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釋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元:本義為頭,引申為首,第一。
2、爆竹:本為燃燒竹子使其爆裂發出響聲,以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3、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以驅邪避瘟疫求長壽。
4、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5、桃符:春節時人們在桃木板上寫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或畫著神像,懸掛在門旁,用來祛邪。後來代指春聯。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人,卒諡「文」。慶曆二年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副丞相),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辭相位,退居江寧半山園。初封舒國公,後改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又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其文雄健峭拔,硬瘦通神,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遒勁清新,擅長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王安石初次拜相開始推行新政之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隨即又進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於是上書主張變法。次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當年新年,王安石看到春節情景,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作此詩。
作品賞析
《元日》這首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熱鬧歡樂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年,人們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由此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這首詩取材於民間習俗,提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詩中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逢年遇節燃放爆竹,全家上下飲屠蘇酒,更換桃符,以求驅邪吉祥,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
第三句說千家萬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明之中,表現出這首詩的象徵意味。使作品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因為作者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正如人們用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弊,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改革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
最後一句充分表現了新生事物必將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全詩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含蓄有味。
新年(春節)詩歌作品選讀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除夜宿石頭驛
唐·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唐·李益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其一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其二
年年此夕費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
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