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雕塑藝術(高清圖附送)

2021-03-01 佛像雕塑藝術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

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

169窟北壁 西秦—北魏造像

我國傳統的雕塑藝術,特別注意作品的神採和意境的表現。炳靈寺169窟內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其中如第18、23、6、7、9等龕內的造像,就是最突出的作品。18龕內的造像,是窟內最早的造像,為石胎泥塑。儘管石胎上的泥塑大部分脫落,也由其身軀的矯健,輪廓的清晰和一絲不苟的風格,反映出古代工匠們創作態度的認真,23龕內的佛像,也是窟內較早的造像之一。五尊佛像,並排而坐,由其豐滿的體量、挺拔的身姿和莊重的神情所體現出來的是佛的威嚴與神秘,使觀者自然地產生一種肅然起敬之情。第6龕內的一佛二菩薩像,佛的身姿健偉,勻稱和諧,剛健中透出英武智慧的氣概,與菩薩的溫婉慈祥形成強烈的對比。從佛與菩薩的風韻神採中,顯示著巨大的力量和生命感。第9、7諸龕內的立佛像,輕薄透體的通肩大衣,使軀體的輪廓充分地暴露,挺拔瀟灑,剛勁有力。體現了人體的美感。

169窟西秦建弘元年一佛二菩薩像

由炳靈寺十六國時期造像可知,當時的雕塑作品,不僅注意到了作品神態的表現,同時也注意到了造像軀體各部分的構造和對肌肉的表現。強調雄偉剛勁和矯健飽滿的氣質。這些佛、菩薩形象,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但作者在進行自己的創作時,從現實生活的實際出發,給它們賦予了人的感情,每尊造像所流露出來的神情,也都體現了現實生活中某些典型人物性格的特徵。古代的工匠們賦予自己的作品以各種性格,說明了他們對現實生活感受之深,也反映了創作者們對生活深刻的觀察及優良的技巧。十六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說是秦漢雕塑藝術的延續和發展。炳靈寺石窟內的早期作品,就是當時富有才華的工匠們,在積累了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豐富的創作經驗之後,有選擇地吸收了外來藝術的營養,並把它融合在我國雕塑藝術之中。

炳靈寺石窟內的北魏造像,無論就其內容的豐富、形式的多樣和造像技巧的純熟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前代。在造像內容上,除了十六國時期通常出現的近似圓雕的佛、菩薩等形象外,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表現佛傳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積的浮雕。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豐富了佛教雕刻藝術的內容,另一方面裝飾了窟龕的壁面,使北魏時期窟龕更加莊嚴輝煌,藝術風格也由十六國時期粗獷奔放轉而成為細緻入微。宗教的神秘色彩逐漸地趨於淡薄,無論是造像的神情氣派,衣著裝飾,都出現了面目為之一新的氣象,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鬱的地方特色,使其成為典型的具有中國民族氣魄的佛教石窟寺藝術。

炳靈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數量不多,但這一時期,對佛教藝術風格的逐步突破與改革,使雕塑以嶄新的面貌呈現於各石窟內而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北周和隋代雕塑藝術家及工匠們,在他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使雕塑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唐代的雕塑,無論是石雕,還是泥雕,都以其飽滿富麗、熱情奔放和充滿活力為特點。這些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說,也體現了一種意氣奮發和蒸蒸日上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風尚。炳靈寺石窟的唐代造像,也是這種時代風尚的具體反映。唐代的雕塑家和工匠們,以對生活強烈的愛,創作了一尊尊多彩多姿、端莊秀麗和充滿生命活力的宗教偶像。炳靈寺第64龕內的一佛二菩薩像,是最能反映當時造像技藝水平的代表之作。龕內的佛體態豐滿,通過面部眼眉的微妙動態和身軀及雙手的姿態,體現了一種寧靜與安祥的神情,具有胸懷開闊和豁然大度的氣派與風度。兩側的菩薩,身段優美,由其傾斜的肢體、輕舉和下垂的手擘和均衡、對稱富有豪華的動態中,雕造出具有女性特徵的溫柔與高雅的典型形象。第38龕內的一佛二菩薩像,也是非常成功的上乘之作,其中北側的菩薩比例勻稱,動作舒展,流露出一種高尚典雅的情操,袒露的上身,肌肉極富彈性,婀娜的身段,具有唐代造像中的曲線美。這些造像以其結構的準確,技巧的成熟,造型的完美以及情感的充沛,反映了唐代工匠們雕刻技藝之高超。成為我國古代美術作品中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成功的重要範例。

炳靈寺石窟內唐代雕塑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創作者們的寫實能力的普遍提高,創作者們已能正確地掌握人體比例以及解剖學方面的知識,使作品比例協調。在藝術風格上理想的追求和手法的真實,相互統一,完美結合,具有傳移感情的無限魅力。炳靈寺石窟中的宋代雕塑,數量不多,在雕塑技藝上注重寫實,十分接近實際生活中的人物。

炳靈寺石窟雕塑,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千百年來雕塑創作的偉大成果,也是我國歷代各族勞動人民辛勤血汗和聰明才智的高度結晶。同時,它們也是我國藝術史上的精華。現在,產生這些藝術作品的時代和社會制度,早成為過去,但這些藝術作品卻並不因此而消亡,古代勞動人民的這些偉大創作,曾經豐富和推進了當時文化和思想的發展,今天,仍能給予我們以美的享受和藝術創作上的巨大啟迪。(文:董玉祥、嶽邦湖)

169窟第4龕菩薩立像

169窟第22龕 佛菩薩立像

169窟第22龕 佛立像

169窟第9龕三佛立像

169窟第9龕 佛立像

169窟第9龕 佛立像(局部)

169窟第16龕 佛像

169窟第17龕 舒相菩薩

169窟第17龕 菩薩立像

169窟第20龕 佛苦行像

169窟第8龕 佛坐像

133窟北魏 釋迦多寶佛像

126窟左壁 彌勒菩薩

126窟左壁 北魏 彌勒菩薩(局部)

128窟北魏 坐佛

128窟 北魏 舒相菩薩

128窟 北魏 釋迦多寶佛

128窟 北魏 菩薩

132窟 北魏 佛涅槃像

132窟 北魏 彌勒菩薩

132窟 北魏 釋迦多寶佛像

132窟 北魏 坐佛

132窟 北魏 交腳菩薩

第6窟 北周 菩薩像

第8窟 隋代 佛坐像

第8窟 隋代 菩薩立像

第64龕 唐代 佛菩薩像

第64龕 唐代 菩薩像

第64龕 唐代 菩薩像

第3窟 唐代 菩薩像

第92窟 唐代 菩薩像

168窟 唐代 菩薩像

168窟 唐代 菩薩頭像

168窟 唐代 迦葉像

第10窟 唐代 天王像

第10窟 唐代 天王像

第10窟 唐代 北壁菩薩像

第10窟 唐代 南壁菩薩像

第10窟 唐代 阿難像

第21窟 唐代 菩薩像

第4窟 唐代 菩薩像(明代重繪)

第4窟 唐代阿難像(明代重繪)

回復文字閱讀歷史文章,如回復:北齊01 可閱讀文章:北齊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歷史消息」查閱。

近期點擊量較高文章:

北齊01 |北齊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遼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韋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釋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長按關注:[佛像雕塑藝術]

 ↓↓↓ 來一場純粹的藝術之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巨匠遊學!

相關焦點

  • 炳靈寺石窟
    寺溝西岸的炳靈寺石窟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炳靈寺石窟,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從十六國時代起,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巖壁之上。
  • 炳靈寺石窟 & 華嚴寺遼代造像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十六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說是秦漢雕塑藝術的延續和發展。炳靈寺石窟內的早期作品,就是當時富有才華的工匠們,在積累了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豐富的創作經驗之後,有選擇地吸收了外來藝術的營養,並把它融合在我國雕塑藝術之中。
  • 世界文化遺產臨夏州——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它是炳靈寺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炳靈寺石窟的精華所在。它坐落於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原為一個天然石洞。寬26.75米,高15米,深19米。窟內現存佛龕24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佛龕為第6、第7龕。 第6龕位於窟內北壁,是一個平面半圓形的三瓣蓮式的背屏龕。龕內塑一佛二菩薩像,佛像造型生動,表情豐富。
  • 永靖·炳靈寺景區已加入國家5A景區群聊
    黃河從積石峽奔湧而出,便進入炳靈峽。這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於永靖縣城西南35公裡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內,是甘肅省大型石窟之一。掩映著劉家峽水庫浩淼碧波,呼應著炳靈寺古老石窟,兼盡大西北的雄渾和江南的柔美,透漏著大自然的變化莫測和宗教的神秘氣息,猶若西域仙境,令人神往。
  • 永靖炳靈寺,漂過黃河尋鬼窟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絲路南線,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劉家峽水庫上遊的懸崖峭壁上。西漢前,這一地區曾是羌族領地。五胡十六國時,西去東來的客商為避開戰亂,便開始走這條路。從第169窟發現的墨書題記來看,石窟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已經比較完善,共上下四層,北魏以前叫唐述窟,取羌語「鬼窟」音譯。唐稱龍興寺,宋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意為「十萬彌勒佛洲」。
  • 文旅部擬定國家5A級景區公示 臨夏炳靈寺世遺旅遊區上榜
    文旅部擬定國家5A級景區公示臨夏炳靈寺世遺旅遊區上榜每日甘肅網12月17日訊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荊雯)12月15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對擬確定21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進行公示,我省臨夏州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上榜,公示期為12月16日至12月25日。
  • 除了廣為人知的敦煌石窟,甘肅還有哪些石窟?
    1、炳靈寺石窟
  • 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登錄CCTV
    在一年多時間裡,以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敦煌莫高窟為坐標,跟隨佛陀東行的足跡,追溯佛教石窟藝術傳入中國的起點新疆克孜爾石窟,探秘中國內地石窟的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尋訪保存中國最早石窟紀年題記的永靖炳靈寺石窟,拜謁「東方雕塑館」天水麥積山石窟,漫遊甘肅「東大門」上的涇州百裡石窟長廊,東行中原腹地的雲岡、龍門。
  • 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今晚央視首播!
    ▲武威天梯山石窟 吳健攝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從武威天梯山石窟到永靖炳靈寺石窟……我們一路跟隨佛陀東行的足跡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
  • 臨夏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
    中國甘肅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文化和旅遊部12月29日發布公告,確定21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其中甘肅臨夏州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赫然在列,成為甘肅文旅在這辭舊迎新之際的又一大喜事!
  • 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正在熱播!
    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藝術聖徒西行敦煌取經,從莫高窟壁畫中汲取中國藝術變革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家們用多種藝術形式挖掘敦煌石窟文化,相繼創作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舞臺精品,延續了莫高窟的藝術生命。
  • 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一顆燦爛明珠,山西省太原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位於東西兩峰懸崖半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漫山閣],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彌勒大佛,坐像高約八米,局部雖有毀損,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層,觀音立像高達十一米,形態生動,姿態優美,身披瓔珞,羅紗透體,體態豐滿,薄軟的羅紗質感清晰,是天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 祝賀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我省5A級景區新增至6個!
    祝賀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我省5A級景區新增至6個!2019年11月,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通過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被正式列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名單。創建區域總面積150平方公裡,由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炳靈湖三大區域組成。
  • 炳靈寺169窟:中國最早的石窟,為何成酈道元筆下的"鬼窟"
    ,就隱藏在距離蘭州不遠的炳靈寺內。炳靈寺位於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裡處的小積石山中,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它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甘肅三大石窟中莫高窟以壁畫見長,麥積山以泥塑見長,炳靈寺則以石雕聞名。  夏日的清晨,我們開始了炳靈寺之旅。說實話,炳靈寺我並不陌生。這些年,因為採訪,因為招呼朋友,零零總總去過十幾次,但每次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沒有認真欣賞,只為完成任務。
  • 三大石窟,開啟「敦煌模式」
    從莫高窟壁畫《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到麥積山石窟的「東方微笑」,再到炳靈寺石窟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石窟寺是甘肅文物資源中最突出的特色和優勢
  • 視頻: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第一集:石窟鼻祖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而導演安秋就是這場視覺盛宴的締造者之一。她和總導演秦川等5人,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著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讓我們一起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探尋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一:發現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而導演安秋就是這場視覺盛宴的締造者之一。她和總導演秦川等5人,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著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讓我們一起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探尋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 漫談唐代佛教石窟藝術
    一、石窟藝術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
  • 透過甘肅石窟窺見恢弘文化 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在張掖金塔寺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河西早期石窟中,我們都找到了北涼風格的壁畫和塑像,它們都帶有濃厚的印度、西域造像特徵。在同一時期的永靖炳靈寺石窟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石窟紀年題記。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翻開涼州造像這一頁,中國石窟真正的輝煌才剛剛開始。」
  • 【佛像】漫談唐代佛教石窟藝術
    一、石窟藝術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