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出版 呈現居延漢簡發現歷程

2021-01-16 手機鳳凰網

中新網蘭州3月13日電 (記者 朱世強)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當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歷程的《貝格曼黑河大發現》一書,日前由中共黨史出版社付梓出版。

《貝格曼黑河大發現》全書18萬字,其以翔實的史料、現場考察的實錄、圖文並茂呈現了當年貝格曼發現居延漢簡的這一歷程,以及其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四大文化發現」之一的巨大影響。

該書作者、長期從事電視文化節目製作的劉炘表示,該書包括揭秘蹊蹺的老鼠洞、標定遊移的居延澤、破解宏大的「漢文庫」、走進侯官的駐防城、開啟塵封的「檔案室」等章節。

古稱黑河的額濟納河是一條源自青海,從南向北橫穿甘肅民樂、張掖等地,經過內蒙古腹地注入居延海的古老河流。1930年,貝格曼在該地區發現埋藏兩千年的漢代書簡,並發掘出一萬多枚漢代簡牘,因其在居延地區漢代烽燧遺址發現,故被稱為居延漢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鐮為該書作序稱,「作為關注西部命運的人,讀過《貝格曼黑河大發現》,貝格曼就不再僅僅是一位歷史人物、《新疆考古記》的作者,而是我們的先行者」。(完)

相關焦點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代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1927年10月考古學家、考查團成員黃文弼在居延博羅松治(卅井候官)曾發現4枚簡牘,但惜乎並未細掘,最終將大規模發現居延漢簡的機會留給了幸運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從1930年4月27日到1931年3月27日的11個月內,貝格曼等人踏查了410多處遺址,在30個不同地點486個坑位出土了一萬多枚漢代簡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居延漢簡」。
  • 居延漢簡的故事,聽我慢慢說來
    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並把居延漢簡與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故宮大庫檔案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42年後,中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區進行了為期4年的集中考察,共發掘出土漢簡2萬餘枚。這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居延漢簡」從此成為考古界耀眼的名字。
  • 地灣漢簡的發現及價值_人文之旅_中國甘肅網
    此地四周是礫石戈壁,屬典型的溫帶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四季多風。地表有稀疏的駱駝刺、白刺等耐旱作物。時有蜥蜴、野兔和野雞出沒。遺址東面有鐵路、公路通過,交通便利。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瑞典考古學者貝格曼在居延考古發掘的近三十個出簡遺址中,地灣遺址是其一。當時,貝格曼將此地標為A33,開挖十八個地點(見《居延漢簡甲乙編》下冊第314頁)。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1926年,北京中國學術協會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天文、地理、文物、古蹟、風土、民情等綜合考察,了解了居延漢簡的一些情況,在漢代長城居延地段的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第四燧的瞭望臺和肩水金關的關城等三個不同等級的軍事設施和建築物中發現了漢代木簡。
  • 居延漢簡
    20世紀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就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和本文所提的居延漢簡。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綿延300公裡,先秦時稱「弱水流沙」(匈奴語),秦漢以後稱「居延」。
  • 【經典】《居延漢簡》
    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臺,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
  • 居延漢簡的珍貴价值與傳奇經歷
    到最後中國學界與瑞方達成協議,雙方合作,共同組織考察團,從而促成了居延漢簡後來能夠留存在中國。1930年7月始,瑞典學者弗克·貝格曼(Folke Bergman)陸續於居延長城烽燧遺址(即額濟納河黑城附近之破城子、大灣等地)發掘出漢代木簡萬餘枚,這就是後來的「居延漢簡」。1931年5月,居延漢簡被運回北平。根據中瑞協議,這批漢簡交給了北平圖書館保存。
  • 《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在居延地區的近30個地點掘獲漢簡10800多枚。其中甲渠侯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當年的發掘結束後,1萬多枚漢簡分裝12個木箱由駝隊運往北京,並由馬衡等人開始整理。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從二十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發現「敦煌漢簡」,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掘的「居延漢簡」,再到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的「武威三簡」、 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甘肅簡牘的每一次發現無不震驚世界。近二十年來,甘肅學者對甘肅秦漢簡牘進行了有計劃的整理出版。
  • 居延漢簡最美的字
    居延漢簡1930年中國、瑞典學者合組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西漢簡牘書法」中,《居延漢簡》是一典型代表。這一批簡牘書法誕生在西漢晚期,有兩萬餘枚,內容均為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這個地方古代屬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漢簡的名稱由此而來。相對於正規的刻石書,漢簡隸書無疑顯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規,需要的是時間和效率。從居延漢簡的內容上看,無所不記:大到軍務的傳命交涉,貿易往來,小到被告的口供,甚至馬匹管理. 事無巨細,應有盡有。
  • 西北漢簡一百年??張德芳教授在甘肅圖書館的演講
    後來是在「五四」以後中國知識界已經覺醒的情況下,由中國學術團體同瑞典斯文赫定共同組織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從1927—1935年曆時八年進行了科學考察,著名的居延漢簡就是在這次考察中發現的。而馬伯樂的著作《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遲至1953年才在其妻子的多方奔波下得以在倫敦出版。   居延漢簡的發現是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重要成果。它同此前幾批漢晉簡牘的發現有著不同的國際國內環境。
  •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即將撤展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即將撤展 2021-01-11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時光走廊|軍休幹部康玉平同志回憶錄(四):居延漢簡中的戍邊故事
    居延漢簡中的戍邊體制兩漢時期,居延地區戍邊的最高軍事機關是居延都尉,隸屬於張掖太守。根據軍事需要,居延地區應該是有兩個都尉府。即: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都尉府主要任務是負責屯戍的日常事務。張掖太守所轄的軍隊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烽燧系統,常駐示警、通迅、瞭望、候守部隊,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邊境地區常駐的部隊。另一類,屬於野戰機動部隊,主要任務是應付大規模軍事衝突。
  • 居延漢簡裡的漢代軍餐:蘸著風沙的大漠飲食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籽粒呈現出淺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粘性,也可以釀酒。士兵們一般領到的是沒有去殼的穀物,需要自己用舂加工後食用。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酒泉列亭障至玉門」,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進行屯戍活動,一直到東漢初年。敦煌郡治西界是玉門關和陽關,為兩漢魏晉時期西域與中原往來的門戶,各種軍政命令都從此傳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直至現在,在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區,依然能看到大量的城障烽燧遺蹟。
  • 漢簡書法|人類藝術史上的靈魂之作
    如漢代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簡牘書法,正是當時參與書寫活動人數甚眾的普通者所為。也是文字在實際應用活動中,與社會生活聯繫最為緊密頻繁,最為普遍廣泛的書寫形式。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次年,他又在甘肅敦煌一帶的一些漢代邊塞遺址裡發現了700多枚漢簡。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