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黨員連春祥,已經在房山法院工作33年,堅守在基層派出法庭26年,有著18年黨齡。他是房山法院唯一一名參加工作超過30年,仍然堅守在審判一線的資深法官。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元老級的法官,連春祥工作熱情依舊飽滿,一個個家長裡短、瑣碎案件在他手中化繁為簡。他也是全庭審判效率最高的法官之一,平均每年審理案件400餘件。由於業績出色,連春祥曾三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被評為「全國法院先進個人」。辦案之餘,連春祥還將自己的辦案體會通過「鄉村法官日記」的形式記載下來。京華時報記者楊鳳臨
    □往返於鄉間
    為更詳細了解案情堅持實地探訪勘查
    6月7日清晨,氣溫下降,淅淅瀝瀝下起了雨。
    上午7時50分,中等個頭、面龐清瘦的連春祥已經穿好法袍,來到了位於房山區竇店鎮不足10平方米的小法庭。連春祥告訴記者,如果不在8點開庭,今天的工作就無法完成。他還說,每次開庭他至少提前10分鐘到,一方面進行庭前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接待早到的當事人。
    上午8時到10時,連春祥先後審理了一起離婚糾紛案和一起拖欠物業費糾紛案。庭審結束後,連春祥決定帶著書記員去琉璃河地區祖村,對一起租賃合同糾紛案進行實地探訪、勘查。
    上午10時30分,雨停了。「雨後村裡的路很泥濘,一般的車容易陷進去。」連春祥看了看天氣後,決定開著法院的依維柯前往祖村。
    經過一條條鄉間小路,顛簸了近1個小時後到達目的地。這是個位置極偏的農家小院。連春祥帶著書記員,說明來意後,仔細在院裡轉了一圈,向當事人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並認真地在本子上記錄著。
    雨後天晴,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人抬不起頭來,豆大的汗珠從連春祥的額頭上、臉上滾落下來,不一會兒,他身上穿的法官制服已經溼了一半。大約1個小時以後,勘查結束,當事人堅持要留連春祥吃午飯,連春祥謝絕了。
    趕回法院後,食堂已經沒有午飯了。餓著肚子的連春祥來到廚房,熟練地煮起麵條。「平時工作經常趕不上飯點,我回來後就自己煮點面吃。」黃瓜絲拌麵就是連春祥的午飯。
    吃完後,連春祥在辦公室裡開始翻看案件材料,他說下午還有兩個案子開庭。
    書記員臧小龍告訴記者,像今天上午的案子,連法官也可以把幾方當事人叫到法院問問情況,但為了更詳細地了解細節,他不管多忙都會堅持親自去現場走一走,向當事人及他們身邊的人了解最真實的情況。
    □審案接地氣
    摸索出一套鄉村辦案法審結近6000民事案件
    連春祥的祖父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連春祥身上有著一種特別的質樸與堅韌。18歲時初到房山法院,連春祥就被分配到距院機關35公裡的交道人民法庭。當時法庭地處偏遠山區,辦公室是鄉政府棄用的老舊平房,唯一的出行工具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為了能給老百姓解決好糾紛,他每天輾轉在各個山村調查勘驗辦理案件。有一次,為解決70多歲的兄弟倆因羊圈引起的糾紛,連春祥天一亮就出發趕往距離法庭幾十公裡的當事人家中開庭,工作結束回到法庭時已是黃昏。這樣的早出晚歸連春祥習以為常,有時候到偏遠的山區巡迴審判就需要住到村裡,一去就是半個月。
    派出法庭法官審理的大多是普通的民事案件,有的甚至是雞毛蒜皮,常被人叫做鄉村「小」法官,可連春祥認為「鄉村案件無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激化矛盾,曾經審理的一起普通贍養案件讓他印象深刻。
    因為父子不和,60多歲的父親將兒子告上法庭,儘管兒子生活困難、負債很多,但他仍讓兒子承擔高額贍養費。連春祥深深地明白,案子本身並不難,但如果簡單通過判決解決很可能讓父子變仇人,在鄉村辦案必須要既符合法理又契合民情。於是,連春祥幾經思考,終於決定動員村委會的同志們一起參與調解。
    調解當天,因為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參與,調解進行得很順利。當事人顧及自己在村裡的「面子」「影響」,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為使履行有保障,連春祥還當場製作調解書送達給雙方,並給村委會送去一份,請村委會監督執行。
    在連春祥的努力下,這起贍養糾紛順利解決了,既維護了家庭和諧,又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受到這起案件的啟發,他結合農村實際與多年辦案經驗,摸索出一套鄉村辦案法,並引入基層組織負責人等第三方人員參與糾紛化解,高質高效審結轄區十多個鄉鎮近6000件民事案件,有效地彌合了數千個家庭的矛盾。
    □辦案感觸
    「最大限度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
    26年的鄉村法官經歷,讓連春祥深深感到,一名基層法官想要公平、公正地解決案件僅靠專業的法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擔當的勇氣和一顆法官的職業良心,「要最大限度地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
    在一起女方起訴離婚的案件中,被告王先生對女方一往情深,堅決不同意離婚。第三次起訴離婚時,連春祥審理了這個案件。
    連春祥去被告家裡了解情況,這一次,王先生的情緒已近似瘋狂,聽聞法官的來意後,揮起菜刀就要去女方家,揚言要與其同歸於盡。連春祥一個健步走上去,奪下王先生手中的菜刀,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
    王先生的情緒稍稍緩和,連春祥擔心自己走後,王先生又拿刀去女方家鬧事,於是把他帶回了法庭。
    經過8個多小時的長談,王先生已經把連春祥作為知心的人了,他告訴連春祥,「跟您說實話吧,即使她不回家,她也是我媳婦,我還是個有媳婦的人,如果離了,我連個念想都沒有了,也就沒臉活了。」
    連春祥明白原告在王先生心中佔有非常重的位置,他意識到這個案子還不能急辦,否則王先生容易走極端。
    見凌晨將至,王先生的情緒也已平復,連春祥對他說:「你回去好好考慮,你剛五十出頭,既然一點和好的希望都沒有了,你的後半輩子還要繼續過,如果都浪費在這上邊,還有意義嗎?你應該從這次婚姻中走出來。」同時他還告訴王先生,法庭不會很快處理這起案件,建議他外出幹活兒,有什麼想法隨時聯繫。
    「我讓他出外幹活兒的目的是想讓他轉移注意力。」之後,每隔幾天,連春祥都會給王先生打電話,與他談心。
    大約過了一個月,連春祥認為時機成熟,判決雙方離婚。因為前期工作到位,王先生已有充分思想準備,在接到判決書時沒有過激反應。連春祥又及時與村委會及當地派出所聯繫,讓他們關心王先生的動向。
    一年後,王先生來法庭找到連法官說:「正好路過,進來看看你。上次離婚多虧您給我做工作,如果我一直是那種狀態,什麼都幹不了了,人也就毀了,我真心感謝你,你是個好人。」
    王先生說,連法官的勸解幫助他走出感情的陰霾。他聽連法官的話,外出打工,承包了些小工程,如今事業有了起色,還為家裡蓋了新樓房。
    「看到他已徹底走出原來婚姻的陰影,我真是打心眼裡為他高興,同時也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當回想起這件事時,連春祥告訴記者。
    其實,這種案件,在法庭年年都會遇到。每當遇到這樣的案件,連春祥都會憑藉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和一顆赤誠之心迎難而上,盡全力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多年下來,老百姓們越來越信賴連春祥,曾有一位當事人這樣告訴他,「連法官,我向別人打聽過你,我知道你是一位好法官,我相信你,你怎麼判都好,我聽你的。」
    2016年,連春祥已經51歲了,但他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努力工作,常常一天開三四個庭,有時候一周只回兩三次家,年平均結案400餘件。
    他常說:「雖然我們是鄉村小法官,但是,我知道轄區的老百姓是需要我們的,我們就是要在這『小』的工作崗位上堅持不懈,使轄內區百姓相信我們,我們要在轄區百姓當中,樹立起法院的威信。」
    ■簡歷
    連春祥,1965年1月出生,大學本科畢業。1983年11月到房山法院工作,歷任張坊法庭助理審判員、長溝法庭審判員,現任竇店法庭審判員。33年裡,連春祥法官審理了轄區10多個鄉鎮近6000件民事案件,近幾年年平均結案400餘件。
    ■日記摘錄
    ◎剛到法庭的我,主要工作就是記筆錄和跟著師傅下鄉調查。師傅曾鄭重地對我說:「連子,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啊,千萬不要不把老百姓的事兒不當回事兒,沒有難事兒,老百姓不會打官司,不能怠慢他們。」師傅的話我暗記於心,一直到今天。
    ◎法官豐富的閱歷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名法官是否能夠成熟審理案件的重要條件。閱歷較深的法官能夠很容易地找到「公平公正」的平衡點,因為其豐富的閱歷使其對「公平公正」的理解已深入骨髓、駕輕就熟,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案件的審理和裁判當中。閱歷的積累輔以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夠使法官得心應手地處理手中的案件。
    ◎勘驗人員擦著額頭上的汗說:「你們的工作要求也真夠細的。」想起來也是,現在的審判工作不細行嗎?工作做足做細也是法官的職責,是為了儘快把案件處理得公正一些,哪能怕麻煩,怕囉嗦!社會和百姓對法官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肩負的擔子也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