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結合一些用市場營銷的思路,沉澱一些運營工作的實踐方法論,從產品、價格、渠道、推廣入手,探討怎麼成長為一個高階運營?
大家知道運營分為產品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隨著這幾年C端紅利的消失,to B方向的運營也越來越重視,例如說商務運營、市場運營這些角色。
在大企業裡,還會有一些細分方向的劃分,例如阿里手淘、天貓,既會有縱向的類目運營、商家運營、KA運營、活動運營;又會有橫向的會員運營、模塊產品運營、數據運營等。whatever,在行業領域上的職業劃分更多是一種行業風向標,大家可以藉此保持職業的敏感度。
曾經阿里的一個運營老司機說:什麼是運營?——解決一切用戶的問題。
從這個本質來看,將運營對標marketing領域,運營屬於其中一部分,並且相對市場、公關等職能,是一個更加務實的崗位。
回歸到第一性原理的思考,網際網路運營和市場營銷,其實本質上都是符合CCDV理論裡的三點:目標市場創造、溝通、價值交付。
特別是在溝通和價值交付上,數據化線上環境的一切可記錄、一切可追蹤把這兩點做的更加極致。
如果能從這些更抽象的層次來思考做好運營這件事,前面說的劃分更多是一些戰術和硬技能。
想清楚了這些點,在我的運營工作裡我嘗試結合一些用市場營銷的思路,沉澱一些運營工作的實踐方法論。
比如說做市場營銷的人應該很清楚祖師爺級的4P理論:產品、價格、渠道、推廣,藉助在這四個方向的營銷指導,怎麼成長為一個高階運營?
一、推廣——主副數據指標和投產比
推廣是4P理論裡第三條,這部分也是做運營最重的部分,首先拎出來來講。
傳統零售推廣,只有像大品牌商才有預算投入到廣告投放等;個體商戶一般是發傳單、上門推銷等形式。
對於網際網路產品,推廣形式相對更為豐富,一切涉及到傳播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推廣。
根據推廣目的,我們可以做用戶裂變、拉新、創意營銷事件、分銷、造節活動等,有的是為了階段性帶來成效,例如新用戶增長指標、成交額;有的是為了打造長期的用戶心智,將產品品牌化;當然以上兩個方向分別對應營銷裡的效果廣告、品牌廣告。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策劃一場推廣活動,我們應該怎麼一步步拆解落地呢?
分清哪些是「面上」的跟戰略規劃一致?哪些是「線上」的落實到各個業務方向?哪些是「點上」的具體執行?應該是我們根據活動目標,向上抽象,向下拆解後需要落實的事情。
1. 主副指標,事物的發展與聯繫
先劃下重點:明確長期方向,產生核心的主指標;拆解階段性落地,明確各個階段的副指標。
舉例來說明,可能大部分做運營的人都做過活動拉新,那麼大家肯定能想到主指標肯定是拉新數量;那麼副指標是啥呢?大部分人的誤區是拉新比例,即新客比例。
這個是誤區的原因在於:
一旦你開始了拉新的各種動作時候,你的新客比例肯定是增長,而且隨著新客增加,在存量用戶池不是太難看的基礎上,這個比例肯定是增加的,暴露不出來真實情況,屬於虛榮指標。
正確的階段性副指標應該是:一階是留存率,二階是新客留存率。
說到這裡相信有運營經驗的人會恍然大悟,一階看留存率主要看產品本來的底子怎麼樣,對用戶設置的粘性機制怎麼樣,這個屬於基本功,這個階段可以做一些定向針對新用戶路徑的優化——新用戶的二購、三購怎麼撬動,是不是在第一次拉新大禮包這個關鍵動作裡做一些分析,例如說根據新用戶的消費畫像給到一些大額的品類券,用鉤子商品做push觸達等。
再做完了三購之後,就可以通過一些輕會員的機制,做一個自然粘性的動作,因為這個時候用戶對你的產品已經基本產生了一定的信任。所以自然而然,就來到了二階的副指標——新客留存率。
這個時候,重點開始檢測新客留存率,然後挑選一些留存率好的新用戶,做一些基本的路徑和畫像分析,沉澱出來其中的核心且可複製的keypoint。
那麼,三階的副指標,就可以按照這個keypoint的具體落地衡量標準作為三階的副指標。
另外從更長期的主指標來看,新客數量在穩定上升後,可以開始關注另外一個指標:新客分享率。
那麼說完這個指標,大家應該又會恍然大悟,最牛逼的營銷是口碑營銷。
當你的新客都對你的產品產生認可並分享推薦給朋友時,說明你的新客都變成了一個忠誠用戶,一旦這個指標優質,都可以馬上快樂地打電話給投資人,立馬準備放大規模再幹一票大的。
這個在傳統營銷理論的AIDMA法則變為了AIEAS法則,最後一個S即為share,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消費者心理路徑。
小結下上面的內容:
一方面通過這種階段性的數據指標的變動說明,一定要分清每個階段的指標的變化,緊緊跟隨用戶的心理路徑,你才能真正獲得用戶;
另外一方面,指標的主、副,是幫助我們時刻明確我們的長期、短期目標分別是什麼。
永遠記住用戶永遠是用腳投票的,只有數據是他們真實意志的體現,比如說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你啥都沒做錯,只是因為你的競爭對手有了更優惠的價格,但是這個時候通過數據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2. 玩法形式不重要,投產比更重要
從傳播路徑上來看,分為to C和to B兩種模式,to B重要是選擇投放渠道,比如說有自己的門店資源讓店員做掃碼傳播宣講,或者在廣告平臺如抖音微信等做投放;to C的依賴存量用戶的分享和分享鏈路設計,即做用戶裂變。
這裡重點講下to C的推廣,那麼首先大家肯定會想到促銷策劃、創意營銷、會員營銷等等。
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合適的推廣方案:
如果是希望短期產糧做GMV、收益策劃一場大促活動比較合適;如果是希望做一些拉新和用戶激活可以策劃一些會員運營的活動;加強產品品牌品質,一次高傳播性的事件營銷比較合適。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講做裂變的運營策略,裂變路徑怎麼設計,文案怎麼打磨,其實這些更多屬於工具手段,而且現在這塊玩法上這個市場已經相對非常成熟了,屬於面子部分。
相比更重要的是裡子,即推廣的效率。舉例,用一個分享領券的裂變案例來說,怎麼提高一場裂變活動的效率。
一個是用戶的效率,一個是平臺的ROI,很明顯分別代表了用戶視角和官方視角。
首先來看官方的ROI,成本項為優惠券成本、投放成本;收益項為優惠券帶來的GMV、新客價值(約等於平臺的拉新成本),兩者之和即為官方的ROI。
因為一張優惠券的成本是固定的,暫且以優惠券為最小顆粒度核算ROI。
假設一張優惠券成本為a,投放成本對於自然渠道暫時不計,收益GMV取決於券門檻和用戶客單價b,新客價值取決於邀請可領券的人數c、分享中新客比例d、新客拉新成本e。
總體投產比=(b+cde)/a
這裡面不確定性的指標有c、d,另外e在這種薅羊毛性質的活動中可能是更低的,所以保證整體的ROI可控,或者說有一個最低閾值,基本依賴券帶來的轉化率,這個可以參考歷史券的核銷數據。
新客比例更多受規則影響,是否限制每人只能參加一次邀請等等,這個數值可能跟日常的自然流量狀態下新客比例偏差較大。
另外新客在這個場景用新客大禮包這種存量的業務線來承接,也會進一步提升新客轉化。
另外在收益項裡還有一個隱形收益,即當被邀請者回訪,但邀請者沒有拿到券的情況,這個就是促活價值,基本看下邀請者的裂變係數(即人均能拉幾個人回訪),和大盤隨著DAU增加對成交的增加基本可以判斷。
接下來繼續說下用戶的ROI,這個角度應該很少有人拎出來說,但是這其實更是你的用戶用腳投票時是否選擇跟你玩的關鍵因素,也就是你的種子用戶和後面裂變的接力棒。
對於to C的推廣方式,用戶就是你的廣告渠道,用戶的ROI,成本項為社交貨幣消耗,收益項為優惠券的省錢額度,雖然這兩個指標很難量化,但是參考用戶分享率、用戶的裂變係數,也能基本判定哪些用戶買帳這個玩法,哪些用戶被朋友買帳。
另外一方面,這個計算公式可以指導我們做方案優化,比如說降低成本,我們是否可以做一些「利他」的設計,例如說朋友也可以獲得一張優惠券,另外這個優惠券本身夠硬核並且能擊中用戶需要的商品。
小結下上面的內容(真的很老母親了……走三步就畫一次重點就為了加強記憶),我們做一次推廣活動,面子上的東西,交互鏈路友好,視覺設計賞心悅目縱然重要,但是裡子的東西決定了用戶跟不跟我們玩,我們能玩多久。你的方案裡有幾個角色,你需要分別去看各個視角的ROI,當然肯定要有主線的ROI,但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二、渠道——用戶即渠道和定向渠道
講完了推廣,接著來說「渠道」。
名創優品葉國富說,用戶即渠道,放在線上環境似乎很正確,畢竟用戶千軍萬馬皆因裂變而為我所用。
但葉總之所以能簡而概之,是因為MINISO本身就是一個有品類行業裡有認知和心智的大品牌。
首先存量用戶夠廣,其次有了品牌心智即潛在用戶眾多,所以這話沒毛病。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小平臺或者企業,並沒有這個品效合一的槓桿,在考慮時間成本基礎上,前期一定要經過做市場鋪量和渠道投放,才是一個高效的方式。
畢竟如果魚塘裡本身裡面就是沒有魚的,是不可能通過優質的魚飼料,吸引來隔壁魚塘的魚。
所以,用戶即渠道的思路是to C的思路;定向投放渠道是to B的思路。
1. 用戶即渠道,種子用戶是圓心
前面其實已經介紹過這種方式作為渠道的一些前置條件,繼續介紹用好這個策略的一些要點。
用戶即渠道,一種是通過產品本身優質的細節設計等帶來用戶的口碑傳播,一種是通過機制玩法設計讓存量用戶帶來新用戶。
這裡重點講後者:
首先做渠道肯定是為了帶來新用戶,帶來新成交。
我們希望帶來什麼用戶那就肯定跟種子用戶有關,比如說18年我做過一個s2b2c項目,種子用戶為公司員工,在後面將近3個月的時間裡跑在成交top100的用戶裡一半都是公司同事及其親屬。
不要小看種子用戶的影響面!
如果說玩法機制是指揮棒,種子用戶就是你的開始圈定的領地,是你後面跑馬圈定、開疆擴土的圓心。
根據你的目標方向選定種子用戶,並且本身是有較好傳播力的。然後設計不同的玩法方案來,或者調整不同規則,看整體的觸達新用戶和帶來成交的效果,選定一個跟產品和人群比較匹配的方案,再到你整個用戶池裡複製。
2. 不要硬剛,to B渠道更高效
在還沒找到你的完美「種子用戶」之前,to B的渠道可能是繞不過去的一堂課。
舉例來說,一個地方性的餐飲商家,他可以在美團這種平臺型、抖音這種信息流型、地方公眾號媒體型渠道做投放,投放前可能考慮的是目標用戶匹配度、場景的轉化率、能否產生品牌溢價這些角度來綜合判斷。
現在的廣告平臺之類的DMP系統非常成熟,商業化機制也很健全,這種數位化廣告的方式精準、ROI可控。
但是作為運營人,其實可以開拓更廣闊的思路來,找到自己的匹配渠道。其中內容渠道就是運營有很大發揮空間的一個方式,當然它並不等同於在微博、抖音等都開一個官方帳號,每天對用戶做廣告強植入,這種方式絕對會超級容易降低用戶好感度。
我們說,內容的優勢是在於通過文字或視頻等包裝,去掉了產品本身的商業感,降低用戶的心理防禦。所以,內容渠道更適合一種曲線救國的策略。
例如你是美容行業相關平臺,那開通一個公眾號或者抖音號,做精緻的女性保養類話題的內容輸出,定期去建立一個IP性的互動,會比直接懟官方帳號更受用戶喜歡。
當然這裡不展開去講怎麼做好內容渠道,重要的是,作為最懂自己的產品和最清楚自己的用戶的運營人,帶著逆向思維去找到匹配的渠道,服務好用戶,相信渠道就能最大化為你所用。
三、產品——產品即品牌
網際網路營銷觀是:產品即品牌,運營即市場。一切數據化,一切以轉化率為核心。
我們的產品明線是替代了傳統的大賣場、社交場所等,暗線是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
產品是網際網路運營的陣地,我們能通過產品設計,獲得用戶數據積累,通過信息化更便捷的聯動產業上下遊、用戶等。這是對於傳統行業,網際網路產品差異化的優勢。
那麼藉助這些優勢,通過產品設計實現精準匹配、用戶互動,從而獲得社交溢價、IP溢價、品牌溢價,是最重要的長期方向。
首先來看社交溢價,我們怎麼通過產品設計撬動社交的溢價?
我們這兩年一直在說社交電商、社交娛樂產品進入了一個爆發期。
因為線上環境,天然地把社交環境放大地無處不在,已經成為網絡生活的基建了。拼團、分銷、分享免費領等都是很典型的利用社交溢價的方式。
拿電商舉例,拼多多就是一個典型的獲得了社交的例子。
去獲得社交溢價的一個核心功能點在於分享,過去我們得出的經驗是——分享設計核心是利他也利己。
18年每日優鮮華南區總經理分享過一個數據,當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利益是1:1時,社交傳播的轉化效果最好。
不管拼團還是分銷,這些都是工具手段,我們核心是找到這裡的利益分配均衡點和用戶微妙的心理引導。
再來看品牌溢價,在網際網路產品這麼一個網絡的虛擬戰場上,我們要獲得品牌溢價似乎是對產品設計上有更高的要求。
造節活動可以算作網際網路最經典的打造用戶心智,打造品牌價值的動作了。
最早的天貓雙11,一直延續至今獲得了溢價就是大家會默認雙11期間買到的東西是最便宜的。
還有比如說唯品會這個品牌心智,特賣清倉,類目是女裝鞋包等,從營銷的定位理論來講,這個用戶心理定位,就是幫助建立用戶偏愛,建立心理帳戶,做信任預支。
產生品牌溢價是需要從更戰略層面的定位開始落地,然後從各種戰術執行、各種細節差異化中體現出來的,長此累積產生用戶心智。
當然網際網路公司還有更簡單粗暴的投放策略,重金砸這種用戶心智,比如說連續兩年獲得春晚標王的淘寶。
對於線下公司來說,天然是有物理的心智戰場,結合上線上的產品化,在品牌積累上會有更好的加權效果。
四、價格——價格規則和價格區間
對於傳統行業來說,定價更多是跟產業鏈上遊製造成本和渠道推廣成本進行推演的。
在網際網路運營手裡,因為對需求端流量的數據化能力,只要有一個基本的價格紅線區間,價格玩法更加豐富,並且價格規則對比價格更為重要的。為啥會有這個結論?
在網際網路高度信息對稱的環境下,讓用戶感到佔便宜往往比真的便宜還要重要;關於價格的玩法非常多,例如優惠券就是一個靈活的定價工具。在價格這個維度,對於網際網路產品,價格規則和價格區間是更為重要的。
價格規則通過總體統籌價格變動,凌駕於各種營銷活動上,是為了形成一個用戶心智,穩定的用戶心智才能收穫產品的溢價;價格區間,主要是做成本控制和維持一定價格穩定性。優惠券、會員折扣、拼團、會員價等都是用戶心智裡價格水位差的玩法,這個是拼多多思路成立的終極邏輯,下沉紅利等只是市場優勢。
傳統零售其實就是有很多促銷玩法了,現在的滿減、買贈都是零售先驅們的智慧結晶。電商和美團等o2o,把這一套線上數位化了之後,基於數字環境對社交關係的記錄衍生了拼團、砍價,基於對商品的期貨化衍生了優惠券等。
但是現在的營銷氛圍,已經練就了用戶「反營銷」的能力。比如說雙11被網友們詬病最多的就是:先漲價再發券示好,後面擔心有些用戶們腦子太好算的過來這筆帳,就把玩法整的賊複雜。
拿優惠券舉例,我們怎麼避免這裡的定價的惡性循環呢?——價格規則和價格區間。
除了我們要維護品牌商的價格體系,也要維護用戶心理上的價格體系。
什麼是用戶的心理價格體系?
即當我付出了成本的時候,我是真的認為獲得了優惠。體現在價格規則上,即除非大促集中降價、用戶做了分享邀請領券等行為外,不隨意做降價。
有讓利用戶等訴求時,一定要通過包裝成一種活動玩法來實現,這裡保護的就是已經購買用戶的損失,另外也是做了一個「出師有名」的心智包裝。
當漲價時,需要提前做預告,提示用戶的漲價具體時間段,當然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少見,在淘寶這種平臺電商上,很多優質額度商家做店鋪運營都會做好這些細節。
體現在價格區間上,為啥要維護一個價格區間,因為隨著我們的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可能摸貨做多的貨品運營同學都會分不清現在商品的具體到手價,設置這個價格區間一是為了控制底線不會影響成本太多,二是對用戶側維持一定的價格穩定性,這也屬於一個總體收口的規則。
舉例來說,聚划算在19年為了對標拼多多,重點去打造「最低價心智」,對於報名聚划算的商家設置了一系列的嚴苛規則,總體為了保證聚划算時期價格最低。
在商家側、阿里內部各個運營線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很明顯,是為了保持聚划算這批貨的水位差,其他模塊如果是品類重合的話很可能就是一個當了綠葉的角色。
以上借用傳統營銷的4P理論,從產品、價格、渠道、推廣這幾個角度,來總結了作為一個高階運營應該有的一些思維和硬技能。
網際網路運營這個工種發展歷史不長,所以沉澱的更多是手段和工具類的方法論,比如怎麼設計裂變活動怎麼做用戶增長,即我們說的術,但是大家不妨學習更多的營銷知識,做一些道上的積累,把自己拔高一層。
就像這些年為啥IP火起來了,甚至威力比一個中小企業還大,從品牌營銷來看,IP其實就是一個輕量的品牌,並且有更好的交互性和基於直播這種形式的真實性,所以能產生用戶基於信任的溢價。
其餘的很多現象,也建議大家更多地思考看看。
本篇文章對用4P理論學習怎麼做一個高階的全棧式運營,下一篇打算好好聊聊怎麼通過運營去沉澱用戶心智。
最後,如果覺得我還是說了些東西,有些思考,不妨點下「在看」或者轉發,也歡迎公眾號後臺交流,期待更多地碰撞。
本文由 @童新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O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