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室落地窗邊,我們俯視著廣州城市新中軸線,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最後定焦在廣州塔尖時,仿佛看到一名青蔥少年的身影,拿著心愛的畫筆,色彩斑駁於那一串串清晰的成長足跡中。
付毅兵,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高中時在繪畫老師帶領下進入油畫般的油畫世界(在記者認知中,油畫並不僅是個名詞,它也是個形容詞),從廣美油畫系本科與研究生畢業後,走上了油畫創作的自由之路。
對於他部分作品的風格屬性,曾有這樣的藝術評價:典型的無流派或超流派藝術主義!唯美派系或夢想主義!從藝術角度,無疑是對他創作風格精準的描述。從記者角度,則更多賦予一種仿如游離於藝術之外,但又隱藏於他的藝術創作中的人格張力,隨時從畫面的構思、技法、色彩中破框而出。
他的近十年創作靈感更多來自於非常規性野外寫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在陌生的環境中,它包含著原有生活與畫畫的全部陌生感,那是一種熟悉的陌生。駕馭著心愛的越野車、寄居在當地人家或帳篷、遊走於阡陌野路、隨釣於湖邊溪水,在西藏、甘西,陝北等純淨境地中釋放自我。而在創作過程,隨聽所喜所愛之音樂,往往一剎那,可成為不可再複製的落筆與自然、內觸與妙樂的結合,民族感,情緒感,野性,都蘊含於非取悅別人的歡快中。他代表巨幅作品《麋鹿》,一隻用黃色線條勾勒出的麋鹿,看似與畫面是無序的透視關係,卻折射當時當景下,內生深處的夢想樂園。
付老師在西藏、雲南均設有獨立工作室
以初心致匠心,從沉澱中梳理個人脈絡。
真正喜歡,才能做到極致,付老師的繪畫生涯開端來自於本身熱愛的初衷。繪畫創作可以是自由的,是無拘無束的,但繪畫生涯的塑造是要去浮誇的、嚴謹的。這是一個有獨立自我人格、有強烈自我責任感的藝術家所呈現出來態度與格局。這種呈現,從我與付老師的交流中,由淺到深、由模糊到清晰。
畫面會有夢幻和虛化,但技法研究、色彩研究,來自長線對技術層面和畫面層面的色彩構成的組織關係,以及最後嫁接的思維方式、情緒方式,一點點從筆觸與色彩中,建立起來秩序感,這就是「慢」。慢,不代表是創作單品的慢,是需要從自我研究層面的脈絡上去沉澱。是一種智慧的沉澱,內觀的沉澱,跨越的沉澱,堅定的沉澱,同時又是一個去孤傲、去菲薄、去浮華、去虛幻的沉澱,最終落腳於技法解決與長線創作規劃中,形成自我的創作思維與規律,那是一種人格力量標籤。當藝術家在表達對世界的看法時,厚積薄發,釋放出來能量。
解讀付老師的繪畫世界,就是解讀他的人格標籤。世界向前,也正因為部分人群在不斷顛覆、替代和超越中產生人格推動力量,也是我們常說的匠人精神。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何其相似!這也恰如其分地表達我們對藝術品、商品藝術、藝術商品的認知。
以專業融專業,從跨界中堅守人格張力。
藝術品是孤立的,但藝術家不是,藝術市場更不是。文化人、創作人,首先是社會人。藝術家、藝術作品如何嫁接市場,是我們這次專訪中不可避免的交流話題。對此,付老師非常認同無論哪個社會領域,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而藝術創作應在藝術與商業中保有其張力所在。商品藝術與藝術商品,都是從社會資源的配置與構建中,所形成的藝術生態圈或藝術市場產業鏈,只是展現的層次與呈現的深度不同。
付老師的講述,打破我對提出這個問題的侷促與不安。未來中國,一定要打破舊規,向創新型國家發展。文化藝術領域,國家也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基調。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融合理念在當今藝術話題中層出不窮,作為有強烈自我色彩風格的藝術家,付老師更多是接納、開放與擁抱這種變化。
因為現實存在的變與不完美,才造就付老師在繪畫中運用強烈的表現主義的手法,將現實的殘缺、折損、黯然等存在現象賦予了主觀含義,以物像情緒、色彩情緒達至與觀者的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收藏欲與佔有欲,這何嘗不是社會價值偏向性的一種隱性體現呢?我們認為,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並不是矛盾體,但藝術價值為先,這必須是堅定與堅持的。這何嘗又不是證明了付老師從初心到匠心的摸索中,所彰顯出來的人格張力呢?
回到我們最初藝術市場的問題,當藝術創作歷程中,閱歷知識未達到足夠多的沉澱去佐證情緒表達,不妨再細化、遞進或抽離等關係來達至。我們只須理會眼界中、腦界中、思界中方向是明確的,而腳下步伐是前行的,人格色彩就會永不褪色,人格張力更加沉穩。
最後,在採訪現場-中國訪談網戰略合作夥伴深圳德盛匯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廣州辦公室,付老師贈送他的作品《魚》給我們,並雙方愉快合照留影。德盛匯盈基金作為參與者,將從資源、資本、資金角度界入文化藝術領域,以藝術基金形式,為付毅兵老師的創作道路增添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