居延漢簡最美的字

2021-02-13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居延漢簡

1930年中國、瑞典學者合組

的西北科學考查團

至甘肅附近考察,

瑞典人弗克·貝格曼(Folke Bergman)

在內蒙古居延地區的

城障、烽燧、關塞遺址發掘漢簡一萬餘枚,

多為漢代之物,故稱居延漢簡。




中國漢代居延、肩水兩都尉府所轄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居延漢簡。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內。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中期(公元2世紀初),其中以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簡居多。

居延漢簡總數約3萬枚,為兩次發掘採集所獲,是迄今已發現簡牘中數量最多的。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獲簡約1.02萬枚,分別出自30個地點,其中出土數量較多的地點有破城子(A8)、金關(A32)、地灣(A33)、大灣(A35)等, 現藏臺灣省「中央研究院」。1927~1976年間,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獲簡近 2萬枚,其中破城子出土7865枚,甲渠第四燧出土195枚,金關出土11577枚,其他地點採集簡 164枚,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居延漢簡形制繁雜,主要有簡、牘、觚、楬、封檢等。大部分簡牘長23釐米上下。其中較寬的簡容納兩行字,稱作「兩行」。編聯在一起的簡稱做「冊」,今見「永元器物簿」冊由76枚木簡編聯而成。觚為多稜形木棍,多面書字,一般長30釐米以上。楬是一種標籤,長短不一。封檢用以封緘文書或實物,呈長方形,有的還保存施封泥用的凹槽。文書封檢長14~20釐米,實物封檢長短不一。

居延漢簡的主要內容包括官、私文書及少量典籍、歷譜等。其中官文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詔書律令、司法文書、品約以及為處理各類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上行、平行、下行文書;另一類是各式簿籍。詔書有單編也有輯錄成冊的。律令條文有捕律等。司法文書以各式爰書、劾狀居多。品約有罪人入錢贖品、守御器品、烽火品約等。上行文書包括各式定期和不定期的匯報以及對上級來文的復文等。平行文書多為候官與候官等同級機構之間的往來文書。下行文書包括各式命令、指示、通報。此外,還有符、傳等各式憑證。簿籍是名冊和帳簿,名目繁多。關於人員狀況有吏卒名籍、省卒名籍、騎士名籍、病卒名籍、卒家屬名籍等。關於軍事裝備有被兵簿、守御器簿、兵器出入簿、官兵器核校簿、兵器折傷簿等。關於錢糧財物有錢出入簿、吏奉賦名籍、谷出入簿、廩食簿、吏卒廩名籍、財物出入簿、鹽出入簿、什器簿等。關於勤務有日跡簿、作簿等。關於計功考核有賜勞名籍等。關於驛馬有驛馬名籍、驛馬閱具簿等。此外,出入關有出入關名籍,入官籤到有詣官簿等。上述官文書,都有一定的書寫格式,由特定的人員製成。其中許多文書當時已立卷歸檔,如建武三年(公元27),「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依事立卷,計有表識木楬 1枚、木簡35枚,出土時呈卷狀,文字面朝內,歸入了三份驗問爰書及一份縣廷下行文,反映了漢代訴訟「傳爰書」的程序。私文書主要是買賣契約及私人間的往來書信。書籍有鑑別刀劍優劣的 《相利善劍刀》 冊及醫藥方、《算術書》、《九九術》、《蒼頡篇》、《急就篇》、《論語》等殘篇。歷譜除日、月幹支外,有的還記載建除禁忌等佔術內容。不同性質的遺址出土的簡牘,內容不盡相同,如候官遺址出土的簡牘,內容比一般烽燧出土的簡牘廣泛;關卡遺址出土的簡牘,內容多與出入通行有關。

居延漢簡大多出自掾史之手,系統地反映了漢代邊塞的屯戍生活,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漢史的第一手資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轉載:大銘堂

       「書齋隨筆」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微信平臺新推出的原創內容欄目。為了提供更好更優秀的內容,更好地服務於讀者,現開通讀者投稿信箱,歡迎大家踴躍來稿。

一、來稿基本要求:

1.稿件確係本人原創作品,且在本微信平臺首發(本平臺發布需打「原創」標識)。請在稿件中註明作者名稱、作者簡介、微信號、聯繫電話;

2.來稿內容以書法為主體的人物故事、詩歌、散文以及可讀性超強的書學評論;

3.投稿文章最好圖文並茂,稿件請以附件形式發送(文字內容最好為word格式);圖片請以附件形式發送。

二、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項:

1.投稿郵箱:shuxieweixin@163.com;

2.來稿內容需要經過審核,不能保證所有來稿都能採用,若兩周內未見採用,作者可另行處理此稿件。

相關焦點

  • 居延漢簡
    他們於1930年在居延邊塞發現了眾多的亭燧障塞,並進行挖掘,在額濟納河的大灣、地灣、金關、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上萬枚簡牘,因為是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所以稱為「居延漢簡」。 從1972年開始,為期四年,我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集中考察,並獲得更為驚人的重大發現,共發掘出土漢簡二萬餘枚,更為可貴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簿冊七十多個。
  • 【經典】《居延漢簡》
    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臺,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世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習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代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西漢簡牘書法」中,《居延漢簡》是一典型代表。這一批簡牘書法誕生在西漢晚期,有兩萬餘枚,內容均為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這個地方古代屬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漢簡的名稱由此而來。相對於正規的刻石書,漢簡隸書無疑顯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規,需要的是時間和效率。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1926年,北京中國學術協會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天文、地理、文物、古蹟、風土、民情等綜合考察,了解了居延漢簡的一些情況,在漢代長城居延地段的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第四燧的瞭望臺和肩水金關的關城等三個不同等級的軍事設施和建築物中發現了漢代木簡。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代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居延漢簡的故事,聽我慢慢說來
    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並把居延漢簡與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故宮大庫檔案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42年後,中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區進行了為期4年的集中考察,共發掘出土漢簡2萬餘枚。這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居延漢簡」從此成為考古界耀眼的名字。
  • 居延漢簡的珍貴价值與傳奇經歷
    從某種意義上講,居延漢簡的命運,是與我們民族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也因此之故,居延漢簡的故事,得到了大眾的很多關注。關於居延漢簡從日據的北平,被安全轉移至香港的經過,已有包括當事人沈仲章在內的很多記錄。【《搶救居延漢簡歷險記》,沈仲章口述、霍偉記錄、胡繡楓整理,見於《文物天地》1986年第4期,p.33-37。下文所言沈氏自述均出此文,不再出注。】雖不能說浩如煙海,但也是讀不勝讀。
  •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即將撤展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即將撤展 2021-01-11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出版 呈現居延漢簡發現歷程
    中新網蘭州3月13日電 (記者 朱世強)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當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歷程的《貝格曼黑河大發現》一書,日前由中共黨史出版社付梓出版。《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全書18萬字,其以翔實的史料、現場考察的實錄、圖文並茂呈現了當年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的這一歷程,以及其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四大文化發現」之一的巨大影響。該書作者、長期從事電視文化節目製作的劉炘表示,該書包括揭秘蹊蹺的老鼠洞、標定遊移的居延澤、破解宏大的「漢文庫」、走進侯官的駐防城、開啟塵封的「檔案室」等章節。
  • 時光走廊|軍休幹部康玉平同志回憶錄(四):居延漢簡中的戍邊故事
    撥開漫漫黃沙,塵封於二千年歲月之下的幾萬片居延漢簡,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它承載著過去,向我們走來,讓今天的戍邊人和過去的戍邊人終於有了一次靈魂的對話。迎接我們的,是那個血性王朝投來的一束光芒……那是一群列成了兵陣的戍邊人!風骨瑰麗,儀態萬千。居延,是現在額濟納旗一帶地區的古稱。兩漢時期,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這裡設有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
  • 居延漢簡裡的漢代軍餐:蘸著風沙的大漠飲食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當時的士兵多發疾病有傷寒,痢疾,頭痛四肢不舉,肺部發炎(心腹脹滿), 」兩脾雍腫」類似於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有腦溢血,食物中毒引發的暴病等等。根據殘存的漢簡統計,當時居延地區士兵得各種大小疾病的發病率為5%,實際總比例應該比這個數據要高,在各種疾病的誘發原因中,粗糲而缺乏營養的普通飲食難辭其咎。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漢代有些正式詔書和抄寫的經書使用更長的簡進行書寫,居延漢代遺址出土過長達36.5釐米左右的詔書簡。而居延新簡中的「侯史廣坐不循行部檄」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長的簡,長有82釐米。簡是歷代出土的簡牘中最多的一種形制。
  • 西北漢簡一百年
    比如郡縣門下和諸曹掾、史的設置和職權,兩《漢書·職官志》並沒有明確具體的交待,但漢簡中卻提供了用以歸納、概括的豐富記錄;除郡縣設置外,河西還有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體現了匈奴降漢後漢朝在邊地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不同於內地的政治制度,而漢簡中對屬國的豐富記載則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對研究漢朝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縣以下的基層組織有鄉、亭、裡、聚,每縣有多少,職能如何?
  • 酒泉市—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合作交流暨「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
    酒泉市—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合作交流暨「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開展酒泉市—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合作交流籤約儀式。2020年7月3日,酒泉市—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合作交流暨「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開展儀式在酒泉市博物館舉行。酒泉市人民政府、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廣電局以及有關旗縣文旅政企部門、新聞媒體代表共17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現場兩地文旅部門籤署了《文化旅遊區域交流合作框架協議》。
  • 漢簡中的「河西四郡精兵」
    如居延漢簡反映出漢代額濟納河流域漢塞設置的情況。在額濟納河下遊,居延都尉管轄甲渠候官、卅井候官、殄北候官;在額濟納河中遊,肩水都尉管轄廣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額濟納河流域漢塞不僅有大量戍卒烽火警備,還有不少田卒從事屯田勞作,軍事防禦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居延邊塞規模不小的屯守體系。又如敦煌漢簡反映出疏勒河流域塞防設置的情況。在疏勒河下遊,敦煌玉門都尉管轄大煎都、玉門候官。
  • 漢簡臨寫淺議
    早在北周時期,就在甘肅居延地區發現漢代簡書,北宋曾在甘肅等地獲得過東漢簡。近代最先發現的古簡是魏晉簡。狹義上的簡書就是指漢簡,其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羅布泊北部地區的一個古遺址裡發現了一批魏晉木簡和字紙,這裡就是後來世所熟知的樓蘭遺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豐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少量漢簡,次年又在甘肅敦煌一帶的漢代邊塞遺址裡發現了七百多枚漢簡。
  • 西北漢簡一百年??張德芳教授在甘肅圖書館的演講
    最早的樓蘭、尼雅魏晉文書和敦煌漢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世人見面的。後來是在「五四」以後中國知識界已經覺醒的情況下,由中國學術團體同瑞典斯文赫定共同組織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從1927—1935年曆時八年進行了科學考察,著名的居延漢簡就是在這次考察中發現的。
  • 地灣漢簡的發現及價值_人文之旅_中國甘肅網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居延地區的近三十個地點掘獲漢簡一萬零八百多枚。其中甲渠候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大灣出簡1334枚,金關出簡724枚。除此四地所出8862枚外,其他地點都是些零星所出。可見當年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佔全部居延漢簡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