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75年前,以馬敘倫、王紹鏊為代表的一批愛國民主人士,秉持「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踐」的信念,發起成立了中國民主促進會,以組織的形式,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福祉,為爭取和平與民主,奔走呼籲,不懈鬥爭。
今年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75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重溫一眾民進前輩籌備發起成立民進的思想歷程和行動作為,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此,民進杭州市委會根據民進中央研究室會史研究成果,陸續推出「慶祝民進成立75周年|民進先賢」系列文章,一同回顧那段歷史,感受前輩們的精神和風範,重溫民進前輩初心,把民進先輩文化精神財富,轉化為杭州民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書」,為全體會員提供學習的榜樣,促使全體會員不斷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進會員組織認同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在正道上行穩致遠。
民進杭州市委會
今天推出第七期,講述許廣平與民進成立的故事。
冷眼對艱危 熱腸爭民主
——許廣平與民進成立
許廣平(1898—1968)是民進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進第一、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三屆中央理事會秘書長,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許廣平是廣東番禺人,出生於廣州一個「仕宦之家」。幼年許廣平便頗具反抗精神,在父親的支持下,拒絕穿耳、裹腳等戕害女性的封建習俗。為反抗包辦婚姻,19歲的許廣平毅然離家,北上到天津女師求學。這些人生遭際,鍛造了她追求真理、平等、自由、民主,剛毅倔強,敢作敢當,蔑視強權的性格,終其一生不曾變更。
魯迅和許廣平
那個時代,國家動蕩,在求新圖變、強國安民的呼聲中,許廣平積極投身愛國運動的洪流。1919年「五四」運動中,她在天津愛國同志會編《醒世周刊》,寫下《富貴不足為榮說》等一批「指點江山」的文字。還與同學們參加街頭講演,宣傳愛國救國和婦女解放思想。1921年,許廣平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在這裡初識魯迅先生。1924年,因參與驅逐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的運動(楊無故開除進步學生),許廣平被誣為「害群之馬」。1926年9月,許廣平任廣東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兼舍監,期間結識了鄧穎超。她們一同在廣東省婦女部下屬婦女運動人員訓練所任教,從事婦女解放運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27年10月,許廣平和魯迅返回上海,開始了共同生活。1936年魯迅病逝後,她一力承擔了全部責任和各種工作,既要撫育幼子,支援魯迅在北平的親屬,又要整理魯迅生前的各類資料文章,並儘可能地向一些處於困境的友人施以援手。
//
鐵骨錚錚 面對日寇堅貞不屈
//
1937年11月,國民黨軍隊撤出上海。因魯迅先生葬於此,同時為守護魯迅留下的大批珍貴書籍、文章、資料,許廣平堅守「孤島」上海。期間,她參加了多個抗日救亡團體,如何香凝組織的抗日救國後援會,茅麗英主持的婦女俱樂部,進步文化界人士組織的「星二聚餐會」等等。此外,她還擔任中華女子職業學校校長,開辦難民收容所,參加義捐售賣活動,不遺餘力地投入抗日救亡和婦女解放運動。
上海地下黨組織一直關心著許廣平,與她保持密切的聯繫。許廣平也始終支持中共領導的「孤島」文藝運動,不僅參與中共領導的「文藝中心小組」,還在20多份進步報刊上陸續發表了70多篇文章,旗幟鮮明的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其中就有中共領導的刊物《文獻》《魯迅風》和《文藝新聞》。在出版《魯迅風》的金星書店受到恐嚇面臨停刊之際,她堅持將《死魂靈》第二部譯稿交付該刊發表,有力地給予支持。
許廣平《遭難前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全部淪陷。12月15日,許廣平在寓所被捕,先被關押在北四川路日本憲兵司令部,後又被轉送到汪偽特務機關「調查統計局」。被關押的76天裡,許廣平受到慘無人道的酷刑和折磨,但她堅守「犧牲自己,保全別人;犧牲個人,保全全體」的信條,懷著「大不了一死」的無畏精神,以智慧、鬥志和驚人的毅力與敵人周旋,始終沒有透露過一條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的訊息。1942年3月初,經中共地下黨組織努力,許廣平由內山書店出面保釋回家。四年後,她將在獄中的經歷寫成《遭難前後》,刊載在《民主》上。「食她之賜」得以安全隱藏4年之久的鄭振鐸為之作序,並稱頌許廣平為「中華兒女們最聖潔的典型」。
//
反對獨裁 參與創建中國民主促進會
//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後,國民黨政府倒行逆施,剛得到喘息之機的人民又面臨內戰的威脅。許廣平繼續投身上海婦女運動、民主運動,並在其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受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會的委託,許廣平與鄭振鐸、李健吾一同著手調查文化漢奸的罪行,參與戰後肅清日本法西斯殘餘勢力的鬥爭。1945年10月,鄭振鐸、徐伯昕等人創辦了《民主》雜誌,許廣平任編委,並常為刊物撰稿。至1946年10月被國民黨當局查禁,《民主》上刊發的署名「景宋」「許廣平」的文章達27篇。同時,許廣平也常在進步刊物《周報》上發表文章。這些文章揭露時弊,抨擊蔣介石政府的獨裁暴政,發動群眾爭取和平民主。
1945年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大會在愛麥虞限路(今紹興路)中國科學社舉行。
以《民主》《周報》為陣地,許廣平與馬敘倫、林漢達、李平心、嚴景耀、傅雷等人建立了聯繫,經常在原聯華銀行舊址聚會座談,研究時局,形成了一支以馬敘倫為首的文化、出版、教育界愛國民主力量。經過謝仁冰牽線,這支愛國民主力量同王紹鏊聯繫的一支工商、文化界愛國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協同作戰。一次聚談會上,馬敘倫、王紹鏊、陳巳生、許廣平、周建人等談到當下的鬥爭形勢,認為如果能以社會團體的名義發表文章,就容易被報紙接受刊載,影響也大得多。經協商研究之後,大家決定成立一個統一組織,取名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5年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上海成立。3天後,即1946年1月2日,民進第二次會員大會召開,許廣平出席會議,並被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候補理事。
民進成立後,開展了一系列反對內戰獨裁,爭取和平民主的活動,許廣平積極參與其間。1946年1月,許廣平同馬敘倫等以民進會員身份,參與了玉佛寺公祭於再烈士活動,並撰文《挽於再先生》,還參與到會後的群眾示威遊行活動中去。同年3月17日,民進召開第四次會員大會,增選許廣平等4人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3月22日,改選後的理事會舉行會議,增選許廣平為常務理事。
//
忘我付出 為國為民奮鬥不息
//
曾與魯迅「十年攜手共艱危」,許廣平同魯迅一樣,有著一雙冷眼,蔑視一切強權暴政、艱難險阻,又懷著古道熱腸,為青年、為朋友、為民眾、為國家,竭盡全力無怨無悔。她忠實地為民眾代言,針對國民黨操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她寫下《讓人民站起來》一文,發表在1946年1月的《民主》第十六期上。文章指出:「讓人民站起來說話吧,我們不要上那些法律條文的當,更不要口惠而實不執行的諾言,今天大家不要客氣了,也更不是客氣的時候」,「人民是會選擇的,當選擇好了的時候,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革命成功』」。1946年8月和10月,《民主》《周報》相繼被迫停刊,許廣平寫下《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控訴國民黨當局的卑劣行徑。
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群眾10萬餘人在北火車站召開聲勢浩大的反內戰大會,並歡送上海人民團體代表團(又稱和平請願團)赴南京呼籲和平。
1946年5月5日,民進與上海各界52個團體組織成立了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以下簡稱「人團聯」),許廣平被選為理事,後又被選為常務理事。6月,許廣平、馬敘倫、陶行知、周建人等164位各界知名人士聯名上書蔣介石、馬歇爾、民盟、青年黨及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呼籲停止內戰。許廣平還發表了《民意》《十五天後能和平麼?》等文章,揭露蔣介石的內戰陰謀。6月23日,許廣平參與了上海人民反內戰暨歡送和平請願團赴京大會以及會後的反內戰大遊行。「六二三」南京下關事件發生後,她憤然書就《為下關遭難代表向美國人進言》《慰問雷潔瓊先生》等文,怒斥國民黨當局的野蠻行徑。7月,許廣平同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發出電函,要求聯合國派調查團徹查李、聞慘案。
1947年2月9日,民進第五次會員大會召開,許廣平被選為第二屆理事會理事。2月28日召開的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她又被選為常務理事。此時,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國內形勢急劇惡化,許廣平仍堅守在上海,支援上海學生的反內戰反飢餓示威遊行,為「五二〇」血案受難者發聲,同史良等聯合上海婦女界知名人士三百餘人發表聲明,抗議司徒雷登訓斥中國人民愛國運動的行徑等。
1948年秋,上海愛國民主人士的境況愈發危急,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許廣平母子離開上海輾轉抵達香港。暫時的退避是為了持續堅韌的鬥爭,許廣平滿懷信心,與馬敘倫等在香港繼續開展活動,迎接黎明的到來。
(資料來源:民進中央研究室、「民進網「」微公號)
END
原標題:《【慶祝民進成立75周年|民進先賢】(7)許廣平: 冷眼對艱危 熱腸爭民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