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狂掀價格戰的啤酒行業如今正在發生深刻嬗變,A股市場的啤酒股迭創新高,近期漲勢甚至不遜於高端白酒股,啤酒股發飆的背後是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及經過野蠻生長之後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的現實。
白酒行業和中國文化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存在外資白酒品牌,也就不存在外資品牌與本土品牌的競爭,但啤酒行業不一樣,外資品牌隨時都在虎視眈眈,而且外資企業的管理和營銷優勢非常明顯,外資要打進中國市場,除了收購國內企業外,還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大打價格戰把內資品牌拖垮,前些年價格戰的時候,一瓶啤酒也就比一瓶礦泉水貴不了多少!面對這樣的惡性價格競爭,很多啤酒企業唯有不斷降低品質,難怪啤酒喝起來都沒有啤酒味了!
經過早期野蠻生長後,隨著各個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和消費升級大趨勢的來臨,國內啤酒企業開始從「量」的比拼進入到「質」的競爭,一方面龍頭啤酒企業結構升級加速進行,產品向中高端演化,個性、時尚和中高端成為最明顯的潮流和趨勢,這就有利於啤酒企業毛利率和淨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啤酒企業紛紛開始提價,雖然提價的空間有限,但當一瓶啤酒的「質」不斷提升,價格由5元每瓶提升到8元、10元甚至15元每瓶時,對企業的利潤提升幅度是非常可觀的。整個啤酒行業的驅動邏輯,已經從營收端向利潤端轉移。中國啤酒行業的噸酒價和國際巨頭企業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也意味著國內啤酒行業的提升空間還很大。
其實啤酒行業和化妝品行業頗有相似之處,早期化妝品行業的話語權基本由外資品牌掌握,但在中國消費升級和企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國內企業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再加上直播帶貨和各種網際網路營銷渠道的興起,外資品牌的渠道優勢逐漸弱化,內資企業趁勢崛起,化妝品行業珀萊雅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啤酒行業也一樣,內資品牌的話語權逐漸增加,擺脫了低端的價格戰,不斷提升渠道自主權和產業科技含量。
當然,近期啤酒股的大幅拉升,還與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餐飲、夜場消費從停滯狀態轉向恢復營業,而啤酒行業「線上+線下」多元化渠道的開拓,也加速促進了行業復甦,尤其是龍頭啤酒企業的利潤回升。
醬油、榨菜、乳業、化妝品等眾多細分行業,和啤酒行業的發展路徑有頗多相似之處,在居民消費升級和產品結構升級的趨勢下,還有哪些細分行業正在走啤酒行業走過的路,這中間又將誕生多少牛股?值得投資者仔細思量、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