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地圖慧眼發布了《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報告共選取了36個中國主要城市,以居住地或就業地至少一端位於中心城區範圍內的通勤人口作為研究對象,包含城區內部通勤、城區居住郊區就業、郊區居住城區就業、城區居住市外就業、市外居住城區就業。
北京平均通勤距離最遠
通勤距離是指家到就業地的距離。平均通勤距離越大,意味著居民通勤成本越高,城市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統支撐。
36個城市中,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達到了11.1公裡,較明顯地超出了上海的9.1公裡,廣州的8.7公裡和深圳的8.1公裡。
由於平均通勤距離會受到少數長距離通勤數據的影響,因此報告還呈現了各城市通勤距離的中位數,北京同樣是最高,為7.6公裡,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為5.4、4.8和3.7公裡。
對於在京上班族而言,軌道交通是最大的通勤保證,因此,很多買房的朋友會更加傾向選擇臨近地鐵的樓盤。在此,給大家盤點一些北京熱門的臨鐵項目:
與通勤距離相關聯的另一個指標是職住分離度。
報告指出,受到房價、就業機會、家庭、教育等各種因素影響,居民往往難以選擇最小通勤的居住和就業,職住分離度是現實中城市職住供給失衡狀況的反映。
數據來源:《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軌道交通覆蓋通勤 廣州表現最佳
報告採用軌道站點1公裡半徑覆蓋通勤比重,比重越高,說明軌道對職住空間支撐作用越好。
36個城市中,1公裡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是廣州,達到了37%,其次為武漢為35%,上海為33%,成都為32%,比例最低的濟南僅有1%。
報告指出,當前,一些城市軌道客流強度偏低,正是由於軌道布局與通勤需求存在空間錯位,軌道1公裡覆蓋通勤人口比重體現軌道線網對職住空間的支撐與契合程度。
數據來源:《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北京、深圳、重慶有最大的通勤空間半徑
隨著都市圈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選擇工作在大都市,住在衛星城,或者反之,住在大都市,工作在「郊區」。這帶來「遠距離通勤」的情況,而中心城通勤影響範圍往往超出自身行政範圍。
報告數據顯示,北京、深圳、重慶的通勤空間半徑均為40千米,上海為39千米,其次為天津37千米,廣州則為31千米。
通勤空間半徑越大,說明城市通勤緊密聯繫的空間範圍越大。
遠距離通勤往往對軌道交通的依賴度較高,通勤空間半徑大,也相應對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以及跨城的軌道交通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有區域經濟專家認為,在都市圈時代,隨著交通配套的逐漸完善,職住人口分離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未來,核心城市容納的將更多是通勤人口。(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數據來源:《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