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主權的博弈:長臂管轄原則的起源與擴張丨C-Law午餐會

2021-01-09 騰訊研究院

日前,騰訊研究院舉辦第六期C-Law午餐會,邀請北京大學教授、《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擔任此次分享人。

王錫鋅教授就今年五月正式生效的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長臂管轄規定,與專家、學者圍繞該原則的起源、擴張及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合法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觀點集錦

GDPR第三條規定的屬人管轄超出了傳統理解的法律規範適用的空間範圍,這種管轄可能會帶來對其他主權國家執法權完整性的挑戰。管轄制度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到主權原則與效果原則,並可借鑑美國的最低聯繫標準(minimum contacts)。針對GDPR長臂管轄制度,除了數據控制者如公司需要作出反應,國家作為主權者需要從維護主權完整、以及中國的企業與中國數據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應對。演講實錄

王錫鋅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主編

GDPR在5月25日實施以後,包括學界、實務界在內的一些專家都提出了GDPR是「全球最嚴」的數據保護法規,這個「最嚴」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體現:第一,GDPR賦予了監管機構非常強大的監管權、調查權、行政執法權、處罰權;第二,GDPR第三條關於地域範圍的條款,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空間效力的範疇,甚至牽涉到了主權問題。

✔ 有必要認真檢討GDPR長臂管轄原則

值得思考的是,一個主權體,包括主權國家和主權國家的聯合體,在制定法律規範的時候,能否單方面主張這種超越自身領土及主權範圍的管轄權。

簡言之,即GDPR長臂管轄規定的正當性、實質合理性以及適用上的必要性。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有以下幾個重要理由。

理由一:

傳統的法學理論中,法律是主權者意志的體現,而主權者的意志只能在一個領土和空間範圍內才是主導性的。如果對此做出突破,將涉及到另外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這屬於國際法問題。

從這個角度切入分析長臂管轄原則時,就不能當然認為只要GDPR單方面規定了,就必然是正當且需要遵守的。GDPR本身並沒有對管轄的延展,對所謂跨越主權、領土範圍的管轄去做一種正當化、合理化的證明,也不符合國際法的禮讓原則。

理由二:

除了主權原則,管轄制度的設計還需要滿足效果原則。對超出歐盟範圍之外的事宜,歐盟實際上可能並沒有能力單方進行調查與執法。即使作出處罰決定,在沒有辦法予以執行的情況下,效果就無從體現。

理由三:

由於負外部性的存在,其他國家對GDPR的承認程度以及是否會採取應對措施至關重要。當整個問題演變成為國際法問題時,就不再簡單是由企業不加考慮地作出合規調整,而需從國家層面考慮通過訂立雙邊、多邊協議的方式,經外交途徑促進問題解決。

✔ 長臂管轄原則的起源

要對GDPR長臂管轄的正當性和實質合理性提出質疑,需要回到一個法學上的老問題,即管轄問題。

長臂管轄的本質是屬人管轄權,實際上是屬人管轄的一種延展。其概念首先在美國民事訴訟當中被提出。美國最高法院最早在1877年最高法院的案例中確定了最基本的領土主義的管轄原則:

1、各個州都可以對其領土範圍內的人和物進行專有和全面的管轄權。

2、各個州對其領土外的人或財產原則上不得行使直接的管轄。

而後,美國最高法院把訴訟分成了對人的訴訟以及對物的訴訟兩類,與之相對應的管轄分為了屬人管轄和屬物管轄。屬人管轄相對比較複雜,所謂的長臂管轄是以屬人管轄為主,是對人的訴訟延伸出來的管轄規則。

隨著州際商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合同、商品流通、產品質量侵權方面,跨州糾紛不斷增多。

1945年「國際鞋」案(International Shoe Co. v. State of Wash., Office of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and Placement)中,美國最高法院系統性地提出了屬人管轄的問題,並確立了最低限度的聯繫原則(minimum contacts)。

所謂最低聯繫,即必須要有某種因素,將不在本州的被告和法院地聯繫起來。這個聯繫應該保證有一定的數量與頻率,且當事人提起訴訟必須是基於這種聯繫。同時,法院適用長臂管轄還必須要符合公平對待和實質合理的原則。

在之後的判例中,美國法院進一步指出聯繫必須是有目的的,還於1980年大眾汽車公司案(World-Wide Volkswagen Corp. v. Woodson)、1987年日本輪胎案(Asahi Metal Industry Co., Ltd. v. Superior Court of California, Solano County)中強化了商業流通的問題並引入了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要求應綜合考慮對原告的便利、對被告增加的負擔、對本州的利益、對各州的利益協調來確定管轄。

總結來說,美國在長臂管轄的適用過程中總是會添加必要的限制:首先,如果這個州有長臂管轄的法案,針對該法案本身是可以進行合憲性審查;其次,如果沒有制定法案,適用長臂管轄需要判斷是否符合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所規定的平衡保護,並延伸出最低聯繫標準——1、被告有意地與法院所在地發生了聯繫行為;2、訴訟的請求必須是基於有聯繫的行為;3、跨地域的管轄符合公平正義、最低限度的原則。

✔ 美國在網際網路領域謹慎適用長臂管轄原則

當下網際網路行業和傳統商業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區別,但美國法院在處理網絡時代案件的管轄問題時仍然比較謹慎,儘管對「聯繫」會做一些不同的界定和解釋,但適用的還是傳統的管轄標準。

網絡時代的到來並沒有對美國的法院或傳統的司法體系造成太大的衝擊,其較成功地利用傳統法律理論與司法機制解決了網際網路法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這點對我們也應有一定啟發。

✔ 重新審視GDPR長臂管轄原則的正當性

GDPR的長臂管轄是不滿足實質合理性的,這種管轄不是傳統的民事訴訟的私法管轄,而是一種對行政執法權的主張。

這種管轄可能將會帶來對其他主權國家執法權完整性的挑戰,引發下列後果:1、對他國執法主權的威脅;2、不符合效果原則,當缺乏所在地國家的協助和配合時,所謂的監管、調查、執法均無法實現;3、此時若強行啟動調查和執法,將可能引發貿易衝突,甚至外交衝突;4、使得歐盟內的數據經濟形成比較明顯的用腳投票的效益,給歐盟帶來高昂的制度成本;5、以上不能通過協商得到解決的話,有引發法律戰的風險。

而對於中國政府來說,該問題不但涉及對我國企業以及數據經濟發展的合法保護問題,也涉及到了執法主權。政府應當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從以上角度出發提出應對。就目前而言,這方面問題多於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怎麼來解決,留待大家一起思考。

思想碰撞

萬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針對長臂管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參考我國《刑法》第八條規定的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按照這條規定的設計思路,從某種意義上照顧到了前提條件即「按照犯罪地的法律」是否應當受處罰。未來我們或許可以按照這樣的一個思路和原則來和歐盟進行協商。

王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副教授

行政管轄背後的機理與司法是不太一樣的,管轄的衝突往往是通過事權的劃分來解決,而行政事權怎樣劃分才合理是值得思考的。

行為地標準可以作為一個原則,而當有可能出現管轄權的積極競爭和消極競爭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參照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為避免監管俘獲而坐鎮華盛頓的方式,設立一個全國性的機關集中管轄,而非在例如個別省市設立辦事處,造成監管難度過大的後果。

張金平: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

GDPR的行政長臂管轄已經在往司法上的長臂管轄靠攏。

例如,GDPR前言第23目對第3條第一種場景「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長臂管轄做了解釋,是根據企業是否顯然(apparent)希望(envisage)給在歐盟一個或多個成員國居住的居民提供商品或服務來判斷的。

如果僅僅是可以訪問企業的網站、提供可聯繫的郵件或其他聯繫地址,或者網站只是使用了中文,都不構成「顯然希望」。

然而,如果使用了歐盟一個或多個成員國的語言或者貨幣進行商品或服務的提供或者專門提及歐盟的客戶,就足以構成「顯然希望」。

第23目的解釋就將行政長臂管轄往司法長臂管轄中的最低聯繫原則靠了。按照GDPR第27條的要求,在歐盟境外的數據控制者需要在歐盟境內指派一個代表作為歐盟行政長臂管轄的聯繫人,GDPR也沒有專門對不指派代表規定懲罰措施,因此在實踐中很難實現。

但是,GDPR行政長臂管轄的目的,很可能是藉助第三國適當性評估或者第三國與歐盟委員會達成雙邊協議中的談判中加入這一要求,要求第三國對這部分數據控制者進行監管,並對歐盟人就這部分數據控制者的數據濫用導致的侵權行為提供國民待遇,即有權在第三國直接向該類數據控制者提起侵權訴訟。

這一點,美國2016年專門制定的《司法救濟法》已經為歐盟人提供了美國聯邦政府(還不包括其他主體)使用歐盟人數據導致的隱私侵權提供侵權訴訟上的國民待遇。

王磊:新浪網高級法律顧問

網際網路公司會應對國外的一些司法機關包括法院的協助調查,但目前針對美國法院要求中國公司提供相關證據的要求時,平臺會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涉及司法主權,另一方面無視或忽略該要求將導致網際網路公司,特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面臨美國證監會的處罰。

因此,能否在行動過程中建立相關的制度,使得面臨管轄權衝突時的協助可以順利開展,從而平臺可以在程序上進行配合。

相關焦點

  • 美國涉外民事案件中的長臂管轄原則
    可見,長臂管轄原則的適用並不是無限擴大的,而是受到嚴格的限制的。   長臂管轄權在美國確定後,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內容日益豐富。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使長臂管轄權呈現出不斷擴張的趨勢,將長臂管轄運用到論侵權、合同、商業經營、家庭關係、網絡等不同領域。
  • 楊成玉:反制美國「長臂管轄」之道——基於法國重塑經濟主權的視角
    從大國戰略博弈角度來看,「長臂管轄」是美國保持金融、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絕對優勢,維護國際霸主地位,掌控大國戰略博弈主導權的重要方式。美國學者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認為,大國博弈並不遵循類似經濟中的自由主義原則,而是傾向於現實主義邏輯,佔據主導地位是在大國博弈中實現目標的最有效路徑。羅伯特·歐曼(Robert J.
  • 張申:美國「長臂管轄」削弱了國際禮讓原則的根基
    國際禮讓原則,是解決國家間法律適用衝突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該原則,任何主權國家的法律原則上只在其境內具有效力,但在不損害主權權力和國民的利益情況下,可以承認其他國家法律在本國境內的效力。
  • 「長臂管轄」盡顯美國強權邏輯
    這是美國不斷玩弄「長臂管轄」手段的兩個最新案例。  各國專家認為,依據國內法來對別國實施經濟金融制裁以達到自身目的,這種「長臂管轄」已成為美國在國際上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慣用伎倆。但制裁的大棒揮舞得越兇,反對美國霸凌的國家也會越多,手伸得太長的美國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美國陷阱》:美國司法的長臂原則如何瓦解他國商業巨頭
    而在2008年之後,這種利用「長臂原則」針對海外(非美國)跨國公司調查的案例越來越多,其選擇性執法和頻出的天價罰單(上億美元以上),讓不了解美國司法制度的外國人不得不開始揣測,美國的「長臂原則」,除了秀肌肉之外,是不是還隱藏著其他目的。《美國陷阱》,[法]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法]馬修·阿倫,中信出版社,2019年4月。
  • 美國長臂管轄的金融工具:SWIFT系統
    隨著中美兩國貿易戰的愈演愈熱,美國的部分政客試圖使用SWIFT系制裁中國,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會給兩個國家都造成巨大的損失,但毫無疑問,中國的損失會更大一些,因此中國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那SWIFT系統到底是什麼呢?
  • SEC訴中國會計事務所 「長臂管轄」無助解決問題
    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長臂管轄」涉足域外管轄權,不同國家法制體系、監管權限的差異集中凸顯。在美上市中國概念公司(「中概股」)及其會計師事務所最近便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近日,SEC公告將起訴5家中國境內會計師事務所,指控其拒絕提供涉嫌財務欺詐的9家在美上市中概股審計工作底稿。
  • 《網絡主權:理論與實踐》(2.0 版)成果文件解讀
    正如《2.0 版》再次強調,許多重要的國際文件已經確認了國家主權原則適用於網絡空間,各國也紛紛通過立法、行政、司法等實踐活動行使網絡主權。儘管各國在踐行網絡主權方面有不同的關注點,但只要遵循平等原則、公正原則、合作原則、和平原則、法治原則,就能夠實現各國主權在網絡空間的平等尊重和包容發展。
  • 美國「長臂管轄」反興奮劑 遭直懟:先管管你自己!
    「長臂管轄」,確鑿無疑!國際體育機構:美國,先管好你自己國際奧委會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迅速雙雙發聲,代表國際體育界表達對美國此舉的「不以為然」,並直指美國「雙標」。眾所周知,美國職業聯賽集興奮劑濫用的「重災區」和「飛地」於一身,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在這一問題上也是「不遑多讓」。
  • 「網絡主權」是什麼?一文讀懂!
    主權國家有權依法對本國境內的網絡設施、網絡主體、網絡行為及相關網絡數據和信息等進行司法管轄。主權國家有權基於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對本國境外與本國具有真實充分聯繫的特定網絡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網絡設施、網絡主體等行使必要且合理的屬人管轄權、保護性管轄權和普遍性管轄權。為順利實施此類管轄權,主權國家可以本著克制、禮讓和對等的精神,尋求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協助。
  • 瑞幸事件,啟動「長臂管轄」有多難?
    新證券法賦予我國司法機關「長臂管轄權」「長臂管轄權」,源自美國的一個法律用語,現泛指一國法庭對外國被告實施司法管轄權。其基本法理依據是「最低限度聯繫理論」和所謂「效果原則」。   此外,中國現行刑事司法體系中還有「屬人管轄權」原則、「保護管轄權」原則。   以瑞幸這個案例來說,涉事公司的部分相關責任個人(如CEO錢治亞、董事兼審計委員會委員劉二海、COO劉劍等人)均是中國籍公民,但所犯罪行(財務造假、虛假陳述等)均發生在境外。
  • 評論 數據市場成國際競爭新角力點,中國須釋放制度紅利打造新優勢
    其中,2014年數據跨境流動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價值貢獻超過2.8萬億美元,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11萬億美元。隨著跨境數據流動的不斷深化,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數據市場化可能對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造成巨大衝擊,數據市場化也正逐漸成為一把「雙刃劍」。 因此,網際網路和數據資源主權的掌控也成為世界各國在國際博弈中所關注的重點。
  • 數據市場成國際競爭新角力點 中國須釋放制度紅利打造新優勢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正成為人類社會的核心生產要素和基礎性資源,成為各國爭相爭奪的重要戰略性資產。網絡空間和數據市場也代替傳統的領土和資源成為國際地緣政治博弈中新的角力點。隨著信息產業化的不斷快速發展,數據資產的市場流動和發掘利用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 陳文玲丨美國掠奪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與運作密碼
    通過長臂管轄,美國逐漸編織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制裁網絡,不但允許美國的執法機構收集各種信息和數據,還把世界上很多國家、組織、個人都納入管轄之下,使美國獲得了巨額收益;3、高科技是美國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收割機」。
  • 金玲:「主權歐洲」、新冠疫情與中歐關係
    歐洲主權來源於成員國,並不會取代成員國主權,必要時分享主權會使成員國更強大。歐洲主權不意味著孤立於世界之外,必須也將繼續引領多邊主義。「主權歐洲」理念雖是歐盟應內外形勢之變的政治與戰略訴求,但尋求實現「主權歐洲」必然會重塑歐盟的對外戰略優先和路徑。
  • 趙貴龍:《權力制衡的博弈:行政訴訟管轄規則創製及其結構功能主義...
    但是,與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擁有行政權力的機關和組織,「原告就被告」難免會使行政訴訟受到地方行政幹預。因此,最高法院於2008年1月頒布《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行政案件管轄規定》),以司法解釋形式對指定管轄、提級管轄等作出規定。此後,全國部分法院對行政訴訟管轄制度改革進行不同形式探索,並在管轄規則創製領域呈現出自發的多元化色彩。
  • 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應急處置制度將確立
    一些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數據,很多掌握在網際網路企業手裡,企業要保證這些數據安全。企業要重視數據安全。如果企業在數據保護和安全上出了問題,對自己的信譽也會產生不利影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數據安全法》的立法工作定下了基調,數據的控制者,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將會成為數據安全法規制的重點。」法學博士、元達律師事務所數據合規顧問史宇航曾撰文分析。
  • 什麼是「網絡主權」?解讀來了!
    通過梳理各國網絡主權實踐、闡明其概念、論證其適用原則,成果文件《網絡主權:理論與實踐》(2.0 版)(以下簡稱《2.0 版》)希望能澄清外界誤解、凝聚各方共識,並作出積極探索。01網絡主權不是絕對主權而是靈活主權作為古老主權觀念的當代發展,網絡主權既堅持傳統主權中獨立、平等、公正的主張,又去除了過時的僵化教條。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所言,絕對和排他性的舊主權原則如今已站不住腳。
  • 各國「數據主權」爭奪愈演愈烈,歐洲將面臨何種挑戰?
    可預見的是,此過程定會進一步彰顯數據的戰略價值,各方圍繞數據主權的爭奪勢必更加激烈。這種趨勢,從這兩年歐洲在該領域頻繁發聲和出臺政策以及歐美數字稅紛爭就可窺見一斑。那麼,為何歐洲對數據主權如此敏感?更重要的是,用戶對數字平臺上的數據訪問次數越多,從數據中創建增值產品的算法改進的速度就越快,產品進入世界市場的滲透率也會隨之而提升,意味著數據的內在價值在不斷衍生和繁殖。但是,對歐洲企業來說,美國網際網路數字平臺對數據的強大控制會使其難以競爭。
  • 上古擴張徵戰的部落:中國法律的起源!
    而部落的形成必然會導致各方因為要維護自己部落的長存而擴張及戰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某種關係的存在使得部落內部保持有序以使自身足夠強大對抗其他部落並進行擴張獲取更大的利益,當然最初的羈絆必然是部落內部的血緣關係,這種先天的條件使得部落成員可以一致對外,但這也是不夠的,血緣關係的羈絆固然強大,但也需要部落內部的規範來維繫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