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書法篆籀氣考略

2021-02-07 江右文化傳播
歷史上最早從顏真卿行書中感受到「篆籀氣」的應該是米芾了。這位書法奇才雖然對魯公的真書嗤之以鼻,認為不可學,只能入俗品。但當他在宣教郎安師文處看到《爭座位帖》時,則不得不由衷地折服了,其《寶章待訪錄》云:「右楮紙,真跡,用先豐縣先天廣德中牒起草,禿筆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爭座位帖》一定給米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多次表達對該帖的激賞:「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傑思也。」①同是北宋的朱長文在《續書斷》中也作過相似的評述:「自秦行篆籀、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漢嚴,魏晉以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這裡,朱長文所說的「合篆籀之義理」與米芾所言的「篆籀氣」,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朱與米基本是同代的人,很難說誰言在先,或許有過影響,或許不約而同。但無論如何,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已被宋人認識到並明確提出。篆籀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書體的稱謂。「籀」特指籀文,出現在周宣王時期,太史籀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和規範,著大篆15篇,世稱《史籀篇》。《史籀篇》是一部字書,形態與古文大篆略異,主要用於識字啟蒙,規範天下文字。籀文雖被定為標準文字卻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及平王東遷,諸侯立政,家殊國異,文字乖形」②,只有遠在西陲的秦國將籀文相對獨立地承習下來,並對後來文字的改造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文字,罷與秦文不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③。秦滅六國前,籀文在秦國經歷數百年的歷史,在傳抄中難免被改寫,也會或多或少受到東方諸國  文字的影響,很難保持宣王時期的原貌④,但畢竟與後來的小篆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統。
米芾、朱長文所言的篆籀應該是大小篆的泛指。所謂「篆籀氣」,是指大小篆這類書體所散發出來的氣象,它即是篆籀技法的外在表現,也是一種整體的審美感觀。叢文俊先生曾從用筆、結體、章法三個方面精確地概括了篆書的特徵,即「婉而通」、「正與奇」、「和諧與變化」⑤。篆書的線質圓融,走勢曲婉暢達,綿亙遒勁,給人以飽滿、鼓蕩之感;篆書的結體雖不盡相同,有的對稱均衡,有的欹側奔放,但大都深含圓融之態;章法上或茂密或疏朗,或整飭或錯落,各具其美,因形而變,生氣勃勃。篆書雖然在其演變過程中種類繁多,但總體呈現出圓融暢達、端莊雅正、氣度雍容的審美特質。




《爭座位帖》作於公元764年,墨跡不存,刻石現在西安碑林。從用筆上看,此帖深得圓勁遒婉之妙,線條幾乎無所不曲,充滿張力,點畫凝重而不板滯,豪放逸宕而不流滑,彰顯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阮元對此帖線條意蘊作了生動的譬喻:「《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



在一些點畫和結體的處理上,《爭座位帖》很具篆籀遺意。例如,努畫(豎鉤)取篆籀外曲的態勢,「別」、「側」、「府」、「寺」、「時」等字,剛中帶柔,動有姿態。作為方塊字,在處理左邊筆畫時,魏晉人多取蕭散的韻致,而顏真卿則大都汲取篆意筆法,張力外撐,與右邊形成呼應之勢,如「僕」、「故」、「爵」、「披」、「屈」等字。這些特點,使此帖帶有矜怒之氣,正如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所說:「顏真卿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盾,硬弩欲張,鐵柱特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在圭角的處理上,更是散發出濃鬱的篆籀氣。顏真卿擅圓轉,特別是在提筆轉換時能夠深藏圭角,不使其稜角怒張。有時採用典型的耷肩圓轉,一筆轉下,力度如折釵股,篆籀筆意躍然紙上,右下角也多取圓渾的態勢,如「國」、「南」、「倫」、「綱」、「尚」等字。
結體上,《爭座位帖》尚圓形體勢,比較寬博、開張,有別於王羲之《聖教序》字體長方的內斂意蘊,從而凸顯出宏大的意象,真力彌滿,氣勢充沛。這種圓渾的體勢在《散氏盤》等篆書作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章法上疏密沒有規律,前部分松朗,中後段比較緊密,字體時大時小,有反覆塗改、增補之跡。從中可以窺見顏真卿的行書草稿多不疊暗格,隨意寫來,無跡可循,與「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⑥的大氣格有著內在的承接關係。這種書寫方式相比今人將宣紙疊成暗格,甚至在毛氈上畫格影映以求整飭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在章法上也體現出了不同的氣韻。
由上可見,《爭座位帖》確實是顏真卿參以篆籀筆意的成功之作。
《祭侄文稿》中也有「篆籀氣」嗎?對於這個問題,宋末元初的陳深在《停雲閣帖題記》中已有評價:「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裡,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也!」《祭侄文稿》作於公元758年,比《爭座位帖》早6年。顏真卿時年50歲,書法已相當成熟。草稿共25行,234個字,運筆清活圓潤,筆勢雄奇,姿態橫生,與《爭座位帖》有異曲同工之美。



由於此草稿為墨跡,可以清晰地看出筆鋒使轉的來龍去脈。人們常將「唐人尚法」更多地理解為楷法,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唐人尚法應體現在各種書體之中。《祭侄文稿》這一墨跡讓我們從中洞悉唐代書家對用筆、結體乃至章法、墨法的全面追求。他們以練就精到的筆法為書之要旨,最初可能是一種刻意的求工,至大境界後則進入道,自然天成,隨機變化。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寫就的,從滿紙墨跡淋漓、時有塗抹中可以知道顏真卿當時是無意於書的。可是細緻解讀就會驚奇地發現,這篇草稿在激越的情感中依然不失法度,在率意而書中用筆居然如此精到。我們看「」、「楊」、「節」、「天」、「遘」等字中的橫畫,起筆不同,姿態各異,有平起者、圓起者、搭鋒者、折鋒者。撇畫更是變化萬千,有短撇、長撇、鉤撇、反撇、一波三折撇等,十分豐富。每一字中,如有多個重複的筆畫,則或在用筆或在體勢上絕不重複,極盡變化之所能。這讓我們不得不驚嘆魯公高超深厚的筆墨功夫。
儘管是激情之作,書寫速度非常迅疾,不加思索,可細看其用筆,多為藏鋒入紙,而且藏得乾淨自然。在收筆處也相當講究,每每回鋒。這使得此稿在迅疾中能留得住筆,線條婉轉含蓄,不直率流滑。由此可以體會顏真卿所說的「用筆如紙下行」⑦的深意。應該說,行草與篆籀筆法的完美結合,在此草稿中盡顯。
這篇墨跡作品還將現存《爭座位帖》碑版無法呈現的飛白等細節表達得淋漓盡致。仔細推敲,顏真卿一共蘸了7次墨,寫完了全篇的文字。很多字是用枯筆在紙上擦出來的,蒼勁有力,如萬歲枯藤,老辣縱橫,一唱三嘆,餘味無窮,深得自然之妙,做到了情感與法度的完美統一。




姜白石《續書譜·總論》云:「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畫點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書法至晉,已經真行草隸篆五體具備。五體各具其美,又互為影響。歷史上的許多書家都提倡書法要能兼備諸體之美。傳東晉衛夫人《筆陣圖》云:「結構圓備如篆書,飄颺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孫過庭《書譜》也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
舉凡自漢晉以降的大家,幾乎都能兼擅幾種書體並盡變其中。如右軍的草書轉多折筆,間參八分;歐陽詢、褚遂良將八分入楷法;懷素變草法參以篆籀筆意等。由此可見,書體之間體格多變,宗尚難拘。張懷瓘非常重視篆籀,在《評書藥石論》中提出了「複本」說:「書復於本,上則注於自然,次則歸於篆籀,又其次者,師於鍾、王。」⑧800年後,明代豐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使轉勁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稱謝安石中郎帖、顏魯公爭座書,有篆籀氣象,乃其證也。」⑨豐坊的結論有道理嗎?我們再考察幾位顏以前的大家。
被譽為筆法始祖的蔡邕,精於篆、隸,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⑩之譽。「洞」謂圓融,「達」謂流變。其時去古未遠,隸法兼之篆籀筆意是自然而然的。張芝是漢代草書大家,張懷瓘《文字論》稱「張有道創意物象,近於自然」,雖然沒有真實的作品可證,但據此亦略可推知,蓋篆籀與草法都以圓曲為形居,以自然物象為其美的。三國時期的皇象擅寫草書,羊欣稱其草書「沉著痛快」。除草書外,皇象還善小篆和八分。張懷瓘《書斷》將其章草入神品,八分入妙品,小篆入能品。諸體兼善而通貫,可得想見。鍾繇也是得筆法真傳者之一,《書斷》稱其「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我們看《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於濃厚的隸意之外,明顯可以體味出篆筆圓融的遺韻。王羲之雖以行草傳世,但有記載說他深受篆籀的影響。李世民稱其「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⑪。其中「篆素」指兼善古今諸體。黃伯思《東觀餘論·跋逸少昇平帖後》云:「《晉史》稱王逸少書暮年方妙。此帖昇平二年書,距其終才三載,正暮年跡也,故結字比《樂毅》、《告誓》諸帖尤古質,殊類鍾元常,渾渾然有篆籀意,非真賞未易遽識也。」
由上可見,古人對篆籀筆法十分重視,將篆籀筆意化入其它書體也是淵源有自。筆法傳至顏真卿處,已歷500多年的滄桑,前人成功的經驗對顏真卿應該很有影響。




首先,盛唐氣象對顏真卿書風的形成深具影響。唐代初期在二王書風的籠罩下,雖然出現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但終屬寄人籬下。這種書風在玄宗繼位後發生了質變。朱關田先生在《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中精闢地指出:「盛中唐,唐玄宗推重隸書,寬博華麗,一改翰苑舊習,影響所及,行、楷、篆、草,適時應變,齊趨厚碩,終於境界大開,各成規矩,茂逸圓勁,而為盛唐氣象。」⑫張旭、顏真卿都是當時力主創新、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二人恰巧還有師徒關係。《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的真偽雖然在學術界尚存爭議,但其中的「變通適懷」之說還是很有意義的。「變通」即要變通自然造化之境界,變通古賢人之筆法,亦包含變通各種書體之義理,「適懷」即要契合自己的懷抱,抒發個人的情感,寫出富有個性的作品。「變通適懷」應該對顏真卿影響很深,是其推陳出新、創立個人風格的源泉。顏真卿開豐腴雄厚之書風,行之以篆籀筆意,氣象正大,充分彰顯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
其次,深厚的家學傳統是顏真卿行書「篆籀氣」的根基。顏真卿出身名門,其祖輩中有許多人精研經史訓詁,在書法上也頗負盛名。顏真卿在《草篆帖》中謂:「真卿自南朝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顏真卿自然深受影響,對篆籀古法必然有所涉獵。其母殷氏家族也是書法世家,顏真卿喪父後寄居在那裡,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顏真卿在急促書寫狀態中仍能法度森嚴,筆筆有來歷,這與他童年時代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有很大關係。



第三,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還來自其對筆法的著力錘鍊。從張顏二人探討鍾繇的「書法十二意」,可以窺見顏真卿在技法研究方面下過很大功夫,對細節把握得相當純熟。此後其在與懷素論草書中提出著名的「屋漏痕」,是對自然、對篆籀筆法的深刻體悟和思考。顏書大多藏鋒隱骨,含蓄態度,其老辣、沉厚、圓勁多得於此。「顏筋柳骨」,史有佳評。筋書筆力內斂,肉包骨,圓融勁健,與篆籀筆法相合。《東坡題跋·書黃子思詩集後》云:「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顏氏筆法,盡沉於紙上,泯規矩於方圓,法度畢備。如果說前代名家的篆籀氣在於筆勢,需要以經驗體味方可復原其美,那麼顏書的篆籀氣已轉化為可見易知的筆法當中,應該自小王、張旭一脈相承發展。




顏書一出,盡掩前人,新意猶多,得到了後世的高度讚譽。但歷史上仍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李煜首先發難,批評顏真卿「失於粗魯」、「如叉手並腳田舍漢」。明代楊慎竟說:「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⑬項穆《書法雅言》雲「顏清臣蠶頭燕尾,閎偉雄深,然沉重不清暢矣」。趙宧光《寒山帚談》稱顏真卿「骨力有餘,逸韻不足」,「嚴整第一,稍有一分俗氣」。這些批評都是直取魏晉作為審美參照,指出顏字失之於「沉重」,清逸不足,缺乏魏晉人的韻致,因而顯得有「一分俗氣」。


《多寶塔碑》



為什麼後世有如此之評呢?我們先來看看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是顏真卿早期的作品,一撇一捺顯得端莊秀麗,氣格清遠。《東方朔畫贊》開始變化,取向老辣厚樸,但結體還略顯緊收,轉角多方筆。至《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努畫明顯外拓,豐腴圓滿。《勤禮碑》、《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晚年成熟時期的代表作,茂密雄厚,方正端嚴。顏的楷書在審美上是寬博雄厚的,與篆籀氣象相契合。


《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寫楷書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字的大小,筆畫的多少,都要把格撐滿。這和唐人楷書多取碑版有關。大凡碑版都有格,既然有格就要取格的齊整,所以如排兵布陣,方正端嚴。「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務期滿格」。⑭這裡雖然講的是顏的楷書,但顏真卿的行草書亦受真書影響,結體異於晉人,力求寬圓端莊,過於嚴整。而晉字結體多蕭散簡遠,於不經意間流露出衝淡自然的意味。因此,顏字與晉人相比顯得「俗氣」的原因可能出在結體上。看來趙孟說的「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生」還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顏字不簡約可能是其「俗氣」的另一個原因。顏的行草書極少用草字,即使是《祭侄文稿》、《爭座位帖》這樣的草稿,很多字寫得率意逕行,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裡面很少有純粹的草體字。王澍《竹雲題跋》對此有過評論:「魏、晉以來,作書者多以秀勁取姿,欹側取勢。獨至魯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趨簡便,不避重複,規繩矩削,而獨守其拙,獨為其難。」⑮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顏平原「以真為草」,又雲「下筆之跡,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這並不是說魯公不追求簡,實際上他也很講究簡約,但顏字的簡約只是停留在線條的省簡上,而不是以草字的簡約來體現。因此,顏書與二王尺牘相比,就顯得繁複得多,缺少魏晉的風流韻致。
顏書無論後人欣賞與否,它都是二王淵源與流派的一個重要分支。黃庭堅《論書》云:「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顏真卿上擷古篆籀之法,將圓勁遒婉、雍容雅正的氣象注入筆下。如果說,晉人書法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給人一種絕塵超俗、悠然遠逸的美,那麼顏真卿的書法則彰顯出一種含弘光大、雄強寬博的美。前者隱含著超然物外、心存泉石之志的出世取向,後者則表露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濟世精神。


《東方朔畫贊》





顏真卿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幾乎可以和二王並論,許多人學習書法都是從顏起步。但是縱觀歷史,學習顏書而卓然成為大家的卻並不多。這是什麼原因呢?顏書獨具的「篆籀氣」使其書法兼濟陽剛和陰柔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其寬博、遒勁彰溢出雄強剛健的陽剛之美,而其圓融、豐腴則又透露出婉媚流麗的陰柔之美。後人雖極力學仿,有的人得其遒而失其婉,有的人則徒學其媚而失其骨力,真正能夠將雄媚二美有機融合的人則是鳳毛麟角。
唐以後學顏有成就的首推楊凝式。楊凝式的行草書奇逸奔放,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的三稿。米芾《書史》云:「凝式書天真爛漫,縱逸類顏魯公《爭座位帖》。」從楊凝式僅存的《夏熱帖》、《神仙起居法》、《大仙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來看,最具有顏書「篆籀氣」的應屬《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從筆法上看,明顯師法顏真卿,運筆遒美雄逸,左右開張,錯落有致,大小濃淡適度相間。在深得顏真卿神韻的同時,還多了一些蕭散和古拙,形成自家灑脫狂逸的風格。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贊曰:「楊景度書,機括本出於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夏熱帖》


審視宋代書法,真正得顏書精髓並盡變其中的人應該是米芾。米芾50歲前主要是「集古字」,除了二王、歐陽詢、褚遂良外,對米影響較深的就是顏真卿了。米芾學習顏字不求形似,而注重精神上的追摹。顏真卿取篆籀筆意外曲的圓融之勢,米芾則反其道行之,取篆籀筆意內斂的欹側之態。這種內斂的筆勢在大小篆中均可見。典型表現在縱向線條的處理上,顏是彎環外曲,米則是彎環內收,且多側鋒用筆,偃仰變幻。這一特點,為米字增添了顏字所不具備的風檣陣馬的動感和翩翩飄逸的風姿。






歷史上深得顏書「篆籀氣」的還有明末清初的王鐸和傅山。王鐸喜書大字巨幅立軸作品,線條遒婉雄厚,骨勁肌豐,意相連屬,渾然頗具篆籀氣象,氣勢磅礴,給人以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傅山諸體兼擅且長於融會貫通,尤其是他的草書,參以篆隸圓融的筆意,行筆奔放自由,開張大氣,猶如古樹盤龍,神採飛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何紹基


何紹基曾經對顏真卿下過很大的功夫,用筆圓渾,深得《爭座位帖》的韻致,散發出濃鬱的篆籀氣息。何紹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沒有止於顏,而是上溯周秦古篆籀、兩漢分隸及六朝南北碑,悉心追摹,融入行草。何紹基的行草講究一波三折,追求澀中求勁,與顏字相仿。字形較顏字趨扁,結體不如顏字謹嚴,用筆也不如顏字勁健,但能在行筆中方圓兼用,透出生拙的金石意味,這些都是顏字所不具備的。
通過考察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我們可以對顏書創新的脈絡與方法有一個了解。馬宗霍先生在《書林藻鑑》中說:「逮顏魯公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陶鑄萬象,隱括眾長,與少陵之詩、昌黎之文,皆同為能起八代之衰者。於是始卓然成為唐代之書。」的確,顏真卿之所以能在中國書法史冊上佔據重要的位置,就在於他「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獨闢蹊徑,開宗立派。顏真卿所探索的這條創新之路值得我們當代書家認真思考與借鑑。



注釋:
  ① 米芾《海嶽名言》,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② 衛恆《四體書勢》,選自《漢魏六朝書畫論》第72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③ 許慎《說文解字》第315頁,中華書局,1983年。
  ④ 參閱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第五章,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 叢文俊《篆隸書基礎教程》第二單元,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⑥ 同1
  ⑦ 盛熙明《法書考》
  ⑧ 張懷瓘《評書藥石論》,選自《張懷瓘書論》第259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⑨ 豐坊《書訣》,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下)第50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⑩ 張顏遠《法書要錄》
  ⑪ 李世民《王羲之傳論》,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上)第11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⑫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第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⑬ 楊慎《墨池瑣錄》,選自《明代書論》第68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⑭ 梁《承晉齋積聞錄》
  ⑮ 王澍《竹雲題跋》,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第62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相關焦點

  • 陳洪武:顏真卿書法篆籀氣考略
    作為方塊字,在處理左邊筆畫時,魏晉人多取蕭散的韻致,而顏真卿則大都汲取篆意筆法,張力外撐,與右邊形成呼應之勢,如「僕」、「故」、「爵」、「披」、「屈」等字。這些特點,使此帖帶有矜怒之氣,正如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所說:「顏真卿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盾,硬弩欲張,鐵柱特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 搞懂顏真卿「篆籀筆法」,學顏體將事半功倍,很多人盲目寫了一生
    顏真卿書法,遠法王羲之,近學褚遂良,後拜張旭為師,得「筆法十二意」,從而深諳筆法秘訣,並以此為基礎,改造初唐秀美書風,蘇東坡稱「顏魯公書,雄秀獨出」。顏字融「篆籀筆法」,嫁接於楷行草,其筆法並無更易,無非是中鋒行筆、藏鋒起筆、回鋒收筆。
  •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如何,顏真卿書風是當代的主流嗎?
    顏真卿在書法上的成就,僅次於王羲之。顏真卿獨創了豐腴飽滿、寬博莊重的楷書藝術風格,被後世尊稱為「顏體」。顏真卿在行書上也有非凡的藝術成就,他的行書「祭侄文稿」被推崇為「天下第二行書」。被後人當成藝術經典。是行書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顏真卿在楷書和行書上都堪稱為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
  •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 書法入門 楷書 行書 草書
    顏真卿書法取法前人,卻法而能化,推陳出新,「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意之外。」 他先後學習過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書法,特別是得到了張旭的親傳。相傳他兩次向張旭虛心請教書法,因而盡得其意。
  • 顏真卿書法「破體」:挑戰你的審美
    02/顏真卿破體書法的成因關於顏真卿學書取法、書風形成、書品與人品多有論述,鮮有分析其破體書風的成因,筆者認為顏真卿破體書風的形成與以下幾點相關:隋碑的薰染、對張旭、王獻之書法的繼承、吸收民間書法、自身政治生涯的跌宕。王獻之後破體書法有所發展但未發光異彩,到隋代才有起步,極具特色的《曹植廟碑》便是其中之一。
  • 顏真卿憑這幅字,完全超越了王羲之,是書法史上另一位「書聖」!
    縱觀整個書法史,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王羲之,但是若是找出第二個人來比肩王羲之的話,這個人一定是顏真卿莫屬!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偉大的,其書品與人品千古傳誦,唐人之後,幾乎無人不受顏真卿的影響,其影響力也曾一度超越了王羲之!
  • 走進書法 書法藝術的氣與韻
    氣」 無論書法創作還是書法欣賞等都常常提到「氣、韻」,這雖是形而上的聯想的虛境,似乎與書法創作並無關聯,其實不然,氣是書法藝術主體審美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本源。顏具體我們可以從古代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氣」的存在。例如:王羲之書真元之氣瀰漫,不同法帖氣又有所不同。《蘭亭序》有書卷氣、士氣、英才氣,《姨母帖》、《寒切帖》有古氣,《行穰帖》、《大道帖》有超拔氣,《得示帖》、《二謝帖》、《孔侍中帖》有衝氣、真氣、通儒之氣,《快雪時晴帖》、《奉橘帖》有平和之氣。顏真卿書有丈夫氣。《祭侄稿》有悲憤、鬱勃之氣,《爭座位稿》有凜然之氣。
  • 顏真卿書法字體風格十八變
    並且許多書法老師在推介臨習範本的時候,也會將此二本作為「最佳」學習資料,但是顏真卿的楷書非常之多,怎麼能夠單單用這兩碑就給籠統概括了呢,這是極大的誤導啊!所以下面就由我替大家梳理梳理顏真卿楷書的各個面貌,希望能夠使大家脫離「約定俗成」的套路,也暫時撇開別人的影響,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選擇心中的「真愛」吧。
  • 顏真卿失傳千年的一幅楷書,如今在日本問世,引發書壇的廣泛關注
    顏真卿楷書《顏君廟碑殘紙》日藏本能夠在生命的不同時期,或者說在同一時期不同的心境當中,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能夠與文字本身相契合,這樣的書法人才堪稱真正的書法大師。顏真卿楷書《顏君廟碑殘紙》日藏本而顏真卿在楷書領域的造詣,縱觀整個書法史,也罕有人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乃是他在71歲的時候,為父親所寫的一篇碑文,此碑整體肅穆,字字運用篆籀筆法
  • 顏真卿少有的楷書真跡,這字已經爐火純青,令後人望塵莫及!
    意思是說,詩的至高境界是杜甫,畫是吳道子,書法乃是顏真卿,後世之人再也比不上了,這段話極度肯定了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顏真卿祖籍是山東臨沂人,出身在長安城裡,很多人不明白祖籍的含義,當代人對於祖籍的公認理解為父親的出生地,為祖籍,沒有到祖父輩。顏真卿同歷史上大多數的書法家一樣,藝術天分很高,腦子很聰明,博聞強記,在20幾歲的年紀,就靠中了進士。
  • 顏真卿一生書法字體風格十八變
    並且許多書法老師在推介臨習範本的時候,也會將此二本作為「最佳」學習資料,但是顏真卿的楷書非常之多,怎麼能夠單單用這兩碑就給籠統概括了呢,這是極大的誤導啊!所以下面就由我替大家梳理梳理顏真卿楷書的各個面貌,希望能夠使大家脫離「約定俗成」的套路,也暫時撇開別人的影響,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選擇心中的「真愛」吧。
  • 【學顏】顏真卿書法字體風格十八變
    並且許多書法老師在推介臨習範本的時候,也會將此二本作為「最佳」學習資料,但是顏真卿的楷書非常之多,怎麼能夠單單用這兩碑就給籠統概括了呢,這是極大的誤導啊!所以下面就由我替大家梳理梳理顏真卿楷書的各個面貌,希望能夠使大家脫離「約定俗成」的套路,也暫時撇開別人的影響,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選擇心中的「真愛」吧。
  • 唐代書法第二期:壯烈而又悲慘的結局,顏真卿晚年為奸臣所害
    宰相盧杞用計陷害顏真卿,進言德宗,派顏真卿以重臣元老的身份去說服李希烈,至使76歲高齡的顏真卿身陷叛逆。李希烈以死相逼,要顏真卿作偽宰相,他罵李矢志,作墓誌,準備一死。李希烈攻佔汴州,在大梁作了偽楚皇帝,顏真卿又被囚系了一年多,至死不肯屈節於叛臣,在興元元年八月三日被李希烈派人害死在汝州。
  • 顏真卿的字體是什麼體好學嗎 顏真琴開創的書法體系顏體
    顏真卿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造詣極高,而且開創了自己的體系,顏真卿的字體是什麼體呢?小編給大家科普一下。   顏體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創,和柳公權合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說法。「顏體」是針對顏真卿的楷書而言的,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
  • 顏真卿行書的字法規律,掌握運用方法,書寫比較完整的作品
    #書法但是,你別忘了,就帖學而言,行書分為兩個體系,一是「二王」的一搨直下筆法體系,二是顏真卿的篆籀絞轉筆法體系。顏真卿是王羲之之後的又一座書法高峰。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復追篆籀氣,結體中常參有篆書寫法,外緊內松,變背勢為向勢,易方折為圓轉,改變了唐初「二王」體系一統天下的局面。
  • 全世界僅一件,藏於日本的顏真卿楷書真跡,為什麼字體大小不一?
    他的書法被後人稱為「顏體」與柳公權的書法有「顏筋柳骨」之稱,顏體是指顏真卿的楷書。他師從張旭,傳承王羲之,又兼收了唐初、南北朝的營養,融會貫通後,有顏真卿自己的風格。顏真卿書法特點主要從形上面,雄厚挺拔一反初唐時期書法的纖瘦硬骨改為豐腴雄偉,寬體而氣勢恢宏,楷書的一筆一划就像人的筋骨遒勁有力、凜然大氣,有盛唐之氣,他的書法是時代、人格和字體的完美結合。在書法界如果除了王羲之,定是顏真卿了,恰巧他倆都是山東臨沂人。
  • 顏真卿的「繁體字」
    顏真卿的「繁體字」多數人臨寫顏體,不太注意顏體字帖裡文字結構變化。如果您臨寫過《多寶塔碑》與《顏勤禮碑》,不知道是否發現過倆碑帖有同字不同結構的問題?因為教育部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裡列出了《多寶塔碑》與《顏勤禮碑》為中小學階段的臨摹範本,所以本文以此倆碑帖為對象,針對同字不同結構的所謂「簡化字」、「繁體字」進行歸納和分析,希望對此教學有所幫助,或當此拋磚引玉。這裡所指的「簡化字」和「繁體字」是一個比喻,那麼所指何為?
  • 終極的反叛丨探秘顏真卿正書
    顏真卿同趨演變,楷書自此由瘦硬走向豐茂。顏真卿,公元709年出生於長安縣敦化坊,是世代講究文字古訓和書法技巧的名門望族顏氏的後裔。家學淵源深厚,其母殷氏家族在書學上也頗有建樹。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南北朝幾代顏氏所居官位較高,有侍中、中丞,一般的也是侍郎、太守,並且還有爵位。顏真卿一族,「自西晉迄唐,以儒雅傳家,重在學識,尤以訓詁、書法見稱於世。
  • 啟功題籤宋拓本,顏真卿《爭座位帖》高清賞析
    為此顏真卿引歷代及唐代成規抗爭之,寫下此長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魚朝恩在當時是一個大權在握、驕橫跋扈、朝野側目的人物,顏真卿的斥責打擊了他的囂張氣焰,所以世人稱此書稿為《爭座位帖》。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裡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
  • 顏真卿這25個字,寫盡魯公神力奇勢!
    ——明·董其昌 顏真卿楷書墨跡《自書告身帖》,又稱《自書太子少師告》,是顏真卿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為太子少保時自書之告身。 其書法蒼勁謹嚴,沉穩厚重,字裡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