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俞伯牙和鍾子期

2020-12-16 說書人說故事

一個大雨傾盆的傍晚,鍾子期砍柴時來到漢陽江邊的巖石下避雨,抬頭見前面江中有一條官船停在岸邊。忽然,從船上傳來了一陣古琴聲,音律古樸、聲韻深邃、功力非凡,鍾子期聽得入了迷,脫口大叫一聲:「好!」這一聲大喊,那琴聲霎時停了下來,只聽船上有人問:「誰人叫好?」鍾子期答:「荒山樵夫。」船上人說:「請上船來坐。」

鍾子期放下柴刀蓑衣,上得船來。只見官船大廳上有一位官人,相貌堂堂,氣度非凡,正焚香撫琴,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官人問:「剛才是你叫好?你懂音律?」

鍾子期回答:「樵夫打柴晚歸,在江邊躲雨,聽到大人琴聲,失聲打擾。」

那人問:「你既然叫好,你可知道我剛彈的是何曲?」

「大人剛才彈的是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你剛彈了三句,還有一句沒彈。」

那人大喜:「哦!先生果然是位內行,那我再考考你,你看我彈的琴叫什麼?」

子期上前仔細端詳了一下古琴,回答說:「先生的琴名叫瑤琴,是人王伏羲用梧桐木製作,原來琴有五根弦,後因周文王被囚禁,為吊子伯邑考,添了一弦,清幽哀怨,叫文弦,後武王伐紂,為激發士氣,又添一弦叫武弦,故稱文武七弦琴,這琴彈奏到盡美處,能讓虎嘯失聲、猿聽不啼!」

那官人聽了這句話也不吭聲,撫琴彈奏一曲。鍾子期說:「大人之志在高山!」那琴曲一變,他又說:「大人之意在流水!」官人把琴一推,雙手握住子期的手,激動地說:「知音!知音啊!」兩人喝酒聊天,越聊越投機,於是通報生辰年月,結拜為兄弟。官人名叫俞伯牙,是晉國的上大夫,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這時風停雨歇,東方既白,船又要上路,臨別時兩兄弟依依惜別,相約來年八月十五中秋,再到這裡來相會。

光陰似箭,又是一年。八月十五將近,俞伯牙船行中江,前來赴約。到了江邊,正是月圓,但左顧右盼不見子期的身影,心裡不禁焦慮起來,他設座撫琴,商弦中哀音悽切,心想莫非子期家中老人過世,他守孝來不了?他決定上岸尋找。走到一山谷,路分兩條,伯牙正猶豫間,看見一老漢慢慢走來,便上前問:「老伯,去鍾家村怎麼走?」

老漢說:「兩條路都通鍾家村,你要找哪一家?」伯牙說:「我找鍾子期。」這一說不要緊,老漢突然放聲大哭起來:「這位官人想必就是俞伯牙大夫?子期是我兒啊。他白天上山砍柴,夜裡點燈苦讀,感染了風寒在數月前已去世了,他臨死前囑咐我到八月十五日這天,一定要到江邊來,說你會在此等候!他的墳也埋在江邊,說要聽你彈琴的啊!」伯牙一聽,頓時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在鍾子期墳前,俞伯牙痛哭流涕,驚動了山村裡的鄉親,大家都陪著他抹淚。哭完,伯牙命童子把琴取出來,放在青石臺上,他盤膝而坐,撫琴一曲:「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彈罷,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說完,他挑斷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

後人被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得情誼所感動,特意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這正是: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相關焦點

  • 俞伯牙與鍾子期
    ‍        在中國古代音樂裡,「高山流水覓知音」是有代表性的典故了,講的就是春秋時期兩個人物的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
  • 【書院 · 歷史故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名瑞字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人,俞伯牙雖身為楚人,卻在晉國為官,官居上大夫。一次晉國國君準備派人到楚國出使加深兩國關係,俞伯牙便挺身請命,主動要求前往。晉國國君也深知以伯牙當今名士身份出使最好不過,便欣然允命。
  •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相遇,高山流水成就一段「基友情」
    #紅辰講故事本文介紹的是武漢歷史上有名的「知音之交」的主人公——鍾子期。武漢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赫,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的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東南西北四方連接四川、陝西、河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湖南和廣西九個省,是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且武漢不僅是我國地理上的交通樞紐中心,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 俞伯牙的《高山流水》
    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由於《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筆者久居漢陽,遇、俞二字讀音難辨,鄉人口音重,讀時音調還會尖聲上揚,很有特點,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當時不聽走音才怪。至於「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
  • 欣賞一幅畫作,溫習一篇千古傳誦的知音典範故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畫作以春秋時期的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引為知音的故事為題創作,畫中伯牙長髯拂胸,雙手撫琴,氣派高雅;子期對面而坐,俯首品音。作者通過生動的畫筆、準確的造型,刻畫了人物的外形特徵和內心活動。彈琴者的專注、聽琴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躍然紙上。人物神情生動,線條流暢,造型筆法均近宋代李公麟,而稍有變化,洵為元代人物畫之精品。
  • 【悅聽】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荊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他和晉國君出來辦事,由於留戀故土,就推病遲回,泛舟江上。 時值八月十五中秋節,俞伯牙泛舟漢陽江口,忽然狂風大作,他就躲在山崖之下,命書僮取琴來彈,彈的是"孔子哭顏回"。四句歌詞才彈了三句,忽然弦就斷了。俞伯牙說:"莫非有人偷聽?莫非有刺客?"命書僮去尋找。
  • 中華文明故事丨伯牙絕弦
    鍾子期笑著回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人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鍾子期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細談。那鍾子期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鍾子期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鍾子期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
  • 成語小知識:高山流水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列子·湯問》,其主人翁為俞伯牙和鍾子期。俞伯牙和鍾子期兩個人都是音律大家,其中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而鍾子期的本事則是聽音辯意,也就是能夠聽出音律中所蘊涵的意思和情緒。話說有一次,俞伯牙來到了泰山北面遊玩,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無奈的俞伯牙只好在一座巖石下避雨。
  • 德語學習—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有一天他對俞伯牙說:「我已經教給你了我自己所會的一切。你學得非常優秀。至於一個音樂家的表現力和認知力,我不能再教給你了。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個優秀的古琴師。Er verfügt über hervorragende Kunstfertigkeiten. Seine Musik ist von ganz besonderer Ausdruckskraft.
  • 你說什麼王權和富貴,卻又怕什麼清規戒律!
    所以,人們喜歡聽看故事、看故事、喜歡或者厭惡故事裡的人物。畢竟故事永遠都講不完、聽不完、也看不完。記得當年的琴師俞伯牙,一日乘船沿漢江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索性將船停在山邊避雨。餘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餘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
  • 武漢名人墓,背後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你盪氣迴腸
    許多歷代傑出人物在這裡長眠,留下一個個讓你盪氣迴腸的動人故事。1、鍾子期鍾子期墓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戰國時期楚國漢陽(今屬湖北武漢)人,以樵夫為業,通音律。史載,鍾子期曾經在漢江邊遇到撫琴的俞伯牙,感嘆其琴音「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被俞伯牙視為「知音」,知音的典故由此而得。鍾子期墓位於武漢蔡甸區馬鞍山南麓鳳凰咀。2、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