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雨傾盆的傍晚,鍾子期砍柴時來到漢陽江邊的巖石下避雨,抬頭見前面江中有一條官船停在岸邊。忽然,從船上傳來了一陣古琴聲,音律古樸、聲韻深邃、功力非凡,鍾子期聽得入了迷,脫口大叫一聲:「好!」這一聲大喊,那琴聲霎時停了下來,只聽船上有人問:「誰人叫好?」鍾子期答:「荒山樵夫。」船上人說:「請上船來坐。」
鍾子期放下柴刀蓑衣,上得船來。只見官船大廳上有一位官人,相貌堂堂,氣度非凡,正焚香撫琴,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官人問:「剛才是你叫好?你懂音律?」
鍾子期回答:「樵夫打柴晚歸,在江邊躲雨,聽到大人琴聲,失聲打擾。」
那人問:「你既然叫好,你可知道我剛彈的是何曲?」
「大人剛才彈的是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你剛彈了三句,還有一句沒彈。」
那人大喜:「哦!先生果然是位內行,那我再考考你,你看我彈的琴叫什麼?」
子期上前仔細端詳了一下古琴,回答說:「先生的琴名叫瑤琴,是人王伏羲用梧桐木製作,原來琴有五根弦,後因周文王被囚禁,為吊子伯邑考,添了一弦,清幽哀怨,叫文弦,後武王伐紂,為激發士氣,又添一弦叫武弦,故稱文武七弦琴,這琴彈奏到盡美處,能讓虎嘯失聲、猿聽不啼!」
那官人聽了這句話也不吭聲,撫琴彈奏一曲。鍾子期說:「大人之志在高山!」那琴曲一變,他又說:「大人之意在流水!」官人把琴一推,雙手握住子期的手,激動地說:「知音!知音啊!」兩人喝酒聊天,越聊越投機,於是通報生辰年月,結拜為兄弟。官人名叫俞伯牙,是晉國的上大夫,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這時風停雨歇,東方既白,船又要上路,臨別時兩兄弟依依惜別,相約來年八月十五中秋,再到這裡來相會。
光陰似箭,又是一年。八月十五將近,俞伯牙船行中江,前來赴約。到了江邊,正是月圓,但左顧右盼不見子期的身影,心裡不禁焦慮起來,他設座撫琴,商弦中哀音悽切,心想莫非子期家中老人過世,他守孝來不了?他決定上岸尋找。走到一山谷,路分兩條,伯牙正猶豫間,看見一老漢慢慢走來,便上前問:「老伯,去鍾家村怎麼走?」
老漢說:「兩條路都通鍾家村,你要找哪一家?」伯牙說:「我找鍾子期。」這一說不要緊,老漢突然放聲大哭起來:「這位官人想必就是俞伯牙大夫?子期是我兒啊。他白天上山砍柴,夜裡點燈苦讀,感染了風寒在數月前已去世了,他臨死前囑咐我到八月十五日這天,一定要到江邊來,說你會在此等候!他的墳也埋在江邊,說要聽你彈琴的啊!」伯牙一聽,頓時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在鍾子期墳前,俞伯牙痛哭流涕,驚動了山村裡的鄉親,大家都陪著他抹淚。哭完,伯牙命童子把琴取出來,放在青石臺上,他盤膝而坐,撫琴一曲:「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彈罷,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說完,他挑斷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
後人被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得情誼所感動,特意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這正是: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