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寧 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的整理

2021-03-01 解釋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11日6版

    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有竹書《論語》,學者對其進行研究,確認該書為失傳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現已公布《齊論·智(知)道》篇首章,釋文為:「[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無獨有偶,筆者在審視與海昏侯墓同屬漢代的肩水金關遺址出土漢簡中,發現其中也有釋文相同的簡牘。肩水金關「73EJT22:6」號簡牘釋文為:「孔子知道之昜也,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此簡簡文將海昏侯《齊論語》的「智道」寫作「知道」,與《漢書·藝文志》中關於《齊論語》篇名的記載一致;「昜昜」寫作「昜=」,使用重文符號;「者」字原書釋文為「省」,筆者據簡影以「者」為是;「此道之美也」後的簡牘殘損,不見「莫之御也」等語。因肩水金關漢簡為「戍邊吏卒習字簡」,且「西北邊塞有數量不少的來自齊地的戍邊吏卒」,蕭從禮、趙蘭香兩位先生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一文中就曾認為,「此簡文或即《論語·知道》佚文」。海昏侯墓《齊論·知道》篇首章的公布,證實此簡確屬《齊論語》。

 

  一

 

  肩水金關漢簡於1973 年由甘肅居延考古隊在甘肅省金塔縣北部的肩水金關遺址出土,全部漢簡由《肩水金關漢簡(全五冊)》全部發表。蕭從禮、趙蘭香、郝樹聲、張英梅、黃浩波、姚磊、尉侯凱等學者均據此書對肩水金關出土的部分《論語》簡牘進行了研究。筆者亦據此書,從肩水金關漢簡中整理出寫有《論語》前二十篇章句的簡牘,現附簡牘摹本及釋文於表1。
 


 

  表1 所示肩水金關漢簡中的《論語》簡牘,是今本《論語》中《雍也第六》《泰伯第八》《衛靈公第十五》《陽貨第十七》諸篇中的章句。除前二十篇中的章句外,還有第二十二篇《知道》的首章。從肩水金關所出紀年簡來看,以「(漢)宣帝時期的最多」,這一時期正是《齊論》的傳播年代。筆者以為,肩水金關漢簡中的《論語》,當是《齊論語》。

 

  肩水金關遺址規模有限、保存較好,《論語》簡牘散布在各處探方之中。筆者以為,應打破探方界限,將整座肩水金關遺址視為一個整體。除「知道」章外,在該遺址出土的萬餘枚簡牘中應還有《齊論語》佚文。


 

  據此,筆者對肩水金關漢簡中似為《齊論語》的失傳章句進行梳理,現附簡牘摹本及釋文如表2,於後文略作考證。
 


 

  二

 

  簡一「知道」章,為《知道》篇首章,此章在《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與《西漢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兩文中均有論證,此不贅述。「孔子知道之昜也」等語見於《禮記·鄉飲酒義》「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子曰此道之美也」見於《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曰思也夫』」。

 

  簡二「自愛」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語》。文前有分章符號「·」,文後大量留白,應是完整章句。揚雄《法言·君子》「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或即引述此章;《荀子·子道》「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孔子家語·三恕》「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或均與此章有關。

 

  簡三「九變」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尾平齊,保存完整,應是較完整的章句。「九變復貫,知言之篡」見於《漢書·武帝紀》「詩云『九變復貫,知言之選』」,顏師古《漢書注》引應劭語「逸詩也」;「憂心橾橾,念國之虐」見於《詩經·小雅·正月》「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衡門之下」見於《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簡四、簡五雖出土於不同地點,但從文意與字形來看,應屬同一章,或可綴合。簡四、簡五「必富」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牘雖有殘損,但文意較通暢,此章未見於傳世文獻。

 

  簡六「君子」章,章首冠以「子曰」,當屬《齊論》。文前有分章符號「·」,簡牘雖有殘損,但文意較通暢,此章未見於傳世文獻。釋文中的「亻既」原書釋為「假」,筆者據簡影以「亻既」為是。

 

  簡七「何以」章,文中出現「子贛」與「子曰」字樣,當屬《齊論》。但因簡牘前後殘損,文意不明。

 

  簡八「之方」章,此章見《說文·玉部》「(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說文》釋義時多引《論語》《逸論語》,此章或亦為《說文》引用《齊論語》。另見《荀子·法行》「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折而不撓,勇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荀子》引述此句前有「孔子曰」,故此章或當屬《齊論》。

 

  三

 

  肩水金關漢簡中出現的十三枚《論語》簡牘,對經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這些簡牘共屬十三章、共計一百八十七字(含3 個重文符號「=」,不含5 個分章符號「·」),出自《論語》前二十篇的簡五、章句六、五十七字,失傳的《知道》篇簡八、章句七、百三十字(因未見《問王》篇首章,暫將全部失傳章句歸入《知道》篇),這構建出了《齊論語》的部分經義與大致面貌。其中孔子關於「自愛」「自敬」的闡發,豐富了「仁」「知(智)」的內涵;「九變復貫,知言之篡」等逸詩的出現,為「孔子刪詩」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證據;此外,《荀子》《家語》《禮記》《法言》《說文》等秦漢儒學作品與早期儒家典籍之間的關係也值得重新審視。

 

  西北地區出土漢簡《論語》,以肩水金關《齊論語》時代較早、版本獨特、簡牘保存最多。「齊人所學,謂之《齊論》」,肩水金關之中有來自齊地的吏民,《齊論》簡牘應是由他們自齊地帶來或就地默寫而成的。這代表了漢代國內各地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儒家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傳播情況。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為科學考古出土的珍貴文物,來源清晰可靠,但學界對其重視程度有限。筆者以為,以肩水金關漢簡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出土簡牘,值得進行深入研究,並對其價值重新評定。(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相關焦點

  • 王楚寧、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王楚寧(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1]]張予正(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上)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1]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有竹書《論語》,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居延烽燧遺址圖居延漢簡具體出土地點有30個左右,大都是長城烽燧、城鄣、關城遺址。其中漢代甲渠候官遺址——破城子(編號A8)出土近13000枚,肩水金關遺址(編號A32)出土11000餘枚,肩水都尉府遺址——大灣(編號A35)出土1500餘枚,肩水候官遺址——地灣(編號A33)出土3000餘枚。
  • 甘肅金塔縣肩水金關的歷史地位
    在甘肅省金塔縣縣城東北151公裡處黑河東岸的礫石戈壁灘上有一座小土包,就是這樣一座不起眼的土堆堆,1930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發掘,出土漢簡近千枚,居延漢簡聞名於世;1973年居延考古隊再次發掘,又獲漢簡一萬餘枚,實物一千餘件,肩水金關揭開了它的真實面目,從此名揚海內外。     肩水金關是漢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線上設置的唯一關口。
  • 肩水金關漢簡:原來漢代篆書、隸書、草書是這麼寫的!
    《肩水金關漢簡》(下文簡稱《金關簡》)主要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甘肅肩水金關遺址的漢代簡牘,是新近結集出版的重要文獻資料,其簡牘數量龐大約一萬一千枚)、語料價值豐富。啟功的草書論為後世接受,在具體的, 簡文書體研究中大多遵循了廣義的草書論,陸錫興的《漢代簡牘草字編》、李洪才的《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等在漢簡草字界定時將簡文寫得潦草的字均處理作草書。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居延漢簡具體出土地點有30個左右,大都是長城烽燧、城鄣、關城遺址。其中漢代甲渠候官遺址——破城子(編號A8)出土近13000枚,肩水金關遺址(編號A32)出土11000餘枚,肩水都尉府遺址——大灣(編號A35)出土1500餘枚,肩水候官遺址——地灣(編號A33)出土3000餘枚。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1926年,北京中國學術協會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天文、地理、文物、古蹟、風土、民情等綜合考察,了解了居延漢簡的一些情況,在漢代長城居延地段的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第四燧的瞭望臺和肩水金關的關城等三個不同等級的軍事設施和建築物中發現了漢代木簡。
  • 地灣漢簡的發現及價值_人文之旅_中國甘肅網
    地灣遺址的北面是肩水金關遺址,兩者相距五百米。後者除1930年貝格曼在此發掘漢簡七百多枚外,1971年至1973年,甘肅文博部門又在此發掘一萬多枚,並於2011年至2016年陸續出版了《肩水金關漢簡》一至五輯。  2  現在的地灣遺址由障城和塢院兩部分組成。障城為正方形22.5米×22.5米,牆厚5米,高8.4米。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裡發現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裡發現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
  • 漢簡中的「河西四郡精兵」
    漢簡反映出河西邊塞日常的亭燧戍守和烽火傳遞是由戍卒完成,而執行長途跋涉軍事徵戰的則是稱為騎士的兵種。在河西漢簡中有豐富的騎士名籍,記載了河西地區騎士的籍貫、姓名、年齡和所帶兵器等信息。  張掖郡觻得騎士富安裡黃立,年二十二,有方一。  張掖郡觻得騎士定安裡李戎,年三十五,六石具弩一。
  • 甘肅300枚珍貴漢簡在北京展出
    展出的漢簡有1974年出土於居延甲渠候官遺址的《候粟君所責寇恩冊》《相利善劍冊》,1973年出土於肩水金關遺址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冊令》《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1990年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的《建昭二年敦煌太守調史監製書》。其中《候粟君所責寇恩冊》是一份完整的司法文書,內容涉及軍事、民政、法律、經濟等各方面內容,是研究東漢初年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
  • 《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等單位研究整理的《地灣漢簡》由中西書局出版了。   地灣,聽起來是一個毫無特色的地名,卻以出土大量漢簡而聞名於世。
  • 漢簡,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有學者把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甘谷漢簡號稱中國「四大漢簡」。
  • 居延漢簡最美的字
    居延漢簡1930年中國、瑞典學者合組
  • 居延漢簡的珍貴价值與傳奇經歷
    從某種意義上講,居延漢簡的命運,是與我們民族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也因此之故,居延漢簡的故事,得到了大眾的很多關注。關於居延漢簡從日據的北平,被安全轉移至香港的經過,已有包括當事人沈仲章在內的很多記錄。【《搶救居延漢簡歷險記》,沈仲章口述、霍偉記錄、胡繡楓整理,見於《文物天地》1986年第4期,p.33-37。下文所言沈氏自述均出此文,不再出注。】雖不能說浩如煙海,但也是讀不勝讀。
  •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人一定要知道!
    加之漢簡豎長的簡形,豎寫的順序,偏扁的字形,趨橫的字勢,形成了它豎為貫通,橫為聯絡,既為均齊,又置錯落的獨特格局。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從這些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居延漢簡的故事,聽我慢慢說來
    4月27日,在額濟納的伯羅桑齊漢代烽燧旁,這支滑落的鋼筆將年輕的瑞典考古學者貝格曼引向歷史的深處。    第二天從最東邊開始挖掘,很快就發現了窄條的木簡。……這個發現使我激動不已。我們帶著極為興奮的心情又開始四處搜尋起來。果然,不一會兒就找到另幾塊保存更好的木簡。
  • 天下第一簡《武威漢簡》是怎麼煉成的——學習書法和歷史都要掌握
    其中,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代表了漢代簡牘的書冊制度和書法水平。1960年,陳夢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的關照下,被派往蘭州,協助甘肅省博物館整理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對這批漢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實物所見的漢代簡冊制度》寫於1962年7月,是陳夢家根據武威磨咀子六號漢墓出土的《儀禮》簡實物,輔以爬梳古代關於簡冊的記述,而寫成的經典論文。
  •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出版 部分簡牘屬首次公布
    記者19日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正式出版。專家表示,這為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張德芳說,西北漢簡涉及西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和民俗等諸多方面。這兩部著作為「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