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賞析

2021-02-19 壹號收藏

  《寒食帖》,別名「天下第三行書」,是北宋時期蘇軾的書法,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法帖背景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詩品鑑賞

  品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詩稿誕生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

  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時遠謫海南的師友,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被謫貶在惠州的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激動之情難以自禁,於是欣然命筆,題跋於詩稿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論語精當,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並列可謂珠聯璧合。

書法鑑賞

  歷代鑑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後題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並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於帖後「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餘韻」四字於卷首。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法帖軼事

  此卷同治年間(1862~1874 )為廣東人馮氏收藏,遭遇火災,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跡。1922年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約1949年歸臺北收藏家,1987年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購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曾於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1918年轉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

  1922年,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十數年後,在臺北的一次書畫展中展出了一幅長達7.3米的《寒食帖》捲軸複製品,轟動一時,見者無不稱奇。據說此種複製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博物館珍藏,有兩件則下落不明。1975年前後,日本友人著名的「東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資買下了臺北展廳中的最後一幅複製品。

  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東坡參觀訪問團」來到黃州東坡赤壁,出於對蘇軾的景仰,也出於對東坡赤壁的鐘情,山上次郎慨然將其高價購到的最後一幅《寒食帖》捲軸複製品捐贈給東坡赤壁管理處,這幅複製作品因而成為在中國大陸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經山上次郎倡議,在東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開展出了該《寒食帖》捲軸複製品。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 古時三大行書有哪些?別只知道蘭亭序,蘇軾的寒食帖也是一絕
    就好比今天筆者說的古時三大行書,如果沒有一點文化基礎的人,基本上連整幅書法著作的全文都讀不下來。當然啦,其實筆者也對於行書沒有多大了解,但畢竟是我國的歷史,說到三大行書,至少要知道是哪三大,你說是不是呢?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火痕燒於八國聯軍還是日本關東大地震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蘇東坡《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大行書,用筆蒼勁酣暢,恣肆飄灑,表達了蘇軾當年沉鬱,悽苦悲涼的心境,極富富有感染力;書法完美地將心情、詩意、書法三者融為一章,也代表了蘇軾為代表的
  • 說說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作為眉山人,自然是對蘇東坡情有獨鐘的,作為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眉山人,更是對東坡先生的《寒食帖》愛之愈深,天下第三行書可絕非浪得虛名。《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蘇軾|黃州寒食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放大欣賞版!
    《寒食帖》,別名「天下第三行書」,是北宋時期蘇軾的書法,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 《黃州寒食帖》賞析
    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 學行書,中國書法史上五大行書你總要選一個!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作者:蘇軾《寒食帖》高清宣紙原大限量版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又稱《寒食帖》、《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紙本墨跡,蘇軾書,後有黃庭堅跋,全卷縱34.2釐米,橫199.5釐米(含黃跋),蘇書17行129字,黃跋9行59字,東坡此帖約書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黃跋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蘇軾《寒食帖》高清完整版加單字!果斷收藏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 在《寒食帖》裡,世間一切都如此的不起眼
    憧憧往來,然而世間的一切,在《寒食帖》裡,都顯得如此的不起眼。  《寒食帖》譯文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經度過三次寒食節了。紙本,行書,縱37.4cm 橫734cm,系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
  •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 蘇東坡《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的前世今生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然前人所言烏可……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 行書字帖教程:行書筆法結構標準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
  • 「三大行書」欣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誰的書法最驚豔?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以及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註:「三大行書」的簡稱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董其昌……中國歷史的大牛書法家那麼多,優秀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篇被捧上最高神壇呢?書法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我們不妨一一揭曉。
  • 一部完整的行書字帖,行書筆法及結構標準教程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
  • 行書書法:149張圖教你標準行書筆法結構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 中國書法史上的前兩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就是的《寒食帖》,它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詩人蘇東坡。這個《寒食帖》就是蘇東坡內心深處的獨白。《寒食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的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這首詩不長,「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