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退休後,知府派人抓他小舅子,皇帝得知後,後果很嚴重

2020-12-26 騰訊網

俗話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乍一聽,好像即便是皇帝犯法,也要追究責任。

影視劇《包青天》中,開封府放著三臺鍘刀,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官員大臣,狗頭鍘斬普通百姓,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犯法,包青天甚至不用請示皇帝,直接就推到鍘刀上砍了腦袋。

有的電視劇中,宰相、將軍等朝廷高官告老還鄉,回到老家,觸犯了法律法規,當地縣令毫不猶豫,立刻派出人馬捉拿歸案,給人感覺這些高級幹部退休之後,就跟平頭百姓一樣。

實際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任何朝代都一樣,何況駱駝還沒瘦死。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稱「致仕」,相當於現在的退休。

退休是免去一切職務,不再是現任官員,沒有法定職權,但並不意味著真的跟平頭百姓一樣。事實上,歷朝歷代對退休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仍然保留很高的待遇。

以宋代為例,宋代致仕制度分為兩類,一種是到了退休年齡,主動申請退休,這種是常態、大多數,也是通常所說的告老還鄉;另一種是到了退休年齡,仍然戀棧不退,朝廷強令其退休,這種是非常態、極少數。

官員為朝廷工作了大半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對退休官員的待遇是比較優厚的。這種待遇不僅體現在豐厚的退休金上(如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退休後工資全額發放),還體現在政治待遇上,尤其是曾擔任過宰相、樞密使等高級職位的官員,政治待遇尤其突出。

宋朝一向優待文官特別是高級官員,他們退休後,可以向朝廷申請讓他們的兒孫們蔭補為官,解決後代們的工作問題,皇帝還經常惦記他們,不時派使者過去探望,給他們大量賞賜,或者指定他們退休所在地州縣的官員,代為上門探望。

宋朝的宰相即便退休,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的聲音往往可以直達天聽,任何人都不敢等閒視之,何況是當地的小小縣官?這些縣官巴不得自己地盤上有退休宰相,可以主動上門服務,攀附關係,好藉助這些退休宰相的影響力,為自己的仕途鋪路,又怎敢造次?

當然,有些宰相素質修養高,退休之後十分低調,儘量不歸地方添麻煩,但即便如此,當地官員也會盡力與他們搞好關係。實際上,古代官員都有很濃的鄉土意識,大多數宰相退休後,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通過各種方式向朝廷為家鄉爭取利益,同時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但是,也不排除個別情況下的誤會,導致地方官員與退休高官發生衝突。

宋人魏泰的筆記《東軒筆錄》記載過退休宰相王安石的一個小故事。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擔任宰相,主持改革變法。1078年正月,王安石上《乞致仕表》,正式提出退休申請。2月,宋神宗批准了王安石的退休申請。

此後,王安石便閒居在南京,一住就是十年。

王安石雖然退休了,卻依然大名鼎鼎,任何人見了他都要禮讓三分,宋神宗特別器重,不時派使者到南京探望王安石,還親自寫詩書信,表達對王安石的關心。

有一天,王安石的小舅子,也就是夫人吳氏的弟弟吳生,來南京探望姐姐和姐夫,半路住在一處佛寺的行香廳。

恰好這個佛寺近期要舉行一次大規模道場活動,當地官府要借用行香廳,江寧知府葉均派人告訴吳生,讓他限期搬走,但吳生很有個性,堅持不搬,活動還是如期舉行。

活動當天,當地有頭有臉的官員都在行香廳,吳生卻躲在屏風後罵個不停。葉均是個老油條,明明聽到了,卻裝作沒聽見,而轉運使毛抗、判官李琮對吳生很惱火,便讓知縣派人逮捕吳生。

知縣接了命令,也不多想,就派兩名公差來追吳生。吳生一見情況不好,撒腿就跑,兩名公差在後面緊追,吳生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跑到王安石家裡藏了起來。

過了一會,兩名公差來到王安石家門口,大喊:「抓人,抓人」,與王安石家僕吵了起來。

這時,王安石恰好走出來,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把兩名公差趕走了。

葉均聽了這件事,心想可闖了大禍,立刻派人把兩個不長眼的公差打了一頓,叫上毛抗、李琮一起到王安石府上使勁道歉,承認自己約束下屬不嚴,打擾了王安石的退休生活。

王安石是個厚道人,沒和他們一般見識,夫人吳氏卻有點脾氣,趁機把葉均等人訓了一頓:

「我家相公罷相以來,昔日門生散去十七之八,但也沒人敢公然到我們府上逮捕我家親屬,你們這幫勢利小人,怎麼如此大膽?」

葉均聽了不敢回嘴,諾諾答應,過了一會便走了。

更湊巧的是,宋神宗派來探望王安石的使者恰好撞見此事,回去以後就跟皇帝匯報了。

宋神宗聞訊大怒,你們三個不長眼的東西,居然敢對朕的宰相如此無禮!

皇帝一生氣,後果很嚴重。

幾天後,葉鈞、毛抗、李琮都被罷了官,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呂嘉問被任命為江寧知府,宋神宗還任命王安石的弟弟為提點江東刑獄,把提點江東刑獄的辦公地點遷到南京,徹底把王安石給「保護」起來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古代宰相即便告老還鄉,沒有了行政職務,也不是區區一個縣令比得了的。即便是他們本人違法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也得經由皇帝批准,由朝廷有關部門負責,當地州縣絕對沒有權力直接逮捕。

相關焦點

  • 世人都說,王安石不願意官,但為何能主導宋朝最大變法?
    得知真相的王安石表示,所謂科技考試對我來說,不過是為了讓家人過上好生活,才參加罷了,名次什麼的,又有什麼關係呢?眾人聽聞無不對其表示讚許。此時的王安石的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虛偽,但是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還要深入了解。
  • 王安石,奸佞之輩?
    我們所認識的王安石是朝廷的大忠臣,可是最近網上卻爆出王安石是一個大奸臣,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父親是王益,曾任臨川軍判官。他自幼聰明好學,過目不忘,21歲就中了進士。任淮南節度判官,任期滿後,他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任為一方知縣,王安石任知縣四年,政績斐然。
  • 一場神奇沙塵暴,幫助姐夫成功擊敗小舅子,宋仁宗聽後欣喜萬分
    慶曆是宋仁宗在位的年號,這一年我們宅心仁厚的仁宗皇帝過得有夠鬧心的,朝堂上,慶曆新政正在推行,支持變法者和反對者每日裡吵得不可開交。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悽厲,幾聲抽泣。一幫大老爺們整日裡互相懟架,說僵了就要找皇帝評評理,真就好像一堆蒼蠅在耳邊嗡嗡嗡,皇帝做到這個份上也是夠慘了。天大地大,仁宗也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啊。
  • 「邋遢大王」王安石,一兩年不洗臉不洗澡,鬍鬚上掛著蝨子見皇帝
    誰知,之後任憑朋友軟磨硬泡,王安石卻再也不進澡堂的大門了,仍然我行我素,回到了從前的老樣子。常年不洗澡,身上有難聞的味道也算正常,可是,身上同時也寄生出了活物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身為一朝的宰相,王安石每天都要覲見皇帝和接見各級官員,商討國家大事。接見各級官員時還好說,王安石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輔,別人是敢怒而不敢言,可覲見皇帝時,難免會鬧出笑話。
  • 王安石與司馬光
    本來司馬光不用參加科考也能當公務員,因為他的父親在地方上做知府,符合恩蔭子女的條件。但司馬光不願意沾父親的光,靠自己的真才實學,一舉高中進士甲科,這時他才二十歲。加上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很早就被人廣為傳揚,所以司馬光不僅是一個政治新秀,而且還是一個受人追捧的名人。
  • 乾隆皇帝得知他繼位後,為何大哭不止?
    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他知道自己繼承皇位後痛哭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我們要知道,他的繼位一定是在他父親雍正死亡的前提下,他的父親去世了,乾隆作為人子,他不難過,卻只為他自己繼承皇位而高興,這也不正常呀!再說中國歷來是以「仁、孝」治天下,乾隆如果對他自己的父親的死活都不在意,他還怎麼做皇上?所以,在弘曆得知自己繼承大統時痛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 王安石的悲哀,志同道異友情長不了
    王安石一生剛愎自用,大權在握強推新法時,身邊有一批擁躉,如呂惠卿、蔡京等人,都是他最得力的幫手,但呂、蔡卻是奸臣榜上的人物,由此可見,王安石在知人識人上,尋常得很。呂惠卿與王安石交情濃時,王安石這樣向皇帝誇讚:「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神宗聽後,也感震驚,對蘇軾說:「卿三言,朕當熟思之。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 此次君臣對話,本不應外傳,沒想到卻是蘇軾自己跟同僚提起,最後傳到了王安石耳中。身居宰相之位的王安石是理想主義者,推行新法本就是想儘快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因蘇軾對皇帝的一番「逆言」被耽擱,自然不爽,竟因此事給蘇軾小鞋穿,把他下放地方做了個處理諸多繁雜事務的小官。
  • 古人殺人後,真的能事了拂衣去千裡不留行嗎
    我最近喜歡刷小視頻,經常看到警察抓逃犯的視頻,那些逃犯大哥十幾年前或者幾十年前犯了命案,逃到外地,深藏身與名後,過著平凡的生活。有的人一不留神還成了某些行業的翹楚,比如有人當上了演員,在電視劇中出演英雄人物,混忘了自己被通緝這回事。
  • 王安石因「孺子其朋」,丟掉了狀元稱號,這個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王安石,以變法流傳於世,從文學上來講,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可是在出仕途的時候,在科舉考試中,卻因為「孺子其朋」四個字丟掉了狀元的稱號,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呢!1024年,21歲的王安石,代表江西臨川,來到汴京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殿試。當時的王安石才華橫溢,對取得狀元的稱號,信心十足。
  • 王安石變法的緣起—敏捷變革(5)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江西臨川)人,後被封為荊國公,所以又稱王荊公。王安石很早就出了名,個性倔強,放蕩不羈,伴隨他的各種傳說,把他描繪成了一個不近人情的神話式人物。據說王安石有三怪。南宋朱弁著《曲洧舊聞》,說王安石一天到晚讀書思考,至於生活方面的事情,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會。
  •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蘇洵痛罵王安石,「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要說安石變法 ,必須要說說神宗。唐宋以前,對於歷代皇帝廟號的稱謂很是謹慎 ,一般都稱他的年號或者諡號 ,比如漢武帝漢景帝。唐宋以來,廟號放鬆了,那麼,在歷史上廟號被稱為神宗的有兩位,一位是宋神宗趙頊,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鈞。 神 ,什麼意思?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皇祐三年(1051年),因王安石政績顯著又為人正直,愛民如子,宰相文彥博於是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但王安石不想因為自己在朝中興越級提拔之風拒絕了宰相和皇帝的好意。如此更得宰相看重,士大夫們也多稱讚他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勤勤懇懇。
  • 皇帝懷疑他,大臣彈劾他,蘇軾被折辱背後:王安石到底做了什麼?
    比如讓富人為窮人擔保,無論需要不需要都必須申請借債,並且,幾個月後,一兩銀子要還給朝廷1兩2錢!這種方式和當今的貸款別無二致,但惡劣的是,地方強行攤派下去,如果到期不還則收回借貸者和擔保人的財物家產!這種變相壓榨百姓、充實國庫的做法,引得怨聲載道。
  • 變法王安石,詩句王安石,哪個才是你心裡的王安石!
    分享一個關於王安石的小故事,有一次王安石和朋友們去一個和尚廟洗澡,大家看到王安石穿得非常邋遢,就想幫他換件衣服,但是令眾人沒想到的是,王安石洗完澡後換上新衣服卻全然沒有發覺這是新衣服,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思維超乎常人且對小事毫不在意,試問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在官場中做到圓滑,所以我們都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梅花》賞析
    創作背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富國強兵,進行全面改革。而反對者謗議不斷,熙寧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王安石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後退居鐘山。
  • 王安石 | 雖千萬人,吾往矣
    十七歲時,王益被任命為江寧府通判,王安石又隨父親來到江寧。 十九歲時,王益在任上病逝,王安石為父守孝三年,江寧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三年後,王安石二十二歲,過了父親的守喪期,理應去參加考試,並且一下子就考中了進士第四名,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判官。
  • 孫殿英羞辱慈禧屍體,溥儀得知後是什麼態度?
    她的屍體被盜墓者——孫殿英瘋狂羞辱,溥儀得知後對天起誓:「此仇若是不報,枉為愛新覺羅的子孫!」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末代的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一談到溥儀人們就想到了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他是清王朝在位年數最少的皇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這兩次在位時間加起來不到四年。
  • ...寧劃界之爭,王安石是「失地七百裡」的罪魁禍首嗎?非也,千年奇冤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亂,他向遼國求援的同時,將長城以南「燕雲十六州」作為報酬割讓給遼國,時遼帝耶律德光聽之喜出望外,立即出兵幫助石敬瑭擊敗後唐,並扶持石敬瑭為中原皇帝,改國號為後晉。
  • 憤青李夢陽:當面怒懟內閣首輔,打落皇帝小舅子門牙
    成化、弘治年間,一方面北方邊境不穩,韃靼騷擾不止,當地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內部腐敗嚴重,利益集團比較僵化。李東陽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良知的官員。只不過李東陽,歷經沉浮,變得成熟世故,不再是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