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節慶古詩《元日》展開,聊下王安石變法!

2020-12-22 江東汪郎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初看時,這僅是一首描寫大年初一熱鬧、歡樂的節日景象,詩中詳細地描述了在辭舊迎新的節日爆竹中,大宋百姓過春節的情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元日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並不是!

《元日》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它是詩人王安石的志向之作,這其實是一首言志詩。

這首詩作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春節,正月初一,它是王安石向大宋官場發出自己最強聲音的代表作,或者說是他向大宋皇帝趙頊表達了自己堅定的信念,即:一旦由他來主持新政,那麼他將抱著一顆必勝的決心,絲毫不為保守派所影響,堅決推行新法,破解大宋的「三冗」難題,解決大宋燃眉之急的社會危機。

同時,王安石也對新法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他認為,新法不僅是從根子上解決大宋社會危機的強有力措施,還是提高大宋百姓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王安石和宋神宗

汪郎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言志詩特有的魅力!

什麼是言志詩?所謂言志詩就是詩人在特定的時間裡,用眼前的景、事、物等具體的外界形態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抽象的理想,其中蘊藏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是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和感悟的。

《元日》雖然作於春節,但一個月後,也就是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就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宋朝,也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法之一,「熙寧變法」,但我們通常稱為「王安石變法」。

當然,不管王安石變法遇到的問題以及同時代文人對他的抨擊,也不管歷代統治者和文人對王安石的態度如何,汪郎以為,熙寧二年正月初一的王安石,絕對是一位充滿煙火氣息的偉大文學家和政治家。

他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政治變革所帶來的影響,並為此無懼無悔,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仰!

王安石

也有人說,王安石還是代表大宋地主階層利益的,所以變法的失敗實質上是宋朝地主階層內部改革派和守舊派之爭,成功與否,都和百姓無關。

成功了鞏固宋朝的階層社會,失敗了對宋朝階層社會也沒有什麼損失,汪郎以為這是有失偏頗的!

宋朝的社會危機眾所周知,「三冗」問題讓宋朝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民間反抗勢力此起彼伏。

一旦王安石變法成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民間反抗勢力(不是通過軍事,而是通過經濟時手段解決),從而緩解宋朝潛在的社會危機。

不幸的是,這場11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改革,最終在宋朝守舊大臣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了,但其影響是巨大的。

宋神宗熙寧六年之前的宋朝

因為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的熙河之戰,就是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在河湟之地取得的一次大宋開疆之戰,宋朝收復了漢唐以來的故土,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兩千餘裡,扭轉了宋朝在西北邊疆軍事積弱的形象,成為自宋真宗澶淵之盟以來,宋朝在開疆拓土的道路上,取得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史稱「熙河開邊」。

帝志復河、隴,築古渭為通遠軍,以韶知軍事。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羅角、抹耳水巴等族……遂城武勝,建為鎮洮軍……復擊走瞎徵,降其部落二萬,更名鎮洮為熙州,以熙、河、洮、岷、通遠為一路……六年三月,取河州……連拔宕、岷二州,疊、洮羌酋皆以城附……乃直扣定羌城,破結河族,斷夏國通路,進臨寧河,分命偏將入南山。---《宋史》

宋神宗趙頊

除此外,元豐四年 ( 公元1081年)的大宋五路伐夏,以及宋哲宗的兩次平夏城之戰、宋徽宗的橫山之戰,前後打得西夏差點亡國。

雖然這是宋朝軍隊浴血奮戰的結果,但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時針對軍事做出的改革,宋朝又何來的信心呢?

汪郎以為,宋朝在西北取得的開疆大捷,都得益於王安石變法所帶來的軍事紅利。

王安石是天才,而天才都是孤獨的!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固然有他自己的激進而用錯了人,但更多的是和他同時代的人,如韓琦、司馬光之流,雖然政績斐然,也是文學大咖,但要論思想眼界卻遠不及他。

況且,這些人已經成為宋朝的固化既得利益階層,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境界呢?

宋朝守舊派

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只是這些大文豪在沒有登上廟堂時的自我催眠,自欺欺人的口號而已,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人?

眼中沒有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心中沒有了對百姓的同情和憐憫,故而,當新法觸動到了他們的利益時,跳起來反對也是必然的。

畢竟,範仲淹有且只有一位,王安石亦是如此!

即使到了今日,依然還有人妖魔化王安石,他們採用南宋統治者的論調,把靖康恥的這口大鍋扣在王安石的頭上,真的是貽笑大方!

王安石背上了宋亡的這口黑鍋,何其冤也!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宋神宗熙寧六年之後的宋朝

相關焦點

  • 古詩賞析二十六:王安石《元日》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人,卒諡「文」。慶曆二年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副丞相),推行新法。
  • 王安石變法1
    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行批評,朱熹多次批評王安石及其後學:「學術不正」,「壞了讀書人」,但是朱熹對王安石個人是給予了相當肯定的。重修《神宗實錄》、《宋史》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以靖康元年以來士大夫們的議論,把「國事失圖」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 《元日》:王安石在正月初一給自己寫下的軍令狀!
    比如,名列唐宋大八家之一的宋朝大文學家王安石,就作了一首名為《元日》的詩。初看時,這僅是一首描寫大年初一時的熱鬧、歡樂的節日景象,在辭舊迎新的節日爆竹中,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喜悅和細節,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變法的功與過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行的、並由宋神宗支持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王安石與宋神宗之所以決心要推行改革,主要是因為宋朝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宋神宗的養祖父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開創仁宗盛治。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古往今來,評論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而易中天在中華史《王安石變法》一書中對該事件的評論是頗為新穎的,值得關注和思考。易中天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王安石「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有熱情又有頭腦的改革者之一」。
  • 變法王安石,詩句王安石,哪個才是你心裡的王安石!
    提起王安石你會想到什麼,是著名的詩句,是變法,亦或是他那傳奇的一生?王安石的存在在北宋的意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分享一個關於王安石的小故事,有一次王安石和朋友們去一個和尚廟洗澡,大家看到王安石穿得非常邋遢,就想幫他換件衣服,但是令眾人沒想到的是,王安石洗完澡後換上新衣服卻全然沒有發覺這是新衣服,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思維超乎常人且對小事毫不在意,試問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在官場中做到圓滑,所以我們都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一場變法,得罪了全世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繼位的第三年,一場大刀闊斧的變法運動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眾所周知,這場改革的主刀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王安石。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新法措施。在財政方面有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保甲法、置將法、保馬法等。
  • 王安石變法的緣起—敏捷變革(5)
    這是王安石的第二怪。當然,這一怪,讓人肅然起敬。另外,就是王安石犟得很,一旦下了決心,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民間傳說他是拗相公,倒也符合實際。這些傳言,表明了王安石的激情強度。王家並非名門巨宦。他指責科舉制度產生不了務實的人才,建議採用從下到上層層推薦的辦法物色能人。他提出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考評幹部,官員的調動不能太頻繁,以免業務生疏。王安石說,變法的關鍵是皇帝要堅定,不能半途而廢。這顯然暗指慶曆新政。他警告說,如果再不改革,宋王朝有可能被農民起義推翻。
  • 蘇東坡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蘇軾和蘇轍兩家人到達汴京,可這時的京城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與北宋國運休戚相關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是蘇軾政治仕途的轉捩點,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轉折點。
  •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仁宗嘉佑元年為群牧通判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歐陽修於《再論水災》,以王安石、包拯、張環、呂公著四人共薦,贈詩曰:「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 都是變法改革,為什麼宋朝的王安石不如明朝的張居正
    王安石與張居正都威力救弊圖興而進行了變法與改革。但是,兩個人都沒有成功。王安石變法之時就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 ,以失敗而告終,後人對其人也是褒貶不一。而張居正的改革卻得以全面推行,雖然死後其改革措施被廢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誣劾而被削官奪爵,人們認識到改革的益處,贏得後世對他的追思與懷念。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所沒有的。
  •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和宋代家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宋初就有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這些由士大夫推動的政治改革運動,一方面說明了宋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宋代家法的弊端,比如宋朝所出現的三冗問題,與宋代家法也有著莫大的關聯。它是在宋代中央集權制下所形成的鞏固皇權的一種有效的做法,是以防微杜漸為核心的基本治國原則,以及在這一思想原則的指導下宋人的諸多做法與說法。
  • 司馬光與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對變法?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恩怨背後,是由變法引起的政治鬥爭,並引發了北宋無法根治的頑疾——黨爭,進而把北宋的輝煌帶進了墳墓。與宋哲宗朝之後,黨爭完全墮落為毫無是非觀的利益傾軋不同,司馬光與王安石雖然在政治上鬥得你死我活,但是在私交上依然保持著不錯的關係。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
    ‍ 王安石變法從公元1068年拜相開始,直到公元1076年其下臺結束,差不多八年的時間。
  • 為什麼說王安石變法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後來在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等朝中大臣的大力舉薦下,王安石被調到中央任群牧司判官,此時他主要是負責巡洋,買賣國家馬匹等事宜,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王安石的頂頭上司便是咱們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包拯,包青天。年僅二十歲,想要一展宏圖的宋神宗繼承了皇位,他正想改變一直以來國力羸弱的局面,這一想法,自然和王安石不謀而合。後來在大臣們舉薦下,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這個職位相當於當時的副宰相。得到實權的王安石終於可以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廢除積弊陋習,全面實施改革了。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王安石認為,自己的理財術是動態生財,可以在不傷害老百姓的前提下,創造出更多的財政收入,這叫作「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大家應該發現了,這個動態生財很像是現代財政的方式。
  • 風格另類的王安石-宋神宗時期變法失敗的X因素
    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或者國家有過變法圖強,每次變法都有故事和有故事的人。北宋最有名的一次變法當屬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遺禍千年」的是,寫到歷史課本裡的好些名詞需要學生們去背,比如青苗法、保甲法,以及此次變法的意義等等,不知有多少學生打心底問候過王大人的家人。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如果說範仲淹的改革是減稅和減少管制,那麼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強幹預。眾所周知,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熙寧七年的那場大旱,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年四月十八日,司馬光提交《應詔言朝政闕失狀》,極言災害的嚴重性,並將其歸咎於朝政闕失,而首當其責的是王安石及其所倡導的新法。
  • 北宋大儒王安石,為何變法失敗?原因:時間不對,操之過急
    北宋變法大儒王安石:一個富有爭議,劃時代政治改革家。變法失敗錯在時間不對,歸於操之過急!王安石力排眾議,艱難地把變法付諸實施。變法場面太宏大了,我就選擇性地講講他推行的財政改革中「青苗法」和「市易法」的詳情吧!"青苗法"的實施,按照王安石的本意的確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青苗法」意在農耕季節換季耕種青黃不接時,貸谷於民,不過是要利息的,以利息以償的方式貸谷給耕種者過渡。
  • 司馬光隱退,神宗仙逝後「重出江湖」,如何摧毀「王安石的變法」
    正好這時候王安石登場了,在王安石的鼓動下,神宗也逐漸傾向於改革,並且後來一度成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神宗是北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當時其也想依靠改革來緩解當時的社會矛盾。更重要的是依靠變法來改變「三冗二積」的局面。三冗指的是冗兵、冗臣和冗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