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漢簡一百年

2021-01-16 華夏經緯網

    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

    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而且它是原始記錄,是當時留下的文件檔案,對我們研究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絲綢之路、民族關係、郵驛交通、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1.為研究兩漢西北地區的區域政治和軍事管理體系提供了生動翔實的原始記錄。

    漢武帝開拓河西,研究河西的政治歷史,光靠兩《漢書》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漢簡材料無疑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寶藏。比如郡縣門下和諸曹掾、史的設置和職權,兩《漢書·職官志》並沒有明確具體的交待,但漢簡中卻提供了用以歸納、概括的豐富記錄;除郡縣設置外,河西還有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體現了匈奴降漢後漢朝在邊地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不同於內地的政治制度,而漢簡中對屬國的豐富記載則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對研究漢朝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縣以下的基層組織有鄉、亭、裡、聚,每縣有多少,職能如何?過去是不甚清楚的,而漢簡則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基層組織的設置、分布、運行和作用,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社會;郡縣及其以下基層吏員的來源、祖籍、出身、門第、任職資格、任免程序、爵秩俸祿、考課升降、撫恤養老等等,在漢簡材料中均有最原始最生動的記錄;還有皇帝的詔書、朝廷的公文、郡縣官府的文件如何一級一級下達到基層?公文如何籤發如何傳遞如何運行,政府的政令如何貫徹,如何監察?漢簡中都有極為豐富的實例。

    與行政組織相對獨立的還有一個軍事系統,那就是都尉、候官、候長、隧長。都尉秩級略低於太守,受太守節制。但開府治事,另有自己的運行機制,而且邊郡不同於內地。內地大多一郡只設一個郡都尉,但邊郡尤其是北部邊郡,肩負著防守匈奴的任務,所以敦煌就設有玉門都尉、陽關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酒泉則有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和東部都尉;張掖有居延都尉、肩水都尉和農都尉等等。居延、敦煌漢塞烽隧出土的漢簡主要是駐兵屯戍方面的內容,是我們研究漢代軍事制度的原始材料。

    2.為研究河西地區的軍事防禦和漢匈關係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漢武帝開通河西後,第一個措施是把內郡人口陸續遷往西北及河西;第二個措施是修築障塞烽隧,派兵屯駐。而河西的障塞分四次從令居(今永登)往西延伸,從永登到酒泉、從張掖到居延、從酒泉到玉門、從玉門到羅布泊。而漢簡所給我們的知識要比上述傳統記載多得多。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從敦煌西部到張掖、再從張掖到居延東西500千米的邊防線上城障烽隧的分布和戍卒的駐守。比如居延,這是遊牧民族從塞外進入河西的重要孔道,是漢王朝當年屯兵駐守的重點。北邊有居延都尉,南邊有肩水都尉。而居延都尉之下從北往南分布有殄北候官、居延候官、遮虜候官、甲渠候官、卅井候官等五個候官;肩水都尉之下分布有廣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倉石候官、庾候官等。每個候官下面有若干個候部,候部下面有七八個或者十多個烽隧。候部由候長統領,烽隧由隧長負責,每隧有3—4戍卒。候官相當於今天的副縣級幹部。通過漢簡的記載,20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甚至能夠確切地知道當時每個烽隧的名稱、隸屬關係、戍卒人名、守御器裝備等等。還有,戍卒的來源、服役時間、日常巡守、糧食供應、武器裝備,傷殘撫恤等,也都是漢簡的重要內容。如烽火報警系統,烽、煙、表、苣火、積薪等五種信號工具根據敵人來犯的數量、遠近、方位如何組合、使用和傳遞,當時都有最原始的記載留存下來。

    3.為研究兩漢的法律制度、律令條文和法律思想提供了具體內容和典型案例。

    兩漢的法律制度和律令條文在傳世史籍中沒有留下完整的材料。清人薛允升著有《漢律輯存》和《漢律決事比》,沈家本有《歷代刑法考》和《漢律摭遺》,稍後的程書德《九朝律考》有將近五分之二的篇幅是《漢律考》。但它們都屬於爬梳剔抉、勾沉索隱方面的輯佚工作,不能反映漢律的全貌。近年出土的張家山《二年律令》是漢律方面最集中的材料,此外在西北漢簡中有大量這方面的內容可彌補上述不足。比如蕭何九篇之律之賊、盜、囚、捕、雜、具、戶、興、廄,幾乎都可在其中找到有關條文。再如詔書律、版詔令、捕斬匈奴虜反羌購賞科別、罪人得入錢贖品、烽火品約、大司農部掾條等等,這些律、令、科、品、條、約的具體內容可謂舉不勝舉。

    此外還有一些完整的訴訟卷宗,提供了研究當時訴訟程序和法律制度的生動材料。著名的《寇恩冊》就是其中之一。該冊共有36枚簡牘組成,全文1526字。是東漢建武初年甲渠候官粟君和客民寇恩發生的一宗經濟糾紛的案卷材料。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建武三年十二月癸丑朔乙卯(初三日),都鄉嗇夫宮根據居延縣轉來甲渠候官的文書,對被告寇恩進行傳訊的口供筆錄;即「乙卯爰書」;二是十二月戊辰(十六日)的另一份爰書,除日期不同外其他內容與前大致相同;三是十二月辛未(十九日)都鄉嗇夫就此案驗問情況給縣廷的報告;四是十二月己卯(二十七日)居延縣廷對案子的判辭。這樣完整的司法文書,對研究當時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4.研究兩漢郵驛制度的歷史標本。

    古代的郵驛是人際交往的紐帶,是政令暢通的標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那麼兩漢時期皇帝的詔書是怎麼下達,朝廷的公文是怎麼傳遞的?各級官員巡行和出使,外國使節朝貢奉獻,一路的車馬食宿問題怎麼解決?漢簡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畫面。

    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懸泉置遺址位於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上。根據出土漢簡的記載:從東往西有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每個置的規模功能相同,大致間隔30千米一字擺在交通要道上。像這樣的置在敦煌郡共有九處。懸泉置的日常工作有置嗇夫總領,其上受效谷縣直接領導,並由敦煌郡派太守屬吏監領。其編制人員有「官徒卒御」37人,其吏員除置嗇夫外還有置丞、置佐協助嗇夫處理置務。工作人員有卒、御、徒、奴、復作等。值得注意的是:置是一個綜合性的郵驛接待機構,凡是有置的地方,郵、驛、廄、廚、傳舍、騎置都設在一起,是置的內設機構,在置的領導下分司其職。懸泉置的經費來源主要包括錢、糧調撥和車輛、牛馬的配發,其中大宗的要由效谷縣發給,其方式除了直接下發外,有些要分攤給所屬的鄉、裡百姓,由民戶直接送往懸泉置。其中一部分可能還要自籌,自種一部分糧食和草料來解決。其開銷主要是吏員的膳食俸祿、來往人員的接待、牲畜飼養和車輛的維護。懸泉置有傳車10—15輛,牛車5輛,額定養馬40匹,養牛若干頭,辦公用房20多間。懸泉漢簡主要是傳遞公文的登記和接待客人的記錄。與此主要職能相關而涉及到的其它內容也十分豐富。

    5.提供了絲綢之路的詳盡的路線走向和沿途國家和地區的歷史資料。

    絲綢之路從漢唐以來就一直是聯接歐亞大陸的一條橋梁、紐帶,是一條友誼之路、文化之路。凡是絲綢之路輻射到的國家、民族、人群,其歷史文化的發展,無一不受到絲綢之路的影響。儘管語言不同、信仰不同、人種不同,但他們對絲綢之路與自己的關係卻有著普遍的共識。西北6萬多漢簡從廣義上講都跟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

    絲綢之路東段從西安(或者洛陽)出發,經陝西、甘肅而到達敦煌。中段橫穿新疆全境,從敦煌陽關玉門關出發,經天山以南城郭諸國到帕米爾高原。西段是越過帕米爾南到南亞次大陸,西到中亞和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

    先說東段,居延漢簡的裡程簡和懸泉漢簡的裡程簡,把從西安到敦煌的整個路線連接了起來。兩簡共列出34個地名,分別記錄了七個路段所經過的縣、置和區間裡程。居延簡上的四段分別是:第一段西安以西106千米,第二段今寧夏固原東西100千米,第三段甘肅景泰到古浪137千米,第四段山丹、民樂、張掖100千米。懸泉簡上的三段是:第一段古浪到武威以西111千米,第二段張掖境內102千米、第三段酒泉到敦煌99千米。由於簡文的殘斷,呈現的路線時斷時續,但不影響我們對東段絲路的整體認識。它告訴我們:從長安出發,沿涇水河道西北走,經平涼、固原繞過六盤山,在靖遠過黃河,再穿過景泰和古浪到武威,經河西四郡出敦煌,這是當時東段的主要路線,是官員、使者和商旅的首選。只有當這條路線受阻時,人們才選擇另一條路線,即從長安出發沿渭水河道西行經寶雞、天水、臨洮,爾後進入青海橫穿柴達木盆地,從索爾果裡到若羌,此即所謂的羌中道。兩條東、西平行的道路中間,還有兩條支線可以南北互通。一條是從臨洮到蘭州,沿今天312國道進入武威;一條是經青海扁都口到張掖。直到哀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羌人才獻出青海湖一帶而成立西海郡,所以整個西漢時期羌中道幾乎無法通行。即令選擇渭水西進,到了臨洮也得北向經金城進入武威。

    關於中段路線,《漢書·西域傳》是這樣記載的,「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西域漢簡和河西漢簡中有關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扜彌、渠勒、于闐、皮山、莎車、蒲犁的材料就是南道交通的生動記錄。除小宛、渠勒兩國偏處崑崙山溝谷,不當孔道外,其他都是南道可供來往人員食宿給養的重要國家。南北兩道的國家不僅自己作為東道主要為東來西往的客人提供食宿和交通,同時又作為客人穿行在東往西來的道路上。比如從懸泉漢簡中記載這些國家出使、朝貢或商旅往來的情形中可以看到:就前來漢朝的西域國家,有一個國家單獨前來的,也有數個國家甚至十多個國家結伴而行的;就前來人數而言,有幾個人同行,也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浩浩蕩蕩東進的;就來客的身份而言,有國王、有質子、有貴人、有使者、有副使、有從者、有商旅。可見自從張騫「鑿空」後,一方面是漢王朝「使者相望於道,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漢率一歲中使者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另一方面是西域各國「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除天山以南南北兩道外,還有一條是橫跨天山以北的草原之路。這條道路是遊牧民族縱橫馳騁的通道,早在張騫鑿空前,中原的絲綢就通過遊牧民族的間接交易到達中亞和南俄草原。但兩漢時期的官方通道主要還是在天山以南。就連漢朝直接與烏孫的使節往來也是通過天山以南的北道實現的。

    絲綢之路的西段主要是蔥嶺以西。南道從莎車越過懸度,進入南亞次大陸,可到難兜、罽賓和天竺,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從莎車西行到蒲犁,翻越蔥嶺進入大夏、大月氏,可達安息,即今天的阿富汗、伊郎等地。北道從疏勒可到大宛、撒馬爾汗、馬雷、馬什哈德、經裏海南岸到巴格達、再經大馬士革西南到北非。另外從天山以北的草原之路通過伊犁河谷到達哈薩克斯坦,沿錫爾河東岸,繞鹹海、裏海、黑海北部草原,到君士坦丁堡。懸泉漢簡中有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罽賓和烏弋山離的記錄,是研究絲綢之路西段交通的重要資料。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西北漢簡一百年??張德芳教授在甘肅圖書館的演講
    西北簡牘的發現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開始是在清政府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的情況下,外國考察家、探險家一批批湧入西北,對大量千年古蹟瘋狂盜挖,所獲文物陸續成了西方列強博物館的藏品。最早的樓蘭、尼雅魏晉文書和敦煌漢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世人見面的。
  • 《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在居延地區的近30個地點掘獲漢簡10800多枚。其中甲渠侯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當年的發掘結束後,1萬多枚漢簡分裝12個木箱由駝隊運往北京,並由馬衡等人開始整理。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世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習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代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這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曾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居延」一舉成為漢簡的代名詞。「居延漢簡」這個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學界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 王楚寧、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有竹書《論語》,學者對其進行研究,確認該竹書就是失傳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2]]。蕭從禮、趙蘭香兩位先生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一文中就曾認為:因金關漢簡中有「戍邊吏卒習字簡」,且「西北邊塞有數量不少的來自齊地的戍邊吏卒」,「此簡文或即《論語・知道》佚文」[[4]]。海昏侯墓《齊論·知道》篇首章的公布,證實此簡確屬《齊論語》。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1926年,北京中國學術協會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天文、地理、文物、古蹟、風土、民情等綜合考察,了解了居延漢簡的一些情況,在漢代長城居延地段的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第四燧的瞭望臺和肩水金關的關城等三個不同等級的軍事設施和建築物中發現了漢代木簡。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代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王楚寧 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的整理
    因肩水金關漢簡為「戍邊吏卒習字簡」,且「西北邊塞有數量不少的來自齊地的戍邊吏卒」,蕭從禮、趙蘭香兩位先生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一文中就曾認為,「此簡文或即《論語·知道》佚文」。海昏侯墓《齊論·知道》篇首章的公布,證實此簡確屬《齊論語》。
  • 【經典】《居延漢簡》
    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臺,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
  • 居延漢簡的珍貴价值與傳奇經歷
    此文對於關於居延漢簡從日據的北平,被安全轉移至香港的經過進行了梳理:這一保護漢簡的行動其實是得到西北科學考察團常務理事徐森玉先生的直接領導和指揮的。1937年,已在長沙後方的徐森玉先生得知漢簡處於危地,經天津親至北平,取出5箱漢簡自攜南下至港。剩下的3箱,則由沈仲章自行設法運出。居延漢簡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漢代社會軍事文獻,其價值之可貴,早已為學界所周知。
  •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上)
    ,確認該竹書就是失傳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2]。蕭從禮、趙蘭香兩位先生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一文中就曾認為:因金關漢簡中有「戍邊吏卒習字簡」,且「西北邊塞有數量不少的來自齊地的戍邊吏卒」, 「此簡文或即《論語・知道》佚文」[4]。海昏侯墓《齊論·知道》篇首章的公布,證實此簡確屬《齊論語》。
  •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出版 部分簡牘屬首次公布
    記者19日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正式出版。專家表示,這為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張德芳說,西北漢簡涉及西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和民俗等諸多方面。這兩部著作為「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西漢在敦煌設郡,從政治上確立了它在西北地區的重鎮地位。同時,漢政府在敦煌大量移民屯田,從而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充分的物資後備。而沿長城的亭障,實際上也是為絲綢之路設立的供應糧食的驛站和軍事警衛的哨所,它為確保絲綢之路上來往使者、商賈們的安全和食宿起到重大的作用,為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都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居延漢簡的故事,聽我慢慢說來
    因為這些簡牘是在居延地區漢代烽燧遺址發現的,所以被稱為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的發現引起中外學術界廣泛的關注與震驚,它與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敦煌莫高窟藏敦煌遺書、故宮內閣大庫檔案一起,並列為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四大發現。風雲激蕩、色彩斑斕的漢代西北邊疆,也由此漸漸掀起了它神秘的蓋頭。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裡發現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裡發現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
  • 地灣漢簡的發現及價值_人文之旅_中國甘肅網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居延地區的近三十個地點掘獲漢簡一萬零八百多枚。其中甲渠候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大灣出簡1334枚,金關出簡724枚。除此四地所出8862枚外,其他地點都是些零星所出。可見當年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佔全部居延漢簡的五分之一。
  • 居延漢簡最美的字
    >的西北科學考查團至甘肅附近考察,瑞典人弗克·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內蒙古居延地區的城障、烽燧、關塞遺址發掘漢簡一萬餘枚,多為漢代之物,故稱居延漢簡。統稱居延漢簡。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內。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中期(公元2世紀初),其中以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簡居多。居延漢簡總數約3萬枚,為兩次發掘採集所獲,是迄今已發現簡牘中數量最多的。
  •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人一定要知道!
    如漢代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簡牘書法,正是當時參與書寫活動人數甚眾的普通者所為。也是文字在實際應用活動中,與社會生活聯繫最為緊密頻繁,最為普遍廣泛的書寫形式。
  • 銀雀山漢簡墨跡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居延漢簡之一自二十世紀初漢簡得以發現,打開了人們的視野,也使得人們具有了審視清代隸書得失的實物參照。銀雀山漢墓竹簡的發現,為人們了解西漢初期日常書寫的本原狀態,並以此來關照石刻書跡的得失,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最為常見的就是居延漢簡的實物。
  •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在金昌市博物館展出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