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詠儀和老公的婚姻生活,是很多女人都羨慕的理想生活,然而她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卻和大部分寶媽一樣。
在《魯豫有約》這檔談話節目中,袁詠儀就提到過,因為自己的父親是警察,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是指令大於溝通,家裡有很多的規矩,父親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她一直沒有感覺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問題,因此在有了兒子之後,自然的就對兒子要求更加嚴格,可是卻發現根本行不通。
對兒子的嚴厲管教,讓她成為兒子口中的壞媽媽,爸爸卻依然是好爸爸,這種落差感讓袁詠儀不能理解,甚至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想要找找其中的問題,卻發現原來最大的問題源於自己。
哪怕母親苦口婆心地說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依然不會領情,在孩子眼中自有好壞的標準,可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口中,都是壞父母。
1,滿心地付出,卻成了孩子口中的壞媽媽?
珍妮·艾裡姆說過,孩子存在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庭觀念和管教方法。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這樣,單方面為了孩子好,給予孩子各種管教,卻忽視了孩子的意願和態度。
父母過度負責任,幹預孩子的成長,過度控制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錯誤的教育。小王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對孩子的付出可謂是巨大的,放棄了自己研究生的學歷,在家一心育兒,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夫妻兩地分居,自己獨自帶著孩子生活在城市裡,每天為了孩子的學習操心,早上六點要叫孩子起床讀英語,中午要送孩子去輔導班,晚上要接孩子去私教老師家。
家長無微不至的陪伴,成為了孩子叛逆的理由,小王的照顧密不透風,讓孩子喘不過氣,甚至不想回家,開始逃課、厭學。
小王一昧地將自己以為的最好的,都捧在孩子眼前,卻忽視了孩子想要出去玩的眼神,聽不見孩子想要去遊樂園的提議,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會聽不見自己說話,他感受不到一點點的關愛,好像自己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工具人,只要任何一個人代替自己,成為了媽媽的孩子,都無所謂。
這讓孩子更加牴觸小王的關愛,甚至會產生厭惡的心理,滿心的付出卻不能被孩子看到,反而讓孩子糟蹋自己的關愛,對於任何一個媽媽來說,都是心痛的經歷。
2,媽媽自以為的好,和孩子眼中的壞,這矛盾如何阻礙孩子發展
媽媽總以為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總是想讓孩子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受到更高等級的教育,摒棄掉所有的壞習慣,因為害怕孩子學會抽菸,十幾年的老煙槍甚至開始戒菸。
一家人為了孩子開始拼搏,可孩子想要的卻只是陪伴,《以團之名》中的楊桐,作為富二代,經常十天半個月見不到爸媽,他最想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哪怕生活會不好。可陪伴和未來恰恰是父母不能同時給予的。
每當媽媽強制讓孩子改變想法或者行為時,孩子就會有種被束縛的感覺,時間長了看見媽媽就會感覺壓抑,這種壓抑和牴觸的情緒,讓媽媽在他們心中開始變成壞媽媽。如果問孩子是喜歡孩子媽媽還是爸爸,大多數孩子是喜歡爸爸,因為爸爸不太管教。
孩子和媽媽之間的矛盾,是需求和要求之間的矛盾,孩子需要媽媽的關愛,媽媽卻要求孩子有更好的習慣和未來,馬斯洛的基本層次需要論中,愛與歸屬的需要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成長陪伴的需要,可媽媽直接要求孩子要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跳過了滿足關愛的需求,就是矛盾點。
對於自己的高要求是阻礙親子關係發展的原因,媽媽太想做一個好媽媽了,以至於對自己要求高,還對孩子要求更高,想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教育做出一個明顯的反饋,卻忘記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壓力教育。
高壓教育的弊端就是反彈,壓得越厲害,反彈越嚴重,一個好媽媽和壞媽媽之間,僅一念之差,就可以讓彼此的親子關係,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3,從壞媽媽到好媽媽,寶媽需要哪些發現和改變
孩子嚴重的壞媽媽不近人情,對自己要求嚴格,只要是出現在自己面前,總是伴隨著各種要求,好像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媽媽滿意的程度,這種挫敗感讓孩子討厭自己,也討厭媽媽。
想要做一個好媽媽,首先就要轉變自己的認知,一個好的媽媽需要做到的是什麼,就是放鬆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大的育兒壓力,非要孩子達到一種什麼成就,對於孩子來說,最珍貴的是快樂和想像,最難得的是完整健康。
心理上的健康更難,需要媽媽細心地發現孩子成長的問題,一個好的媽媽不僅僅會溝通,還會觀察,通過一些小舉動,觀察孩子的成長煩惱,在合適的時候出現,充當一個傾聽者,並且給予孩子鼓勵和安慰。
一個孩子最大的底氣源於父母,很多孩子都無所畏懼,對於很多事情都非常喜歡嘗試,好像不知道害怕,那是因為父母沒有教過孩子害怕。父母的關愛和鼓勵,就是他們面對世界的勇氣。
成為一個好的媽媽,自然也不能缺乏管教,一昧的放養反而是毀了孩子,但是管教的方式卻可以選擇,不那麼強勢,也不事無巨細的準備,處於一種抓大放小的態度,大事上嚴厲,小事上模糊,讓孩子知道對錯,情緒又不用一直緊繃。媽媽帶給孩子的感覺,更多的是包容,哪怕是媽媽更多的管教,在成年後依然會被理解,那麼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童年,也是媽媽們的心願。您對於母親強勢管教如何看待?歡迎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