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青春勵志商業片,《墊底辣妹》是很成功的。
當年在排片並不理想的情況下,成為為數不多登陸中國院線的日本電影,並創造了良好的票房成績。
故事是關於高考,一個幾乎人人都有感受的題材。
一個成績墊底的「小太妹」,用一年半的時間發奮學習,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
再次重看這部電影,深刻感受到人物塑造對於勵志影視劇的重要性。
就像今年的大熱劇《梨泰院class》,很多人都是因為網傳的女主截圖而開始追劇。
可以說,主角人設的精彩程度直接決定著勵志影視劇的成敗。
《墊底辣妹》主角設計的精彩點,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解讀。
一、原型人物的極致化處理
青春勵志片最早出現在日本,後來傳到歐洲各地。
青春勵志片在滿足觀眾心理期待的同時,也能給予觀眾不同程度上的視聽感受和審美體驗。
所以,只有滿足觀眾期待並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才能撐起整部勵志電影。
電影《墊底辣妹》是根據真實人物經歷改編的。
真實人物原型是有些叛逆,但並不是電影中「小太妹」的樣子。
而且在人物原型的家庭中,父親是專注於弟弟的培養,對女兒關注相對較少,而這一矛盾衝突在電影中進一步加強。
真實的原型人物成績並沒有那麼爛,甚至讀的還是重點中學。
在電影中,為了加強戲劇效果,女主設定為一個叛逆美少女,不僅成績墊底,就連基本常識也十分欠缺。
在家中完全被父親忽視,而且因為父親極度偏心弟弟,父女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因為勵志電影的主角常常是個高度個性化的平民英雄,無論是《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還是近兩年的《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主角是普通人,但要靠著他們極致鮮明的個性,來打動觀眾。
這一點,《墊底辣妹》基於原型的改編就很到位。
第二、人物關係的勵志化設置
圍繞著「墊底辣妹」的生活,主要有四組人物:家人、閨蜜好友、校方師長、補習班師長。
圍繞著這個從「廢柴」到「人才」的女主角,電影還塑造了多個富有生動立體的人物。
在表現勵志主題時,也不僅僅是「墊底辣妹」自己。她的父親、母親、弟弟,補習班的老師和同學,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認真而努力地生活著。
尤其是「墊底辣妹」的母親。
她很少給孩子說教,也不會將個人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她很平凡,打零工補貼家用。
但她一直默默地用行動和愛與兒女共同感受生命。
女兒在學校受欺凌,她去找老師談話。
老師認為沒大礙,要"小事化了"。
她堅稱"這不是傷勢如何的問題,是有關我女兒心理上的問題。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女兒心理崩潰。"
因為她看在眼裡的,不僅是這次女兒被同學用球砸傷,更有女兒長久來的悶悶不樂。
她毅然給女兒轉了學。
在新學校裡,女兒交到很多朋友,卻成了一個"小太妹"。
因為女兒隨身帶的香菸被老師發現,並且拒絕交待"同黨"。她又被叫到學校。
搞清情況之後,她對老師說:「確實吸菸是不可以的,我作為父母也會讓她深刻反省。
但是為了自己而出賣朋友,這就是這個學校的教育方針嗎?」
並且,她表示為女兒不出賣朋友這個行為深感自豪。
「母親是一個讓我自由發展的人。正是母親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堅信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而為了能夠配得上這份信任,我就不斷地努力。」
這是劉墉在採訪中所說過的話,《墊底辣妹》中的母親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
而作為女主角的那些愛玩的朋友們,在看到她真的是要發奮讀書時,都給予支持和理解,沒有人拖後腿。
這種整體氛圍的營造,對於觀眾的體驗也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每年都會刷的《請回答1988》,在這一點上做的很足,在那個有著「烏託邦」色彩的胡同裡,幾家鄰裡之間,不管是哪一個人物,都散發著對彼此最大的善意。
一部影視劇,就如同一個人,氣質和調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勵志調性上,《墊底辣妹》通過這些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做足了文章。
第三、人物的成長弧光
在勵志片的人物塑造中,人物弧光的設計非常重要。
麥基在那本經典的《故事》中,總結出「人物的性格或命運在影片中也呈現出一定的運動軌跡。」這種運動軌跡稱為「人物的弧光」。
也就是人物的變化歷程,其實我們在看影視劇最期待的就是看到這種變化過程。
影視劇的基本套路我們都知道了,結果甚至都能猜到,你也知道男主角最後肯定和女主角在一起,可就是想要看看是怎麼克服困難走到一起的。
其實對於高考題材來說,這個過程設計是很難的。
因為大多數的亞洲人,都會經歷高考這一個人生環節。
大家都太熟悉這件事了,到底怎麼講這個學渣變學霸的故事,才能吸引住觀眾呢。
《墊底辣妹》很巧妙地,它並不是展示具體的學習逆襲過程。
而是將重點放在「辣妹」如何在與父親的衝突,與閨蜜的相處等生活層面。
通過在這些層面的成長,加上發奮學習,讓一個成功逆襲的女生走進觀眾的視野。
影片最後,補習班老師在給女主的信中寫到:「你曾說,我改變了你的人生。我覺得正是你奮鬥的樣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我相信,從今以後,人生路上你還是會這樣,即使再遭遇不順,你是會去不斷嘗試挑戰。真心感恩,能和你相識,因為和你的相識,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寬廣了。有志者,事竟成。我也繼續懷抱這份信念,繼續生活下去。」
由此,影片傳達出一種態度。
做任何事情不要預想結果,要相信自己拼盡全力去努力。
當歷經一切磨難,你會發現享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這並不是一種雞湯,而是一種方法論。
一旦樹立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化整為零地階段性去做。
暫時忘記那個高遠的終點,這樣反而能夠輕裝上陣,才能走的更遠。
作者介紹:清風拂明月呀,一個「寫劇本的文字控,愛健身的準吃貨」。用真誠的文字,陪你細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