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變法,為何司馬光能笑到最後?是王安石真的鬥不過他嗎?

2020-12-22 輕言留史

這是兩個「拗相公」,二人鬥了半輩子互有輸贏!王安石變法失敗實則是沒有得到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是鬥不過天下官紳,絕非鬥不過司馬光,話說回來,司馬光為何成為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政敵呢?

王安石與司馬光畫像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固然是因為變法損害了宋朝上下全體官紳的利益,但缺乏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以及與其「學術不正」也大有關係。

熙寧變法之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實現這個目的的前提則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也就是運用理財手段來管理國家,而「變風俗,立法度」就成為其中的核心內容,既然要變法,那變法的宗旨是什麼?該急變還是緩變?變法涉及的層面和具體法令是什麼?

這些問題,王安石沒有完全注意,因為他就是一個純粹的人,所以他的「免役法」得罪光了全天下的官員,而「青苗法」得罪光全天下的富人,這樣一來,王安石直接成為全部特權階層的死敵,就連鼎鼎大名的蘇軾都認為「役人之不可不用鄉戶,猶官吏不可不用士人」,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他父親高中後,父子三人皆列官紳,王安石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而已。大概蘇軾根本沒有去想,自己父子三人剛脫貧致富幾天,怎麼就忘本了呢?

所以,在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人的反對浪潮中,最終失敗。

王安石變法

如果說官紳階層是變法失敗的根本性原因的話,自上而下的的改革並沒有得到神宗皇帝的有效支持則是政策性因素。

在整個變法過程中,我們習慣性地以為是王安石在主導變法,其實不然,整個熙寧變法來看,宋神宗才是主導變法的人,這種權利既非超然於變法之外,又非從始至終絕對放權給王安石,同時又難以容忍相權對君權的幹擾,為了不使大權旁落,所以在變法伊始就一直牢牢掌握著主動權。

與此同時,神宗皇帝很明白大宋體制下的一個本質性問題:皇帝與士大夫階層共治天下,而非平民百姓,這是統治階級的本質。所以,他在變法期間,一直拿捏著分寸,黑鍋王安石來背,利益國家獲取,在這種情況下的變法,能成功嗎?

當然,王安石學術也是被主流社會排擠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王安石名列「八大家」之一,其學問素養是極其高的,儘管與司馬光一樣,二人皆稱自己為聖人門徒,但實際上二人操術有著天差地別,歷代儒家學者都將司馬光之術列為儒術正解,而王安石之術則被列為「法家之術」,所以夫子朱熹才會指他「學術不是」。

王安石所反對「薄而寡要,勞而少功」的迂腐治世之術,恰恰卻是司馬光等人所頌揚的儒家之術,他們認為維護禮制,維護祖宗之法,才能使國家長盛不衰,亂祖宗之法,國將不國。

正是這樣,司馬光迅速成為全面反對新法的領袖人物,同時也是宋朝黨爭的始作俑者。

王安石與宋神宗

兩位拗相公,也曾惺惺相惜,更曾勢如水火,無奈天道無常,雖說互有得意之時,但最終還是司馬光笑到了最後。

王安石與司馬光相類似的地方極多,《三朝名臣言行錄》有云:「荊公溫公,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皆同」,他們一人不變法不為相,一人不罷法不為相,實則為志同道合之人,故二人很早便結為密友。

司馬光一生經歷三件大事:仁宗朝論皇嗣,英宗朝論濮議,神宗朝論新法,其言辭激烈,不避禍患。而王安石在皇嗣、濮議中並無任何建言,卻唯獨在新法上與司馬光水火不容,說明在重大問題上,說明王安石與司馬光認識差距較大。

所以在熙寧三年二月,正當爭議新法之際,神宗皇帝想用司馬光為樞密副使,王安石表示堅決反對,他說:「光外託劘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使之國論,此消長之大機也。光才豈能害政……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王安石攻擊司馬光之語,含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可見二人在變法上的分歧已不可調和。

同時,司馬光連撰《與王介甫書》、《與王介甫第三書》等指出王安石亂政斂財,而王安石作《答司馬諫議書》以「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之語將司馬光歸於此類,至此二人完全分道揚鑣。

司馬光畫像

不久後司馬光以端明殿學士身份出知永興軍,不久後改知許州,熙寧四年判西京留司御史臺,此後十餘年,他不再言政事,致力於《資治通鑑》的編著工作,直到元豐七年才大功告成,司馬光自稱「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可謂不是虛言。《資治通鑑》這部巨作,歷來受史家文人稱讚,其嚴謹細緻,與司馬光為人一致。

元豐八年,神宗皇帝駕崩,哲宗皇帝新立,司馬光又鼓舞起埋藏已久的政治熱情,他連續上《乞開言路札子》、《乞去新法病民傷國者疏》等系列奏章,其目的則實際上還是罷除神宗皇帝主導的新法。他提出「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的倫理藉口,為廢除新法找到了新的理論依據。

與司馬光轟轟烈烈的精彩晚年相比,王安石則顯得冷落異常。他沒有像司馬光一樣將經歷投到史學上,而且放在了「經學」上,希望重新闡述經義,來影響改變士子的思想,除此之外他深入探討了佛經,大有溝通釋儒嗯意思。不過不久之後他的這些努力都成為泡影,他所著的《字說》被哲宗禁用,所闡述的經義也遭受到士大夫們的攻擊,溝通釋儒的探討,也被列為異端邪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元祐元年三月,王安石清冷的逝世,其晚年所著文字幾乎被焚燒一空,我們後人再無法拜讀其晚年大作,這對一個學問高深的人而言,是多麼的諷刺啊!

此時司馬光也已臥病在床多日,他對王安石的人品依然抱著肯定的態度,他感慨萬千,對呂公著說:「介甫不幸謝世,反覆之徒,必更詆毀百端,光意以為宜優加厚禮,以振起薄浮之風」。他希望朝廷可以對王安石能優加厚禮,然而朝廷並非是自己想像中的君子朝廷,王安石的葬禮規格幾乎不如一普通人,實在寒磣得很。

元祐元年九月,司馬光卒。

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對早年親密無間,晚年卻水火不容的朋友,就這樣一前一後去了另一個世界,也許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相會時只有經義文學,再無政治陰謀。

史書巨作《資治通鑑》

結語

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對拗相公從相知到相恨,並無個人利益恩怨在其中,都是為了國家,只不過思想有異,結果不同而已,所以不存在誰鬥不過誰的說法,真要說司馬光勝出王安石的地方,那就是其晚年編著的《資治通鑑》太過偉大,偉大的讓任何人都無法忽視,而王安石晚年的學術成果卻最終被付之一炬,成為千年之憾,在這個意義上看來,司馬光的確勝出王安石多矣。

參考資料:《宋史》、《文昌雜錄》、《三朝名臣言行錄》、《王安石》、《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仁宗嘉佑元年為群牧通判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歐陽修於《再論水災》,以王安石、包拯、張環、呂公著四人共薦,贈詩曰:「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 失敗的熙寧變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他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安石。 王安石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志在必得,認為此戰必能收復河湟故地。也正是因為王安石堅定不移的支持,使宋神宗最終同意了王韶的計劃,出徵熙河六州,收復河湟故地。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王安石如此的底氣十足,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嗎?
  • 改革者的命運:從「慶曆新政」到「熙寧變法」
    在「慶曆新政」失敗20年之後,歷史又把王安石推到了舞臺的中央。在機緣巧合的命運安排之下,20歲繼大統血氣方剛的宋神宗對於國家的疲弱和政治的混亂深感不滿,再加上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這才有了以振興北宋王朝為目的的「熙寧變法」。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 王安石每到一地,都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因此,熙寧七年這場嚴重的旱災最終演化為對人事的檢討。而當時最大的人事,莫過於王安石變法。讓我們回到熙寧二年,這一年宋神宗趙頊21歲,青年天子,血氣方剛,躊躇滿志。深受父親英宗影響的他,決定對「三冗」造成的財政空虛大力改革,年輕的宋神宗選中了激進實務派王安石來實現他的夢想。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
  •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朝野異口同聲的保薦下,擔任參知政事,開始革除舊弊,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變法旨在富國強民,改變積弱積貧狀況。
  • 素材 · 歷史 | 熙寧變法——超越時代的「供給側」改革
    而「介甫」就是王安石。  此時的王安石為官已有二十餘年,雖然長期不在權力的核心,但他早已是名滿天下,聲譽鵲起。他出生於仕宦家庭,從小勤學好問,博覽群書。曾隨文官來往於南北各地,接觸到了許多一手社會實情,因此,他對百姓的真實生活有著深深的了解與感悟。
  • 由節慶古詩《元日》展開,聊下王安石變法!
    元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並不是!《元日》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它是詩人王安石的志向之作,這其實是一首言志詩。《元日》雖然作於春節,但一個月後,也就是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就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宋朝,也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法之一,「熙寧變法」,但我們通常稱為「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變法1
    三是把王安石的諸項新法稱為聚斂之術「聚斂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視作興利之道「剝民興利」,是北宋熙寧、元佑時反變法派批評新法的主要觀點,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絕大多數史家和思想家評議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觀點之一。
  • 王安石變法的緣起—敏捷變革(5)
    王安石說,宋王朝面臨著四大危機:農民起義、外患威脅、財政困難和風氣衰敗。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法度措施不對頭,必須變法。他呼籲減少詩賦之類的「無補之學」,培養實用幹部。他要求提高中下層官員過低的工資,以減少令人頭疼的腐敗。他指責科舉制度產生不了務實的人才,建議採用從下到上層層推薦的辦法物色能人。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變法王安石,詩句王安石,哪個才是你心裡的王安石!
    另外它不同於其他文人的一點就是他長得還有點醜,著名的蘇洵曾嘲笑他,長得這麼醜還出來舞文弄墨,但是當時的王安石並沒有氣餒,他只是認真讀書,默默努力,像極了班上不愛言辭卻認真學習的好學生,王安石就是個讀書狂,並且他不僅僅是讀書,它讀完會停下來思考,思考完之後繼續讀,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吧,他曾經流傳過一個故事,就是他一臉驕傲的與別人鬥詩句,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古往今來,評論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而易中天在中華史《王安石變法》一書中對該事件的評論是頗為新穎的,值得關注和思考。易中天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王安石「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有熱情又有頭腦的改革者之一」。
  • 蘇東坡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服喪期滿的蘇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啟程前,蘇軾續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過門。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蘇軾和蘇轍兩家人到達汴京,可這時的京城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與北宋國運休戚相關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是蘇軾政治仕途的轉捩點,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轉折點。
  • 風格另類的王安石-宋神宗時期變法失敗的X因素
    據說是宋神宗像吃一盤子魚餌,是王安石故意裝B嗎?還真不一定,他就是一個隨性的主。有另外一個可以證明王安石的清白。據說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與王安石的夫人閒扯,說到一日三餐,王夫人說自己老公太難伺候,因為她不知道做什麼菜能得到王先生的喜歡。那位朋友感到很奇怪,因為剛才吃午飯時,他看到王安石將一盤子鹿肉絲吃得乾乾淨淨,這不證明他喜歡吃鹿肉絲嗎?王夫人問:「那盤鹿肉絲當時在什麼位置?」朋友回答:「在他眼前啊。」王夫人說:「下次你們把鹿肉絲放遠一點試試。」
  • 《答司馬諫議書》與王安石改革
    從他答覆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的《答司馬諫議書》中可以窺見一二,該文是古代的駁論名篇,王安石在文中集中論述了對變法的看法。 王安石知道要改風俗,立法度,推行新法,一定會遇到各種阻礙。其中之一就是流言蜚語的幹擾。神宗曾經問他,外人說朝廷有天變不足罹,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之說,你聽說過嗎?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這下王安石可以開始他的變法之夢了,他提出此內憂外患之際,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變法改革,先從自身治起,才有能力抵抗外敵,勸勉神宗效仿堯舜,簡明法制。神宗十分同意他的見解,便讓他盡心輔政,完成大業。變法不成熟,反生禍亂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風俗,重振法度,變法改革,整頓朝綱,於是神宗讓他指導變法,頒布新法律。次年王安石位同宰相,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用意何在?他算不算個「反派」?
    北宋到了宋神宗時,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時候了。王安石主張變法,他是堅定的激進派,而司馬光其實也並非純粹的保守派,他也想變的。王安石的變法,總結概括起來,就一個核心:理財。只要有錢,啥事都好辦。他想要行王道,興利除弊,救世救民。
  • 王安石變法的功與過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行的、並由宋神宗支持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王安石與宋神宗之所以決心要推行改革,主要是因為宋朝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宋神宗的養祖父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開創仁宗盛治。
  • 北宋名相韓琦曾參與主持慶曆新政,他對王安石的變法態度是怎麼樣的...
    雖然在對西夏的策略上,範仲淹和韓琦的政見不同,但絲毫不影響到範仲淹和韓琦之間的友誼。 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宋仁宗將範仲淹和韓琦調入京城,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副使,再加上富弼、歐陽揚、杜衍等人,組成變法團隊,進行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範仲淹向宋仁宗上奏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作為新政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