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於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文:桌面戰爭兵棋|賣萌的磚頭
芬蘭地處北歐,北面與挪威接壤,雖然看起來距離北冰洋只有一線之隔,但實際上芬蘭國土北部並沒有海岸線。芬蘭就只有西南部與波羅的海相接,波羅的海相對封閉,所以對芬蘭海軍來說並不需要什麼大型的戰艦,飛彈艇這類小型戰艦比較容易在海況複雜的波羅的海沿岸進行機動作戰,目前芬蘭海軍最核心的作戰艦艇就是4艘哈米納級飛彈艇。
芬蘭的飛彈艇發展
決定一個國家海軍發展方向的往往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國家的國力,二是國家的海洋環境。就第一點來說,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8年人均GDP約5萬美元,不過芬蘭的人口只有約550萬,這樣人口規模的國家顯然不需要也很難建立一支大規模的海軍。從地理位置上來講,芬蘭只需要面臨來自波羅的海的海上威脅,波羅的海雖然相對封閉,但是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始終是波羅的海沿岸北約國家的威脅。不過好在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實力也並不太強,再加上芬蘭奉行的是防禦型國策,所以發展適合近海防禦作戰的飛彈艇就成為了芬蘭海軍的第一選擇。
芬蘭退役後轉交給克羅埃西亞海軍的赫爾基辛級飛彈艇
在20世紀80年代芬蘭海軍開始裝備赫爾基辛級飛彈艇,赫爾基辛級飛彈艇裝備有RBS-15型反艦飛彈、「西北風」防空飛彈、57毫米艦炮以及23毫米艦炮等武器。赫爾基辛級飛彈艇的反艦能力較強,但反潛能力不足,而且也沒有採用隱身設計。到了20世紀90年代,芬蘭在赫爾基辛級飛彈艇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建造了勞瑪級飛彈艇,勞瑪級飛彈艇重點提升了反潛能力,具有相對齊備的反艦、反潛、防空能力,不過在隱身外形上依然沒有突破。在20世紀90年代末,芬蘭海軍就對新一代飛彈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要提高飛彈艇的信息化作戰能力;二就是要具備在發動攻擊前不被敵方發現的隱身能力。哈米納級飛彈艇就是為符合荷蘭海軍要求而生的新一代飛彈艇。
擁有完備的武裝哈米納級
哈米納級飛彈艇艇長50.8米,舷寬8.3米,吃水2米,滿載排量270噸,裝備2臺MTU538-TB93型柴油機,最大航速可達38節。為了提高哈米納級的隱身性能,哈米納級的上層建築與船體融為一體,船上的電子設備都儘可能簡潔地集成在桅杆上,同時在表面上還塗有雷達吸波材料,據稱哈米納級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相當於一艘50噸級的小艇。除了降低RCS之外,哈米納級在降低其他偵測信號上也下了功夫,為了降低紅外熱信號,哈米納級主機排出的氣體都是徑冷卻後直接由艦尾的出氣口排入海水中。哈米納級的主機周圍設置了隔音罩,並且採用彈性基座,儘可能地降低主機造成的噪音。在推進方式上,哈米納級沒有採用傳統的螺旋槳推進,而是採用了2臺噴水推進裝置,這樣既可以降低哈米納級的噪音,又可以提高其在淺水水域的通過能力以及迴轉機動性。
試驗期間哈米納級的飛彈發射裝置曾部署在艇尾
由於哈米納級就是芬蘭海軍的主力戰艦,所以其必須要能夠勝任各種各樣的作戰任務,反映到武器裝備上就是要反艦、反潛、防空樣樣不落。哈米納級飛彈艇的武器包括1門博福斯57毫米艦炮、2座雙聯裝RBS-15 Mk3型反艦飛彈發射器、1座八聯裝「矛」式近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1座9管反潛深彈發射器、1套艦尾深彈/水雷投放軌道以及2挺12.7毫米機槍。其中RBS-15 Mk3型反艦飛彈採用中段慣性加GPS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戰鬥部質量200千克,最大射程超過200千米,具備較強的反艦能力。南非研製的「矛」式近程防空飛彈採用紅外製導,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12千米,可以為哈米納級提供較強的單艦近程防空火力。
結語
哈米納級憑藉良好的隱身設計,再依託波羅的海沿岸的複雜地形,完全有能力隱秘地接近敵方的大型戰艦並使用反艦飛彈進行打擊。能夠悄悄地接近目標,發動打擊後能快速地撤離,這就達到了芬蘭海軍對飛彈艇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芬蘭海軍非常重視飛彈艇反潛能力的建設,但哈米納級只裝備了傳統的反潛深彈,而沒有裝備反潛魚雷,這是因為哈米納級主要也是執行近海反潛任務,在近海海域地形的影響下,再加上哈米納級較快的航速,所以哈米納級完全可以在很近的距離上對水下目標發動打擊,所以芬蘭認為反潛深彈在這種情況下就完全夠用了。在近年對哈米納級飛彈艇的升級計劃中,哈米納級有望裝備更先進的聲吶和輕型反潛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