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11日6版
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有竹書《論語》,學者對其進行研究,確認該書為失傳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現已公布《齊論·智(知)道》篇首章,釋文為:「[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無獨有偶,筆者在審視與海昏侯墓同屬漢代的肩水金關遺址出土漢簡中,發現其中也有釋文相同的簡牘。肩水金關「73EJT22:6」號簡牘釋文為:「孔子知道之昜也,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此簡簡文將海昏侯《齊論語》的「智道」寫作「知道」,與《漢書·藝文志》中關於《齊論語》篇名的記載一致;「昜昜」寫作「昜=」,使用重文符號;「者」字原書釋文為「省」,筆者據簡影以「者」為是;「此道之美也」後的簡牘殘損,不見「莫之御也」等語。因肩水金關漢簡為「戍邊吏卒習字簡」,且「西北邊塞有數量不少的來自齊地的戍邊吏卒」,蕭從禮、趙蘭香兩位先生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一文中就曾認為,「此簡文或即《論語·知道》佚文」。海昏侯墓《齊論·知道》篇首章的公布,證實此簡確屬《齊論語》。
一
肩水金關漢簡於1973 年由甘肅居延考古隊在甘肅省金塔縣北部的肩水金關遺址出土,全部漢簡由《肩水金關漢簡(全五冊)》全部發表。蕭從禮、趙蘭香、郝樹聲、張英梅、黃浩波、姚磊、尉侯凱等學者均據此書對肩水金關出土的部分《論語》簡牘進行了研究。筆者亦據此書,從肩水金關漢簡中整理出寫有《論語》前二十篇章句的簡牘,現附簡牘摹本及釋文於表1。
表1 所示肩水金關漢簡中的《論語》簡牘,是今本《論語》中《雍也第六》《泰伯第八》《衛靈公第十五》《陽貨第十七》諸篇中的章句。除前二十篇中的章句外,還有第二十二篇《知道》的首章。從肩水金關所出紀年簡來看,以「(漢)宣帝時期的最多」,這一時期正是《齊論》的傳播年代。筆者以為,肩水金關漢簡中的《論語》,當是《齊論語》。
肩水金關遺址規模有限、保存較好,《論語》簡牘散布在各處探方之中。筆者以為,應打破探方界限,將整座肩水金關遺址視為一個整體。除「知道」章外,在該遺址出土的萬餘枚簡牘中應還有《齊論語》佚文。
據此,筆者對肩水金關漢簡中似為《齊論語》的失傳章句進行梳理,現附簡牘摹本及釋文如表2,於後文略作考證。
二
簡一「知道」章,為《知道》篇首章,此章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與《西漢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兩文中均有論證,此不贅述。「孔子知道之昜也」等語見於《禮記·鄉飲酒義》「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子曰此道之美也」見於《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曰思也夫』」。
簡二「自愛」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語》。文前有分章符號「·」,文後大量留白,應是完整章句。揚雄《法言·君子》「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或即引述此章;《荀子·子道》「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孔子家語·三恕》「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或均與此章有關。
簡三「九變」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尾平齊,保存完整,應是較完整的章句。「九變復貫,知言之篡」見於《漢書·武帝紀》「詩云『九變復貫,知言之選』」,顏師古《漢書注》引應劭語「逸詩也」;「憂心橾橾,念國之虐」見於《詩經·小雅·正月》「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衡門之下」見於《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簡四、簡五雖出土於不同地點,但從文意與字形來看,應屬同一章,或可綴合。簡四、簡五「必富」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牘雖有殘損,但文意較通暢,此章未見於傳世文獻。
簡六「君子」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牘雖有殘損,但文意較通暢,此章未見於傳世文獻。釋文中的「亻既」原書釋為「假」,筆者據簡影以「亻既」為是。
簡七「何以」章,文中出現「子贛」與「子曰」字樣,當屬《齊論》。但因簡牘前後殘損,文意不明。
簡八「之方」章,此章見《說文·玉部》「(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說文》釋義時多引《論語》《逸論語》,此章或亦為《說文》引用《齊論語》。另見《荀子·法行》「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折而不撓,勇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荀子》引述此句前有「孔子曰」,故此章或當屬《齊論》。
三
肩水金關漢簡中出現的十三枚《論語》簡牘,對經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這些簡牘共屬十三章、共計一百八十七字(含3 個重文符號「=」,不含5 個分章符號「·」),出自《論語》前二十篇的簡五、章句六、五十七字,失傳的《知道》篇簡八、章句七、百三十字(因未見《問王》篇首章,暫將全部失傳章句歸入《知道》篇),這構建出了《齊論語》的部分經義與大致面貌。其中孔子關於「自愛」「自敬」的闡發,豐富了「仁」「知(智)」的內涵;「九變復貫,知言之篡」等逸詩的出現,為「孔子刪詩」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證據;此外,《荀子》《家語》《禮記》《法言》《說文》等秦漢儒學作品與早期儒家典籍之間的關係也值得重新審視。
西北地區出土漢簡《論語》,以肩水金關《齊論語》時代較早、版本獨特、簡牘保存最多。「齊人所學,謂之《齊論》」,肩水金關之中有來自齊地的吏民,《齊論》簡牘應是由他們自齊地帶來或就地默寫而成的。這代表了漢代國內各地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儒家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傳播情況。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為科學考古出土的珍貴文物,來源清晰可靠,但學界對其重視程度有限。筆者以為,以肩水金關漢簡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出土簡牘,值得進行深入研究,並對其價值重新評定。(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