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基:人應該謙遜,但不能自卑。
來自讀者的留言:
我從小就很普通,也很內向和自卑,父母也沒有誇獎過我,總是打擊我,責備我。
長大後我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相處,在人多的地方感覺很不自在,總感覺別人要說我的不是。
看到別人自信又優秀的樣子,心裡感覺很羨慕,但又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每次想去嘗試新事物時,我都覺得自己不行,不敢跨出第一步。父母說我不是內向自卑,而是自己矯情。
聽了之後我覺得很傷心,難得真的是我太矯情了嗎?
其實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喜歡打擊式教育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自卑的孩子。
那麼在生活中什麼樣的言行,能看出一個人比較自卑呢?
掩飾自己的錯誤
畢淑敏:自卑出現了並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擺到桌面上來,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現,從容面對,自卑就成了一隻紙老虎,一戳就破了。
面對自己犯的錯誤,以及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性格豁達的人,比較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會認為,錯了就是錯了,承認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快的改變自己。
內心自卑的人,更容易選擇掩飾自己的錯誤,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點,害怕自己被責怪。哪怕心裡知道自己錯了,嘴上也不會承認。
不敢面對錯誤,會導致他們承擔著更多的壓力,並且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依舊做不出改變。
循環往復,不肯改變,不僅僅心裡難受,能力也無法得到進步。
如果你也會這樣,不妨大膽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嘗試著去改變。你會發現,承認自己的不足,也能讓你越來越好。
害怕社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己獨處,不太樂意去社交。
不喜歡社交,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自己獨處的時候,會更感覺放鬆,不會有太多雜七雜八的煩心事。
獨處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充電。和別人聊天的時候,也能對答如流。
但如果是害怕社交,則有可能是因為內心比較自卑了。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自己更像是「低人一等」。他們不敢正面去和別人交流,言行舉止都很不自信,生怕自己做錯事。
在社交場合裡,他們會儘量讓自己變得更「透明」,不發表意見,也不吸引別人注意。
但這樣也會讓他們失去參與感,對於社交更加地反感和害怕。
如果你也會這樣,一開始不要強迫自己,去參與不喜歡的社交場合。先和讓你感覺舒心的人相處,逐漸改變自己對社交的恐懼。
過於討好
斯賓諾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對於自卑的人來說,他們內心自信的來源,是他人的肯定和認可。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以及自己認為的友情、愛情,他們會傾向於付出,讓自己在感情當中,變得比較卑微。
過於討好別人,也就成為了很多人口中的「好好先生」「便利貼女孩」。在感情當中,他們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卻很少。
他們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害怕別人的否認。於是會很想要去融入,別人的觀念和想法中。
他們會認為,只要自己和別人一樣了,別人就會認可自己了。但在實際上,他們卻很容易被忽視和利用。
選擇逃避
昆德拉: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自卑的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所需要面對的壓力很大。他們雖然自卑,但對自己的要求卻很高。
他們希望自己去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得到好的結果。但又不敢去挑戰有難度的事情,以及自己比較少接觸的領域。
所以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念頭不是去挑戰,而是逃避。
內心自卑,不願意面對失敗。失敗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挫敗感,自我效能感會越來越低。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不妨先給自己定一個,簡單又好實現的小目標。
慢慢嘗試著去接受,當你發現自己能夠很好完成目標時,自然也會更有自信。
喜歡比較
伊能靜:自卑不是痛苦的根源,比較才是。如果你不去比較好壞高低,只努力做好自己,就沒有自卑可言。
前面說過,內心自卑的人,自信來源是他人。除了他人的認可之外,自己和他人的比較,也是他們自信的來源。
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遠不如別人的時候,內心的自卑感會在加重。
比較會讓他們越來越自卑,因為他們會發現,好像自己處處都比不過別人。
讓他們原本就不自信的內心,更加雪上加霜。
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不妨嘗試著和自己比較,只要這個階段的自己,比上個階段的自己更加優秀,就說明自己是進步的。
如果總想著和他人比較,你總能找到比自己強的人。
你是一個會自卑的人嗎?
我是小熊議情感,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讚。
如果對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有什麼心事的話,可以私信留言給我,小熊很樂意做你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