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16:14:41 來源:池州日報 池州新聞網
廣陽城各單位搬遷到周邊,分散安置,崇實中學搬到了太平溝村。1962年由太平溝村遷址來七都鎮後逐步演變為七都中學,後於1993年恢復校名「崇實中學」。
「老師,這些生物標本是怎麼做的啊?可以保存很久嗎?看起來真神奇!」5月27日下午,位於石臺縣七都鎮的崇實中學範有圖書館二樓,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內,10名八年級學生圍著生物老師李玲問個不停。這裡保存著近百種生物標本,標本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這樣的生物標本科普課已經上了十多年。
記者看到,這些生物標本有些是骨骼標本,如人體骨骼,用防腐木和玻璃罩住;有些是浸制標本,如胎兒標本,浸泡在裝滿防腐劑的玻璃器皿中;還有些是剝製標本,如鴨子標本,放置在防腐架上。標本室不大,但品類有近百種,被精心保管著。
「動物標本比植物標本更難製作,對製作者的水平要求很高。據校史和老師們記錄,這些標本都是1962年以前製作的。針對動物標本的不同屬性,學校安排專人進行『保養』,比如嚴格配比更新防腐劑、檢查標本,確保標本狀態完好。」李玲向記者介紹道。
「我們是八年級學生,對開設的生物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剛入初中時,老師就帶我們上校本課程,其中一節課是來參觀這個生物標本室。今天,生物老師講得更深入,加深了我們對於生物尤其是標本的理解。我想,或許我自己可以製作一個動物標本。」該校學生沈燦說。
上生物標本科普課在深山裡的崇實中學已是常態化。
「不僅生物老師上這堂課,我們早已把生物標本室納入校本教程,每個學期都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教學不同的知識點。我可以驕傲地說,崇實中學儘管地處深山,但孩子們能在初中階段就見到了一般大學生物系才能夠見到的標本。其中,有不少學生受到啟發,考大學時選擇了生物、醫學相關專業。」崇實中學副校長焦目祥說。
標本難製作、難保存、難運輸,對於幾經搬遷的崇實中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誰也沒有想到,這些標本竟已保存了半個世紀以上。崇實中學已有101年歷史,原址坐落在老石埭縣城——廣陽城內的孔廟。解放後,因修建陳村水庫(太平湖),廣陽城各單位搬遷到周邊,分散安置,崇實中學搬到了太平溝村。1962年由太平溝村遷址來七都鎮後逐步演變為七都中學,後於1993年恢復校名「崇實中學」。崇實中學是石臺早期學生運動的發祥地,是抗日戰爭時期石臺黨組織的搖籃,在石檯曆次革命鬥爭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校長潘曉山說:「我們學校百年歷史,遷徙多次,師生極力保護所有教學用品,無論是戰火紛飛,還是洪水肆虐,都沒有丟下這些財富。我們今天要讓孩子們學好用好它們,把它們當成校史資料、教學資料繼續傳承,讓崇實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記者劉曉丹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