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當車(成語裡的中醫)

2020-12-26 人民網

戰國時,齊宣王對一位名叫顏斶(chù)的隱士仰慕已久,召見他入宮。面對齊王的召喚,顏斶反過來招呼齊王走到自己身前,惹得齊王大為不悅。

顏斶便圍繞「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齊王聽罷豁然開朗,忙道歉並想拜他為先生。顏斶拒絕,留下了「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的名句。

安步當車這個成語,原本是表達人生的淡泊志向、稱讚安貧樂道的品質,如今人們往往將其字面意思拿出來,強調多走路的好處。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走路、散步,簡單動作背後藏著健康密碼。在中醫裡,散步是很重要的養生之道。人體一半經絡在足部聚集,脾經、肝經、腎經、胃經等重要經絡都經過足部,許多重要穴位也在足底。這些經絡穴位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相連接,走路一定程度上能按摩足底穴位、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力。

無論是散步還是大步快走,都能起到健足的功效,鍛鍊心肺功能,舒緩壓力,改善身體血液循環,長期堅持可以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如今的都市生活,大家多習慣以車代步,留給走路的時間越來越少。便利的交通條件極大延展了個人的活動半徑,但也「侵佔」了大量走路的機會,這也是不少人感慨自己「缺乏鍛鍊」的重要原因。想改善這種情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邁開腿」,多走點兒路。

除此之外,「安步當車」也是開給當代人的一劑「心藥」——工作與生活節奏很快,壓力難免引發困擾。淡然知足的精神狀態,安步當車的悠閒心態,或許更容易幫我們尋到生活真諦。返璞歸真,生活原來可以變得更簡單。

最後要提醒的是,走路鍛鍊務必量力而行,不然很容易損傷膝蓋,像一些不顧及身體可承受負荷、動輒「暴走」十幾公裡的做法並不可取。走路雖好,貴在適度,安步雖可當車,但卻不能全然替代車的作用。哪怕再喜歡走路,該上車的時候,還是得上車啊。

相關焦點

  • 中華成語小故事——安步當車
    有一天,齊國國王派人找他到宮裡去,國王見了他便呵道,「喂,走上來」,「你找我應該你過來」。齊國國王見他這樣嘴硬,十分生氣。邊上的大臣勸顏斶趕快走上去,大臣說:「國王是一國之君,你得聽他的,」他說,「照你這樣說,我走上去豈不是巴結他嗎?」國王大怒「是國王高貴還是你高貴?」,「當然我比你國王高貴」。「好,你舉個例子聽聽,說不出,我就殺了你!」顏斶講了一個故事。
  • 微聽故事學成語《安步當車》
    後人把「安步當車」引為成語,用來比喻人不貪求富貴,而能安於貧苦的意思。  另外,「晚食當肉」也是一句成語,它和「安步當車」一樣都是節儉的意思。 【成語】:安步當車【拼音】:ān bù dàng chē【解釋】: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 成語故事《安步當車》
    「安步當車」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的車。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開欄的話「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成語故事 |《安步當車》戰國顏斶的故事
    這段對話就生成了安步當車這個成語。一得:原來還有這樣曲折的故事呀。一米姐姐:是的,安步當車說得就是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輕鬆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賤生活。好了,我們來聽聽今天的英文單詞吧。
  • 杯弓蛇影(成語裡的中醫)
    「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其實講的就是「治心病」的故事。《晉書·樂廣傳》中講到,西晉名士樂廣有個好友,很久沒來作客。樂廣一問,好友道出心結——上次來你家宴飲,剛要端起酒杯,卻發現杯中有條小蛇,心中百般不快。雖然勉強喝下了酒,可回家輾轉難測,不久就病了。小小酒杯,斷然盛不下一條蛇。
  • 沁人心脾(成語裡的中醫)
    沁人心脾這個成語的形成,受到了中醫理論的影響,其中出現了兩個器官名稱:心和脾。中醫認為:脾喜歡清爽,討厭黏膩和濁氣;心主神,而人的感覺、知覺是神的一部分。因此,吸入芳香清爽的氣味,正迎合了脾的喜好,使人內心舒適。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詩《冷泉亭》裡的一句:「一泓清可沁詩脾。」中醫裡有五氣的概念:臊、焦、香、腥、腐。
  • 品讀|在成語裡遇見中醫智慧
    關於中醫,我們自己還需要對之有更深的了解。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中醫除了是一種治病的學科、手法,還是一門蘊涵著關於身體、自然的智慧之學。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智慧也沉澱、體現在諸多經典成語之中。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字中尤為閃亮的那顆珍珠,是前人生活的積累和思辨的閃爍,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詞彙。但是您知道嗎?在很多成語中,我們可以遇見中醫。
  • 聞雞起舞(成語裡的中醫)
    聞雞起舞是一個很勵志的成語,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說的是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他們在每天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只為練得殺敵本領,為國效力。
  • 成語裡的中醫: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是一個很勵志的成語,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說的是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他們在每天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只為練得殺敵本領,為國效力。
  • 成語裡的中醫:如法炮製
    如法炮製這個成語,曾出現在清代長篇小說《鏡花緣》中。李汝珍在講述討伐武則天的軍隊時寫道:「即如法炮製,果然把陣破了。」依照現有的方法、照著現成的樣子去辦,結果和成效也是可以預期的。如今,如法炮製往往用作貶義,例如有時同製造假貨聯繫在一起。
  • 肝膽相照(成語裡的中醫)
    「肝膽相照」這一成語,比喻真心誠意、以真心相見、互相坦誠。最早記錄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淮陰侯韓信,因為傑出的軍事才華和雄才大略被漢王劉邦重用,在楚漢之爭中,功不可沒。在中醫裡,《內經》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足厥陰肝經在裡,負責謀慮;足少陽膽經在表,負責決斷。也就是說,肝負責想,膽負責幹,只有肝經和膽經相表裡,二者相互配合,肝膽相照,一個人的健康才有保證,能做出正確理性的決定而不至於怯懦。
  • 中華成語故事「安步當車」
    用典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
  • 不合時宜(成語裡的中醫)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再比如用藥上,中醫強調道地藥材的運用,認為生長在不同地域、採收於不同時段的藥物,其質地、成分、效果是有差異的。四川等省份的大山裡,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是道地的;河南等省份一馬平川,山藥、菊花等溫和藥物是道地的;吉林等省份冰天雪地,氣候寒冷,人參、鹿茸等補益藥物是道地的;廣西等省份陽光常駐,雨水豐沛,柑橘、沙參等滋養藥物是道地的。
  • 成語裡的中醫:高枕無憂
    這時,馮諼說道,狡兔三窟,您在封地站穩了腳跟,只能算得到了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這是高枕無憂這個成語的前身。高枕而臥,在先秦時期應該已經是一個常用詞了。上面的故事出自《戰國策·齊策》,在同書《魏策》中也有「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的說法。
  • 高枕無憂(成語裡的中醫)
    這時,馮諼說道,狡兔三窟,您在封地站穩了腳跟,只能算得到了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這是高枕無憂這個成語的前身。高枕而臥,在先秦時期應該已經是一個常用詞了。上面的故事出自《戰國策·齊策》,在同書《魏策》中也有「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的說法。
  • 成語運用的方法沒掌握,記再多成語也沒用!
    成語積累是小學語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為基礎的部分。不管哪次考試都會考核學生對於成語的積累。   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語,但是對「脫口而出」的成語,很多孩子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從歷年的考試情況來看,成語運用在小升初最容易失分的點有以下幾個,家長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坑」。   望文生義   成語使用不當的錯誤,望文生義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望文生義就是直接從字面意思推斷詞義。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今天來說說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成語有故事,有世情,有歷史,有道義春秋,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文化,是大千世界。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
  • 一年級暑假每日一成語故事
    安步當車 【成語】安步當車 【拼音】ān bùdàng chē 【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很有謀略的人,名叫顏斶。齊宣王欣賞他的才華,便召他進宮來。
  • 少安毋躁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安之若素、安步當車,反義詞有:氣急敗壞、心急如焚,少安毋躁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常用於規勸別人冷靜。少安毋躁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少安毋躁(shǎo ān wù zào)成語釋義:毋:不要。暫且安心等一會兒;不要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