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2021-02-13 悅海星球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人(現江西撫州),真宗朝1021年出生,仁宗朝1042年中進士。

 

知鄞縣四年,通判舒州,中書札召試館職,以家貧母老而不赴。

 

仁宗至和元年,歐陽修舉薦他為諫官,稱其「德行文學,為眾所推,守道安貧,剛而不屈」。

 

文彥博、韓維同薦其為集賢校理,都託辭家累詞不應命。

仁宗嘉佑元年為群牧通判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歐陽修於《再論水災》,以王安石、包拯、張環、呂公著四人共薦,贈詩曰: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尊酒盍留連。」

 

歐陽修將之比為李白、韓愈,推許可謂至極。

 

王安石報詩曰:

 

「他日儻能窺孟子,此身安得望韓公。」

 安石自詡為孟子,將歐陽公處為韓愈。

 

面對這樣妄自尊大的口氣,歐陽公大度寬宏,並不為嫌。歐陽公就是這樣的胸懷,為國家舉賢不避嫌 ,哪怕是政治對手的門客,也不遺餘力的推薦。

 

其時,司馬光與王安石同為群牧司判官,包拯是他們的頂頭上司。包拯院中牡丹盛開,包公邀同賞花,詩酒相勸。司馬光素不喜酒,礙於主人情面,只好勉強幹杯,而荊公安石終席滴酒不沾。

 

在日本國流行一種文化 ,叫做「讀懂空氣」。「讀懂空氣」不失為一種審時度勢,明哲保身的做法;但是「讀懂空氣」其弊端也是有的,就是不能堅持己見 ,隨波逐流。

 

而荊公的這種固執已見,不留有情面的做法,是緣自內心的一種強大。如果這種強大,有心術正直的好人相助 ,那麼,他的立國圖志的變法大業,不會將北宋朝過早的拖向衰敗。

 

蘇洵說過,「凡是不近人情者 ,很少有不為天下之患的。」蘇洵痛罵王安石,「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要說安石變法 ,必須要說說神宗。唐宋以前,對於歷代皇帝廟號的稱謂很是謹慎 ,一般都稱他的年號或者諡號 ,比如漢武帝漢景帝。唐宋以來,廟號放鬆了,那麼,在歷史上廟號被稱為神宗的有兩位,一位是宋神宗趙頊,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鈞。

 

神 ,什麼意思?神經,精神 ,神道.總而言之 ,也是不可喻的。

 

安石變法如果沒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也不可能掀起這麼大的改革。所謂的,祖宗之法,不可變。

 

神宗好學深思,在藩邸時 ,留心國事,深知民窮財困 ,軍政敝弛。即位後,更欲奮發有為,心裡藏著一段國恨家仇,心裡暗暗地要將祖父仁宗朝失去的燕雲十八州的江山奪回,改變國家幾至衰竭年年納幣買平安的困境。

 

 

 客觀地說,因為北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後來又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冗兵")。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再加上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北宋政府確實需要變法。否則經濟必然出現大問題。

 

神宗面對的是一個墨守成規、無人樂有作為的朝局。先是試探老臣文彥博、司馬光、富弼等,皆是持否定態度。

 

富弼認為,

「人君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可窺測,則奸人得以附會其意。」

「陛下臨御未久 ,當先布德澤。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宜不易重賞邊關,幹戈一起,所關福禍不細。」

 

環顧盈庭朝士 ,幾乎無人可以言大計,苦悶之中,想起來還有個術所聞知 ,「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的」王安石來。

 

其時,左相韓琦專權 ,右相曾公亮很不服氣,就趁此機會,力薦王安石,以制衡離間韓琦。

 

神宗對於當時的保守政風及那些老臣,本不滿意,一聽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的新論,有深得我心,契合非常之感。

 

安石倡言變法之初,朝中重臣莫不對其高遠的理想寄予厚望 ,也都欽佩他那任勞任怨的政治勇氣與抱負。

 

不幸的是,他自視清高,而個性又非常偏執,滿朝重臣 ,在他眼中 ,不是庸人 ,即是奸人,目無餘子,而獨行其是。有人提出與他不相同的意見,一蓋被詆之為「流俗之見」

 

安石目盈朝廷士皆為流俗,這不啻是叫皇帝與群臣隊裡。這種絕對排斥他人的態度,使人人對他不滿,沒有宰相的度量。

 

1069年二月,安石執政 ,這個月,二蘇子剛剛回到汴京。

 

宋朝本有三司使之設,包括戶部、鹽鐵與度支,掌管全國財賦。安石又另設三司條例司,實為一個最高國策的企劃機關。推薦詭詐善辯 的呂惠卿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

 

王安石新政後,不能說沒有高遠的理想。如方田、青苗、均輸、市易,原是想要造成一個裁抑兼併、上下富足的社會;如保甲制度,為的是造成一個兵農合一、武裝自衛的社會;如興學校、改科舉,為的是造成一個開明合理、教育普及的社會。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的革新措施。問題是操之過急,流弊叢生,徒法不能以自行。安石最大的罪錯是始於他的性格之「舉一偏而盡沮公議,因小事而先失去眾心。像推行新法這樣的大事,經緯萬端,人事上的助力非常重要,而他卻剛愎自用,不惜犧牲本來很好的關係,如歐陽修、富弼是竭力提拔他的前輩,司馬光是同輩中的好友,程顥、蘇轍且都與他公事,他都輕易放棄。

 

所以失敗是在所難免,「所用非人」,君子不願與他合作,則小人趁虛而入,人言安石「獨善柔佞逢迎之輩,其實也是事勢使然。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

 

王安石搞的"青苗法",青苗法實際上就像現在的國家銀行給平民百姓提供的消費貸款。王安石跟宋神宗的設想就是,政府的錢閒著也是閒著,不如以政府的名義給百姓放貸款,百姓願意貸錢就貸錢,政府收利息,增加國庫收入,百姓不願意貸款,那也不強求。

 

但是這個事在執行中出現了問題,變成了強制執行,窮人貸錢,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但是窮人還款能力差,所以,放款風險大。富人不缺錢,所以,不願意貸款,那怎麼辦呢?

王安石給了放款指標的,一個縣、一個州每月每年要完成多少放貸,都有規定。當地政府官員,完成了有獎勵,完不成要處罰。那怎麼辦呢?很多地方乾脆一攬子解決,不管窮人富人,不管願不願意,都得貸款,變成了朝廷強制人民貸款,然後強制收息。經手的人也免不了中飽私囊,從中謀取利益。這事搞得也很大,甚至上達天聽,狀都告到了御前,宋神宗幾次下旨調解,可是,各處依然如故。

 

變法在當時也引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疫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爭。

 

保甲法推行時,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民間發生了不止三、兩起自殘事件,嚴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要上奏天子,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

 

王安石抱有極大的理想,要富國強兵,以救國家貧弱,認為區區民怨無關變法的痛癢 ,是革新派的先鋒。而司馬光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從地緣關係來看,安石新政代表著南方知識分子的開明進取精神,而司馬光這代表北方人穩健保守的傳統。

 

神宗求治太急 ,安石眾叛親離,任佞人為倡。司馬光推薦蘇軾等遭安石反對,「蘇軾兄弟學本流俗,朋比沮事。」安石認為二蘇子學的是戰國時期的霸術,縱橫捭闔,表示不屑的態度。

 

面對如此慘局 ,重老臣無力改變。安石以無私心的為國家變法,聽不得半句忠告 ,所有的反對意見就是有私心、不愛國。

 

歐陽修請求告老還鄉;司馬光請求外放洛陽,也就是這個時候,司馬光開始編撰《資治通鑑》;張方平請求致仕;……

 

安石是經學家,蘇軾以策論制科。蘇軾上皇帝書曰:

「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太急。」

 


蘇軾的理論是國家積貧積弱要改革,算是改革派,當時他認為一切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變更,都應時事的需要而逐漸推行,社會的生活和風俗因時變化於先,法律制度跟著革新與後。

英明的神宗求治心過分激烈,不暇冷靜思考,九重之內聽不到千家萬戶的嚎哭,也看不到百姓咬牙切齒的冤苦,蘇軾則來自田間原始老百姓中的一份子,彼此血肉相連痛癢關切,有一種單純而強烈的感情,對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保持著情不自禁的同情心,逼著他要出來為民請命。

 

蘇軾內無畏懼外無所求,皇帝既許建言,他也不能漠視同胞們悲慘的命運,不替天下哀苦無辜的老百姓說出他們的艱難和貧困,假使因此要他肝腦塗地,他也有這份道德勇氣承受一切,做一個偉大的悲劇英雄,毫不顧慮個人的禍福。熙寧四年,蘇軾的《上神宗皇帝書》三千四百多字。這篇文章極大地觸動了革新派的既得利益,為日後的烏臺詩獄案埋下了引線 。

 

 

神宗詔近臣舉薦蘇軾為諫官,引起革新派的警覺,認為蘇軾一旦上任 ,必攻擊新政和新政派的人,遂先發制人,以蘇軾丁憂歸蜀途中販賣私鹽、蘇木和瓷器。其時蘇軾母歿,曾拒絕歐陽贈予的二百兩白銀,販賣私鹽能獲利多少,經過上個月查證無據而終 ,但蘇軾被外放杭州,自此,蘇軾永遠遠離了神宗的政權中心 。

 

王安石與蘇軾二人間另有一件微妙的關合,二人同為22歲登科,享年均為66歲。

 

 

 

 

 

 

相關焦點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 熙寧變法(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由此而生,王安石主張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 失敗的熙寧變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他的勇氣不是來自梁靜茹,而是來自於他領導的已經推行四年的熙寧變法。 熙寧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又拜他為相,正式拉開了熙寧變法的序幕。熙寧變法又稱為王安石變法,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富國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 強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
  • 熙寧變法,為何司馬光能笑到最後?是王安石真的鬥不過他嗎?
    熙寧變法之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實現這個目的的前提則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也就是運用理財手段來管理國家,而「變風俗,立法度」就成為其中的核心內容,既然要變法,那變法的宗旨是什麼?該急變還是緩變?變法涉及的層面和具體法令是什麼?
  • 改革者的命運:從「慶曆新政」到「熙寧變法」
    「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這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在「慶曆新政」失敗20年之後,歷史又把王安石推到了舞臺的中央。在機緣巧合的命運安排之下,20歲繼大統血氣方剛的宋神宗對於國家的疲弱和政治的混亂深感不滿,再加上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這才有了以振興北宋王朝為目的的「熙寧變法」。
  • 素材 · 歷史 | 熙寧變法——超越時代的「供給側」改革
    熙寧變法的盛況  宋代的「三冗」問題,其實從開國之初,便埋下了隱患。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形成「冗員」問題;宋初的「養兵」之策,構建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形成「冗兵」問題;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問題。
  • 王安石變法1
    紹興四年五月宋高宗詔命重修《神宗實錄》以否定王安石變法為基調,這一定讞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王安石作為北宋亡國元兇的論調,經宋國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封建時代官方定論。南宋以後王安石變法總體上是被否定的,但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則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舉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得到較多的肯定。
  • 蘇東坡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服喪期滿的蘇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啟程前,蘇軾續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過門。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蘇軾和蘇轍兩家人到達汴京,可這時的京城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與北宋國運休戚相關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是蘇軾政治仕途的轉捩點,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轉折點。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因此,熙寧七年這場嚴重的旱災最終演化為對人事的檢討。而當時最大的人事,莫過於王安石變法。讓我們回到熙寧二年,這一年宋神宗趙頊21歲,青年天子,血氣方剛,躊躇滿志。深受父親英宗影響的他,決定對「三冗」造成的財政空虛大力改革,年輕的宋神宗選中了激進實務派王安石來實現他的夢想。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
  • 由節慶古詩《元日》展開,聊下王安石變法!
    《元日》雖然作於春節,但一個月後,也就是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就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宋朝,也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法之一,「熙寧變法」,但我們通常稱為「王安石變法」。當然,不管王安石變法遇到的問題以及同時代文人對他的抨擊,也不管歷代統治者和文人對王安石的態度如何,汪郎以為,熙寧二年正月初一的王安石,絕對是一位充滿煙火氣息的偉大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政治變革所帶來的影響,並為此無懼無悔,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仰!
  • 王安石變法的緣起—敏捷變革(5)
    王安石說,變法的關鍵是皇帝要堅定,不能半途而廢。這顯然暗指慶曆新政。他警告說,如果再不改革,宋王朝有可能被農民起義推翻。這篇文章重點是吏治和教育,雖然也提了幾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但全文很少論及經濟問題,此為王安石階段性思考的成果。後來王安石變法內容,與該文側重點有很大不同。
  •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朝野異口同聲的保薦下,擔任參知政事,開始革除舊弊,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變法旨在富國強民,改變積弱積貧狀況。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變法不成熟,反生禍亂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風俗,重振法度,變法改革,整頓朝綱,於是神宗讓他指導變法,頒布新法律。次年王安石位同宰相,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 王安石變法的功與過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行的、並由宋神宗支持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王安石與宋神宗之所以決心要推行改革,主要是因為宋朝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宋神宗的養祖父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開創仁宗盛治。
  •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什麼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什麼時間:2021-01-18 17:1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什麼 青苗法,又叫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熙寧二年(即1069年)頒布施行。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都是變法改革,為什麼宋朝的王安石不如明朝的張居正
    王安石與張居正都威力救弊圖興而進行了變法與改革。但是,兩個人都沒有成功。王安石變法之時就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 ,以失敗而告終,後人對其人也是褒貶不一。而張居正的改革卻得以全面推行,雖然死後其改革措施被廢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誣劾而被削官奪爵,人們認識到改革的益處,贏得後世對他的追思與懷念。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所沒有的。
  •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用意何在?他算不算個「反派」?
    王安石主張變法,他是堅定的激進派,而司馬光其實也並非純粹的保守派,他也想變的。王安石的變法,總結概括起來,就一個核心:理財。只要有錢,啥事都好辦。他想要行王道,興利除弊,救世救民。司馬光的變,跟王安石的不一樣,首先第一點就是要限制君權。
  • 財富溯源之貨幣文化 熙寧重寶熙寧元寶熙寧通寶
    「熙寧」是宋神宗的第一個年號(元年1068年 ——公元1077年)共計10年。「熙寧」與王安石「熙寧變法」。宋神宗即位後,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富豪隱瞞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 北宋名相韓琦曾參與主持慶曆新政,他對王安石的變法態度是怎麼樣的...
    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宋仁宗將範仲淹和韓琦調入京城,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副使,再加上富弼、歐陽揚、杜衍等人,組成變法團隊,進行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範仲淹向宋仁宗上奏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作為新政的綱領。韓琦作為變法的主導人物之一,對變法的推行也是非常賣力。
  • 變法王安石,詩句王安石,哪個才是你心裡的王安石!
    提起王安石你會想到什麼,是著名的詩句,是變法,亦或是他那傳奇的一生?王安石的存在在北宋的意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分享一個關於王安石的小故事,有一次王安石和朋友們去一個和尚廟洗澡,大家看到王安石穿得非常邋遢,就想幫他換件衣服,但是令眾人沒想到的是,王安石洗完澡後換上新衣服卻全然沒有發覺這是新衣服,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思維超乎常人且對小事毫不在意,試問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在官場中做到圓滑,所以我們都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