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這件事,深深影響著都市人的生活幸福感,也體現著一個城市的規划水平與治理能力。
5月2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地圖慧眼發布《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報告選取36個中國主要城市,藉助百度地圖位置服務和移動通訊運營商數據,從通勤範圍、空間匹配、通勤距離、幸福通勤、公交服務、軌道覆蓋6個方面,描繪出城市通勤畫像。
報告顯示,寧波居民的職住分離度為2.5公裡,即在居住區域2.5公裡左右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每2.5公裡,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根據百度慧眼的檢測報告顯示,目前,城市通勤半徑的最大尺度是40公裡,北京、深圳、重慶三座城市具有最大的城區通勤半徑,上海的通勤半徑為39公裡,杭州則為32公裡。
通勤半徑體現城市需要交通服務支撐的空間尺度,指標值越高,說明城市通勤緊密聯繫的空間範圍越大。寧波的通勤空間半徑為31公裡,與廣州、南京、瀋陽、濟南相同。
就空間效率來說,如果不考慮就業職位的差異,寧波居民的職住分離度為2.5公裡,即在居住區域2.5公裡左右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僅次於廈門的2.1公裡,說明近年寧波城市職住空間投放比較平衡。
當然,在現實中,受到房價、就業機會、家庭、教育等各種因素影響,居民往往難以選擇最小通勤的居住地和就業點。
從平均通勤距離看,36個主要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均超過6公裡,並呈現隨城市規模增長的特徵。北京平均通勤距離11.1公裡,位居36個城市之首,超過9公裡的城市有上海、重慶、成都和西寧。這幾個數字意味著,大多數大城市的居民在早晚高峰期間,如果使用公共運輸工具,那麼利用路上的時間基本可以無壓力不快進地刷完一集45分鐘的電視劇。
對比起來,在寧波工作的人還是幸運的。根據數據顯示,寧波地區的平均通勤距離是6.6公裡,除了拉薩和呼和浩特之外,是其餘34個城市中平均通勤距離最短的城市。
根據幸福通勤的定義,距離小於5公裡的通勤人口比重可以作為衡量城市職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標,因為這個距離意味著居民能夠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時間和多樣的交通方式選擇。寧波與拉薩、福州、蘭州、海口、廈門這幾個城市的幸福通勤比重超過60%。超大城市中深圳具有最高的幸福通勤比重57%,最低的北京只有38%。
如果根據去年各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職住空間距離進行綜合比較,廈門、寧波、深圳、杭州、上海則脫穎而出,在這5個城市找到「錢多離家又近」工作的機率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軌道交通覆蓋人口待提高
雖然多個數據表明,在寧波工作似乎可以少受奔波之苦,但是建築學家梁思成也說過:「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
隨著大都市區建設、甬舟一體化的號角吹響,寧波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2019年,寧波擁有34萬的人口增量,在全國城市淨流入人口中排到第四位,僅次於杭州、深圳、廣州。寧波正經歷著向千萬級人口城市進軍的蛻變,也面臨著服務通勤的艱巨考驗。
公共運輸仍是許多人通勤中的首選,公交系統與職住空間的契合程度反應著一個城市公交通勤服務能力。在寧波,48%的人能在45分鐘內通過軌道、地面公交等公交方式通勤。在36個城市中,這個比重最高的是深圳,達到了57%,最低的是北京,僅為32%。
在這些公交方式中,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格局演變起到了重要的骨架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就業可達性,拉近城市功能區之間的聯繫。但是,從軌道站點1公裡覆蓋範圍的通勤人數比重來看,寧波僅達12%,對比與4個超大城市平均32%和10個特大城市平均21%的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其實,近年,寧波在軌道交通的建設上可謂卯足了勁兒。目前,我市軌道交通已通車運營1號線、2號線一期、3號線一期、鄞奉線首通段,寧波市軌道運營裡程接近100公裡,全線網日均量近60萬人次。2號線二期首通段已開通在即,年內還計劃開通4號線和鄞奉城際鐵路後通段,將新增運營裡程59公裡。
然而,在實際乘坐體驗中,我們也發現,雖然軌道打通了,但是周邊規劃的市政配套設施未及時跟進,導致建成的軌道交通站點或場站周邊無正式通行道路,免去了長途奔波之苦的市民卻被難倒在最後的一公裡。
比如,3號線一期工程的句章路站、高塘橋站、大通橋站現均已建成通車近一年,但規劃道路尚未實施,站點出入口進出通道只能從農田裡延伸出來,與周邊現有道路臨時接駁。在地面交通的連結上也略顯不便,這些都是日後可以改進的細節。
通勤幸福感如何轉化城市競爭力
《寧波2049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一主兩副多中心、三江三灣大花園」的市域理想空間格局,寧波在目前三江口-東部新城「雙中心」結構基礎上積極探索網絡化城市格局,以優化拓展城市空間格局。
交通建設則是串聯這片願景的主脈絡。而確立通勤圈的概念,是為了推進區域工作人口的一體化,讓城際交通的公交化、舒適化,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通道更加便捷、優質、高效和低成本化。
總體來看,百度慧眼檢測報告的各項數據都比較符合寧波長久以來的「宜居」標籤,這和細緻的交通規劃分不開。
據了解,寧波去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36億元,同比增長12%。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感受到,這種通達正在逐漸融入城市的角角落落。
2019年,寧波全面推進城市主幹道路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持續打通「斷頭路」,完成了包括環城南路、江東北路、天童南路、鄞奉路、曙光路、雲飛路一期等7條主幹道路綜合整治項目;全面提速寧波東及寧波高速出入口、解放路兩側街區整治步伐;結合軌道交通建設時序,推進中興路、興寧路等2條軌道交通沿線道路復建整治。
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交通建設項目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今年年初,三官堂大橋主橋已順利合龍,今年9月有望通車,屆時,將大大縮短高新區、東部新城和鎮海間的距離;南起鄞州區中興路與江南路交叉口,北至江北區青雲路,是繼外灘大橋之後橫跨甬江的又一座斜拉橋,爭取於今年上半年建成;寧波市區首座雙層特大橋西洪大橋橫跨姚江兩岸,連結海曙與江北,計劃2022年底建成……可以預見,在長三角交通運輸高質量一體化目標、浙江省大通道建設和寧波市「246」萬千億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引下,一個內外聯通、流動便捷的寧波正在被全面啟動。
當然,我們也發現,雖然一些城市的指標略遜色於寧波,但是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卻不弱。比如杭州,職住分離度為3.2公裡,平均通勤距離為7.4公裡,幸福通勤比重為55%,但是近年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始終高居不下。
歸根到底,通勤是連接生活與工作的紐帶,如何讓居民在可接受的通勤時間內擁有儘可能廣泛的就業選擇,這份幸福感才會最終轉化成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記者 史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