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未來的生活迷茫過嗎?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迷茫過」。電影《白日夢想家》的主人公,沃爾特,給了人們一個答案。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是否也恍惚之間做過虛幻的白日夢想?電影《白日夢想家》,正是以此展開。
01 影片坎坷的製作歷程
電影中沃爾特的扮演者,在2013年向觀眾賦予了自己電影生涯中最勵志的電影《白日夢想家》。
2013年的拍攝,是電影的第二次拍攝,第一次拍攝在1947年。1947年的拍攝題材,根據詹姆斯瑟伯1939年在《紐約客》雜誌發表的短篇小說進行改編。
電影的再次翻拍,歷經一番波折。美國的幾代大導演,嘗試翻拍,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在2011年,本斯蒂勒成為了導演兼男一號,任務艱巨,最終翻拍成功。
在採訪當中,斯蒂勒對這部電影解釋道:「我們試圖創造一些無法定義的東西,一部電影到最後帶給你一些感受,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電影」。
豆瓣評分,這部2013年的電影,評分為8.5分,在2014年評分最高外語電影當中排名第十。在國內這部電影很受觀眾的歡迎,最主要的是電影畫面中的壯觀精美,以及整部電影所傳達出來的內容感。
02 電影中的故事人生
《白日夢想家》中的主角沃爾特,每天重複著日復一日的機械般生活。除了上班,就是下班,第二天起來,接著上班。沃爾特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平淡無奇。
影片中的男主角,沃爾特,是某個雜誌社默默無名的底片衝洗經理。他日常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幻想,如同平日裡所說的「白日夢」。
沃爾特的這種幻想,源於他人的激發,是暫時性的幻想。在沃爾特大多數的幻想來自於老版本的英雄救美環節,也有對於公司老闆的憤恨臆想。
主人公幻想的改變,來源於一張「25號的底片」。尚恩,是一位照相師,長期為沃爾特所在的雜誌公司提供雜誌封面。
改變主人公的那一天,是尚恩跟沃爾特開了個「玩笑」。尚恩故意將「25號底片」藏起來,沃爾特為了找到這張底片,開始了他的神奇旅行。
這段旅行的開始,他有猶豫過,最終還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謝莉爾一直堅持下來。
他開始離開都市的繁華,穿越在格陵蘭的天空之中,在狂風暴雨中鬥爭鯊魚,在冰島公路上自由滑行、在火山爆發前夕死裡逃生。終於登上喜馬拉雅山的腰間,俯視雪豹的姿態。
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沃爾特牽著謝莉爾的手,開始自己人生的嶄新道路。沃爾特被雜誌公司裁員,卻已經收穫到了美滿的愛情、神奇的人生體驗。此時的沃爾特,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著新的希望,自己的愛情道路,充滿著甜蜜美滿!
03 給我帶來的啟示
電影畫面的精彩,讓我對於這部電影很有好感。從幾個月之前的第一次觀影,到前兩天的二刷,這部電影,始終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
在這部電影當中,有四個點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第一個點,是在電影中喜馬拉雅山腰間上,尚恩在拍攝山間雪豹時,有一句精彩臺詞「我不喜歡相機讓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個時刻,享受那當下,享受現在,時刻過了就過了。」
享受當下,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哲理。我們在生活當中,總是會被各種煩惱所侵襲。焦慮、恐懼,有時候會一直纏繞在我們身上。學會斷舍離,享受生活的當下,是多麼重要。
第二個點,是整部影片的轉折點。沃爾特的母親,將沃爾特丟在垃圾桶的皮夾拿起,最終找到那張丟失的「25號底片」。母親,總是會注意我們生活當中的瑣事,關注我們的點點滴滴,我們習慣了她的存在,很難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動。
第三個點,最後影片的高潮,是謝莉爾和沃爾特走在街上,意外地看到了最後雜誌的封面,即是「25號底片」的真容——是沃爾特專注於採集照片的畫面。生活是多麼美好,有時我們卻忘記去觀察生活當中那些美好時刻,一味去追逐目標,最後才發現原來最美好的,並不是那個目標,而是追逐目標的過程。
第四個點,是電影中的最後一個畫面。沃爾特跨越幻想,回歸到現實當中,不再臆想,勇敢地牽上自己喜愛的人——謝莉爾的手。一段美好的愛情,宣告了美好的結局。
電影中的視覺感要甚於其內容感,總之,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希臘聖城德爾斐神鵰上刻著這樣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實,把外界的世界當成了真實,壓抑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電影中沃爾特的故事,只能夠給觀眾帶來一時的視覺興奮,也在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提醒著人們:去認識自己,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