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漢代末傳入我國,至唐代已經過幾百年的吸收和消化,加之與中國本土易、儒、道等諸家學說相貫通,逐漸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
一、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
石窟是佛教建築形式之一,自印度傳入,石窟大多依山崖而開鑿,和佛寺相連,是僧侶們修行和信眾禮拜的場所。其內一般有壁畫、造像、彩塑、石刻等,包含甚廣,是佛教藝術的總匯。現在留存世上較為著名的幾處石窟有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敦煌和其他地區石窟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興修贊助來源是本地的信眾而非皇室,其性質更傾向於當地施主的「家廟」。在唐代,敦煌地區的統治者是曹議金,此人是英雄人物張議潮的親戚。由曹氏家族出面主持的洞窟開建,在內容表現方面自然也重點突出供養人的畫面。在莫高窟第156窟描繪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中描繪記錄張議潮帶領敦煌民眾抵抗吐蕃入侵前浩浩蕩蕩的出行陣容。將這些內容繪製在自己的家廟中,其用意非常明顯,不但是歌頌人的功績,也顯示了佛法的無邊,從側面反映出在晚唐社會,佛教已成為民眾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壁畫
壁畫多出現於寺觀、石窟中,是佛教繪畫最廣泛的表現手段之一。在唐代產生了一大批具有較高藝術造詣的壁畫藝術家。吳道子便是其中之一。
(一)壁畫畫家
吳道子又名吳道玄,他的繪畫才能深受唐玄宗的賞識。其作品都以佛教故事為內容,《天王送子圖》被認為是他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作。此畫在題材上取自《瑞應本起經》,描述淨飯王抱著初生的釋迦牟尼到神廟,諸神匍匐下拜的情形。他的用筆筆鋒靈動,隨時變化。它所達到的視覺效果就是元人湯垕所說的「八面如塑」,充滿立體感。吳道子天才的另外一個重要體現是他善於創造新的樣式。在吳道子樣式中區別於前人照搬照抄的程式。他表現最多、最動人的,是唐人新創的「變相」,如淨土變、維摩變、地獄變等。據說畫中人物「奇蹤異狀,無一同者」。他畫的地獄變相最為著稱,被描寫為「圖中無一所謂劍林、獄府、牛頭、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種陰氣襲人而來,觀者不寒而慄」。圖中雖未描繪任何恐怖事情,卻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緒上受到震動。
由吳道子所總結的唐代道釋題材壁畫樣式,給唐代文化創造了空前的視覺形象,也為後來的畫家留下了受益不盡的豐厚遺產。
(二)壁畫題材
唐代壁畫的題材,大致可歸納為四類:①淨土變相;②經變故事畫;③佛、菩薩等像。在唐以前的壁畫題材上著重以本生故事為主,宣揚個人犧牲的悲壯情緒。從唐代開始起,佛教藝術不單表現西方極樂世界,他還與中國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傳說等相結合,所以其藝術效果已經大大超出了佛經內容本身。當時高僧善導法師提倡抄寫經文、畫佛教壁畫,作為通向西方極樂世界的路徑,勸說人們在此作貢獻,這種風氣成為當時唐代社會宗教信仰的主流。淨土變相就是淨土宗信仰流行的結果。淨土變相,以其樂觀的氣氛、充分肯定了現實生活的意義,取代了以往悲壯低沉、四大皆空的宗教基調,因此很容易就得到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熱烈響應,推動了唐代壁畫的進一步繁榮。三、彩塑
彩塑塑立於石窟內,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釋迦牟尼為中心,壁畫只是彩塑的陪襯烘託而已。一個窟的四面牆所描繪的內容是為了突出中間的釋迦牟尼。彩塑中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個重要創造,這些宗教形象在類型上比前代更豐富了,類型多有佛像、羅漢、天王、金剛力士、菩薩和伎樂飛天以及鬼怪等。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及表情也更多樣化了,出現了多種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這些彩塑造型比較講究,形象動作多樣,表情不一:佛像表情多為慈祥端莊,含蓄內斂,一般很少有表情流露在外,著重內在的精神的力量的蘊蓄,體現了時代的美的典型;羅漢有多種面型,其中最年長的是迦葉,最年幼的是阿難,這兩個羅漢常見於如來佛的兩側,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性格;天王、金剛力士等形象著重男性強健力量的外在的誇張表現,刻畫全身緊張的筋肉,有著強烈的效果;而供養菩薩像則為塑士們發揮想像力提供了對象。塑工們不再單憑想像,而是直接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進行塑造,把佛教藝術中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中美的現實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在各種供養菩薩中,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象。這些形象體態輕盈、豐腴豔麗的彩塑人物,早以脫去外來風格的影響,服飾雖仍為印度樣式,但精神氣質上已經完全是中國面貌,都按照中國本土的審美習慣,進行了大量的修正,使之真正符合中國人的欣賞趣味。四、寺廟文化
唐代作為宗教藝術的鼎盛期,其寺廟文化在中原地區是以長安、洛陽的寺觀為代表的。此時期各地留下的石窟寺和造像分布很廣,多在今河南、甘肅等地。唐代佛像形象特徵已擺脫北魏後期秀骨清相的形式,以外在飽滿豐腴的體態特徵來發掘表現內在的超凡脫俗的氣質。在當時的寺廟中存有許多大型的佛像,此時的佛像造型除具備唐人氣象外,其雕刻技法更為圓熟洗鍊,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這是由唐高宗、武則天於鹹亨三年敕令動工,歷時三年零九個月。唐代龍門佛教造像,大多圓肥豐滿,身軀挺直,刀法系直刀與圓刀並用,開始注重人體解剖關係,實現了造型風格的重大突破。奉先寺的主佛盧舍那大佛在造型上更為成熟、世俗氣息更為強烈。大佛的雕刻技法純熟精湛、五官線條明快,以圓刀刻出富有裝飾性的螺發肉髻與衣褶,把頭部襯託得更完整、更有氣魄。據傳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佛面寬額廣頤的容貌特徵、典雅華麗的形象,就是以武則天的容貌為模特塑造的。當時,武則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錢兩萬貫」,並率百官大臣參加大佛的開光落成儀式,盛況空前,一時傳為美談。神聖的宗教場所成了世俗社會競奢逐華的樂土,自然宗教的神也就被人情世故氣氛所浸染,佛像衣褶的華麗流動,豐腴暴露的肌體,曲線婀娜的綽姿都襯映出盛世的塵囂。因此奉先寺佛像已不單純是藝術與宗教的體現,更是皇權與神權的統一,而神權已經物化為現實社會的藝術形象。在該寺大盧舍那佛像本尊兩側有伽葉、阿難、文殊、普賢、天王、力士等像,在這一鋪九個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突出了世俗的氣氛,增強了藝術誇張的效果;另一方面考慮將造像的上身增長、下身縮短。從而使信徒在仰視時能看清楚它們的面部特徵。這種視錯覺調節法,為晉代雕塑家戴逵所創,此時被運用得更為精湛。奉先寺的宏大場景與其恢弘氣勢加之其用時之短顯示了中國古代能工巧匠巨大的集體智慧,創造了唐代雕塑史上最經典的大手筆,令人嘆為觀止。
社會的統一和繁榮,使唐代的宗教藝術出現了完全不同於六朝乃至以前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宗教逐漸向世俗化過渡,佛教文化成為寺廟石窟文化的主要內容,一起推動了世俗藝術的發展,宗教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出自: 《消費導刊·理論版 》 2008年2期,文章來源:旃檀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