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6日報導,美國紐約市遭遇了一場春季暴雨,由此引發的洪水對紐約市的地鐵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多個地鐵站點被淹,導致信號和設備出現問題,在早高峰期間出現延誤。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一場暴雨就引發了地鐵「癱瘓」,對此,許多人感到不解,也折射出美國基礎設施告急的狀態,這或許是老牌經濟發達國家的一個通病。這就不難理解,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通過基礎設施興建帶動美國整體經濟的計劃了。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美國經濟此刻囊中羞澀,背負的21萬億美元債務,陷阱越陷越深,深不見底。
而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地鐵...當中隨便一個項目都將加重美國經濟的負債纍纍,好比一個家庭,在沒有任何預算的情況下,卻要自己蓋一棟別墅,似乎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過於骨感。不過,基礎設施的陳舊落後,又會成為阻礙投資和發展的絆腳石,對於美國訴求的製造業回流和資本回流也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那麼,美國的基礎設施到底陳舊落後到什麼程度呢?
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美國的各項基礎設施都十分完善,也很全面。只不過,大多數設施都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產物,有些設施還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這些設施更像是博物館展示的美國工業文明,但與現代經濟相距甚遠。
就以地鐵為例,低矮狹窄的通道,鏽跡斑斑的金屬架,並不智能的購票方式,陰暗粗糙的牆面...所有這些景象在美國一些城市的地鐵中都很常見。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表示,美國軌道交通覆蓋並不廣泛,大約45%的美國家庭居住的地方沒有軌道交通。運輸系統的不足和老化使得美國因此在2010年承擔了900億美元的損失。最近十年,美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很多運營商的經費被削減,被迫壓縮運營時間和提供票價,他們也無力維護老化和破舊的車輛以及設施。
《紐約時報》曾經對比中國的上海地鐵,表示,上海地鐵已經遠超紐約地鐵。如今,上海地鐵線路的完善足以讓紐約羞愧,也充分展示了一個國際大都會應有的模樣!
事實上,拿不同年份的設施進行對比,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具備可比性,只是可以說明美國的基礎設施的確需要大修了。再以橋梁和道路為例,我們此前提及,據美國道路和交通運輸建設者協會,目前美國大約有56000座橋梁有「結構缺陷」。更讓人心驚的是,每天車輛穿過這些橋梁的次數達1.85億次。在美國,每4座橋中就有至少1座橋梁就已經使用了超過50年以上,並且從來沒有經過重建...
對於美國經濟來講,基礎設施的修繕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只是錢從哪裡來呢?基建計劃需要直接動用大量的美元,甚至直接增加美國聯邦的債務總額。有人說,美國經濟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未來十年美國大興基建可能需要1.5萬億美元的出處問題了,畢竟對現實的美國經濟而言,這筆費用不是小數甚至堪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