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六年,王韶率宋軍攻破河州,隨後,盤踞在岷、疊、洮等地吐蕃殘部向宋軍獻城投降。至此,歷時四年的「熙河開邊」暫時告一段落。
在此役中,宋軍攻佔宕、疊、洮、岷、河、熙六州,收復河湟故地兩千餘裡,堪稱是北宋建國以來主動出擊打的最為光彩的一戰。
儘管宋軍在熙河開邊中表現的很不錯,但在開戰前,宋神宗其實心裡很沒底。
畢竟宋軍只適合打防禦戰,一到了主動出擊上就打的稀裡譁啦了。遠到太宗皇帝的高粱河之敗,近到圍剿西夏的幾次戰役,神宗心裡都跟明鏡似的。
因為心裡沒底,所以就很猶豫。就在宋神宗為打還是不打的問題而絞盡腦汁時,有一個人站出來幫他做出了決定。
他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安石。
王安石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志在必得,認為此戰必能收復河湟故地。也正是因為王安石堅定不移的支持,使宋神宗最終同意了王韶的計劃,出徵熙河六州,收復河湟故地。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王安石如此的底氣十足,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嗎?
答案是否定的。
他的勇氣不是來自梁靜茹,而是來自於他領導的已經推行四年的熙寧變法。
(熙河開邊局勢圖 | 圖片來自於網絡)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在今江西省)。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也算上是一個官二代。這孩子打小就聰明,兒時就可謂是「天資聰碩,博覽群書,下筆成文」,可以說是與後來自己筆下少年方仲永不相上下。
不過王安石的父親老王比方仲永他爹強多了,見孩子這麼聰明,更是加強了對王安石的思想文化建設,有事沒事呢就領我們的小王安石出去看看,開闊開闊眼界。
外面世界的景色很美好,但外面世界的社會現實很悲慘。
王安石在跟隨父親宦遊各地,見識了當時社會種種不合理以及黑暗的一面後,他意識到,這個國家生病了,需要一名醫生來「望聞問切」對症下藥。
王安石的變法之心在此悄然播種。
慶曆二年,年僅二十二歲的王安石一舉中的,摘得狀元。但因為他文章中的一句「孺子其朋」引起皇帝宋仁宗的不滿,被降為了第四名,授淮南節度使判官一職。
在滿三年任期之後,王安石毅然放棄了京試入琯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
鄞縣,可以算是王安石變法的起點。
在鄞縣,王安石立足於本地的實際情況,大膽嘗試改革,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三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安石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此後,王安石先後擔任舒州通判和常州知州。在這兩個地方,他也先後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毫無疑問,王安石的試點改革搞的很成功。
王安石也因此信心滿滿,他堅信,自己就是上天送給這個國家的神醫,通過自己的「望聞問切」和對症下藥使這個國家重新煥發生機。
可現實會按照理想按部就班的進行嗎?
(王安石畫像)
熙寧元年(公元1067年),年僅20歲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其實早在即位前,就已經聽說了王安石的種種事跡,對王安石很是仰慕,算的上是王安石的小迷弟了。神宗即位後,也意識到局勢的危急,國家此時已是病入膏肓,必須猛藥去痾進行改革。
神宗想改革,王安石也想改革。於是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熙寧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又拜他為相,正式拉開了熙寧變法的序幕。熙寧變法又稱為王安石變法,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富國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
強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舉、整頓太學、唯才用人。
詳細的變法內容我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王安石變法內容也算是開對了方子,針對北宋存在的「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等問題對症下藥。
理想走到一步,可以說是美好的。但很快,王安石就體會到什麼是「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
(宋神宗畫像)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王安石的變法行動毫無疑問的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和反對。
面對強大的守舊勢力,王安石憑藉神宗的支持毫不手軟,來一個幹一個。但這位「拗相公」的性格缺點也隨之顯露出來,並最終為其變法失敗而買單。
在變法初期,凡是對變法持有疑問和異議者,王安石必除之而後快。這種做法毫無疑問的放棄了爭取中間派的機會,將自己推到所有人的對立面,使守舊勢力進一步團結和壯大。變法被群起而攻之的伏筆也在此埋下。
王安石的好友司馬光雖然對變法的提出異議,但他也曾支持過範仲淹的「慶曆新政」,絕非一個因循守舊之人。司馬光連續三次給王安石寫信,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及變法可能出現的問題,循循善誘,委婉剖析,長達三千餘字。而王安石卻僅以三百字的《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其語言犀利讓司馬光徹底寒心。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之爭演變為意氣之爭也由此開始。
此外,自己的昔日上司韓琦、富弼,舉薦人歐陽修,甚至自己的親弟弟王安國都對新法持有異議而遭到排擠乃至流放。
王安石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以引起朝中大多數人的不滿,所以他開始嘗試從原有的官僚隊伍以外選拔自己的支持者。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王安石選拔的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品德皆有問題。其中章惇、蔡京兩人還榮獲「靖康之亂」罪魁禍首的稱號。
有這麼棒的變法官員隊伍,新法會實行成什麼樣子也就不得而知了。
以王安石最引以為傲的「青苗法」為例。「青苗法」的本意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農民可自願接受官府提供的低於市面利息的貸款。這樣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又可以使農民免於高利貸的迫害。這可以說是王安石在鄞縣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但並非每個縣令都是王安石。
「青苗法」在某些地方實行時儼然變成了官方高利貸。說好的自願借貸變成了強制借貸,說好低利息也變成了高利息。更有甚者,農民若是還不起錢,便有官吏上門鞭撻。好好的一個政府結果變成了一個放高利貸的黑社會。
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風物哪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
———蘇軾
毫無疑問,王安石的變法正在一步步偏離正常的軌跡,此時的新法與其「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初衷相去甚遠。
(蔡京雖是奸臣,卻也寫得一手好字,是宋四大書法家之一)
前面說到,神宗是王安石變法的最大支持者。神宗的態度對變法的推行也就顯得事關重要。換言之,熙寧變法的軟肋其實就是神宗皇帝。只要守舊派使皇帝對變法的信心產生動搖,變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清楚了這一點,守舊派也開始了對新法的反攻。
熙寧七年,天下大旱。一個曾被王安石提拔的看門小官鄭俠趁此機會向神宗進獻了一幅《流民圖》。此圖中的流民可謂是慘不忍睹:易子而食、橫死街頭者比比皆是。神宗見了此圖後更是心如刀絞。
鄭俠見神宗大為震動,便進一步獻言,將天災嫁禍到王安石變法身上。並且還賭咒發誓說,如果廢除新法後十日之內不下雨,皇上可斬此頭於城門之上,以正欺君之罪。與此同時,被王安石得罪的蘇轍、韓琦等人也紛紛發起進攻,請求神宗廢除新法。
剎那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最終宋神宗迫於壓力,下詔暫停新法,熙寧變法宣告失敗。
而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先後於熙寧七年和熙寧八年兩度罷相,最終接受了這骨感的現實,隱居於南京中山半山堂,抑鬱而終。
縱觀王安石一生,有少年遊歷匡扶天下的鴻鵠之志,也有施政鄞縣大膽革新的銳意進取;有當堂拜相指點江山的揮斥方遒,也有理想碰壁隱居山水的孤單落寞。其主持的變法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三冗兩積」的局面,卻也打開了王朝末期新舊黨爭的「潘多拉魔盒」,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居廟堂之高卻不知江湖之遠,處江湖之遠又不知廟堂之高。
王安石的變法給我們留下太多的經驗和教訓......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麻煩點個在讀以示鼓勵
參考文獻:
金聲:《王安石變法》
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霍昇平:《論熙河之役》
孫錦程:《臨川先生的悲劇:熙寧變法失敗原因再探討》
李滿星:《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