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平無奇的打工人,
到擁有傳奇經歷的酷蓋,
需要幾步?
電影《白日夢想家》會告訴你,
一張機票就夠了。
劇情簡介
主人公沃爾特是一個平凡普通的打工人。唯一特別的,他時常突然進入發呆狀態,開啟他美國大片式的白日夢。
沃爾特所在的雜誌公司面臨併購,紙質版雜誌即將電子化,公司也將大規模裁員,老員工們僅剩完成最後一期紙質版雜誌的機會。
而最後一期的封面,金牌攝影師肖恩點名要用自己的第25號相片。
可是負責相片的沃爾特,翻遍了肖恩寄來的所有材料,卻始終找不到第25號。
肖恩常年在外拍攝,行蹤不定,也不用現代通訊工具。迫於上級的催促和裁員的壓力,沃爾特焦急地在肖恩其他相片中尋找線索。
就這樣,跟著線索,他踏上了尋找肖恩的奇幻之旅......
平凡的大多數
影片的開頭,沃爾特的形象便吸引了我。他平凡普通,在一家雜誌公司做了16年的底片處理工作,至今也只管理著1位下屬。
他性格內向,電梯裡遇到新來的上司,想打招呼卻無從開口,暗戀公司的女同事,卻只敢在交友網站默默關注她,為一個虛擬的「打招呼」糾結再三。
沃爾特所有想做的事,只能藉助發呆的形式,在白日夢中誇張地實現。
其實曾經的沃爾特也是一個留著朋克頭,滑板玩得賊溜,幻想環遊世界的追風少年。
可是父親早逝,他不得不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擔,成為家庭的支柱。
當豐滿的理想面對骨幹的現實,生活留給沃爾特的出口似乎也只剩偶爾的白日夢了。
我們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都曾像二十一歲的王小波那樣,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可後來卻在緩慢受錘的生活裡,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不再生猛。
點燃內心的星星之火
然而,只要心中尚有夢想的火種,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對於沃爾特來說,他的星星之火便是他暗戀的謝莉爾。
沃爾特曾在交友網站上看到,謝莉爾寫的理想型是一個ABC男人,即愛冒險、勇敢、有創意的男人。
在沃爾特因為發呆而被上司戲稱為「湯姆上校」時,謝莉爾也告訴他不用在意上司的話,「湯姆上校」的歌其實是關於勇敢和探索未知的。
對於謝莉爾的喜歡也讓沃爾特慢慢變得勇敢起來。在格陵蘭島,原本擔心安全的沃爾特,因為幻想著謝莉爾給自己彈唱「湯姆上校」,勇敢地踏上了醉漢的直升飛機。
在冰島如畫的山間公路上,因為幻想著群鳥化為謝莉爾的形狀,沃爾特騎著自行車飛速的前行著,即使摔倒也立馬起來繼續奔跑。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常常能喚醒我們沉睡的靈魂。一個想努力靠近的人,一個想盡力抵達的遠方,都會成為我們的星星之火,力量之源,引領著我們接近自己內心的方向。
如夢似幻的尋找之旅
旅途的最後,沃爾特在冰天雪地的喜馬拉雅山找到了正在拍攝雪豹的肖恩。
當問及底片時,肖恩說第25號相片就在作為禮物寄給沃爾特的錢包裡,而沃爾特之前卻一直沒有留意。
雖然以找尋結果來看,沃爾特似乎兜兜轉轉了一圈,還是回到了原點。
但是這一路,為了追尋肖恩的足跡,找到第25號底片,他完成了很多只有在自己的白日夢中才會實現的事:
坐上了格陵蘭島醉漢的直升機,在風暴中被迫跳機,和鯊魚進行搏鬥 ;
隨後又被一艘大船帶往冰島,踏著滑板在美景中飛馳,在火山爆發中死裡逃生;
以及只身前往阿富汗,用媽媽的蛋糕賄賂軍閥,攀登喜馬拉雅山。
經歷過這段旅程的沃爾特,已經不再是出發前的自己了,他變得更加自信、堅定、勇敢。
即使被裁員了,沃爾特還是將找回的第25張底片交給了公司,完成了肖恩,也是創辦雜誌的老員工們的期待。
並對上司說出了一直都想說的話:
「我知道你收到了裁員令,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你不需要表現得像個混蛋一樣。」
即使誤以為謝莉爾和前夫複合了,他還是主動而坦誠地表明了心意,謝莉爾也解釋了誤會。
此時的他也不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了,過往履歷上的空白已用密密麻麻的傳奇經歷代替。
對於生活而言,勇敢地跟隨內心去經歷、感受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意義。
正如肖恩在苦苦守候的雪豹出現的一刻,放棄拍攝時所說:有時候我不拍 。如果我很喜歡某個時刻,我不喜歡相機讓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一刻 。
最後以沃爾特所在雜誌的座右銘送給大家: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
開拓視野,衝破艱險,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
洞悉所有,貼近生活,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
尋找真愛,感受彼此 。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