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漫談唐代佛教石窟藝術

2021-02-19 教你蓋好一座廟

佛教自漢代末傳入我國,至唐代已經過幾百年的吸收和消化,加之與中國本土易、儒、道等諸家學說相貫通,逐漸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

一、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

石窟是佛教建築形式之一,自印度傳入,石窟大多依山崖而開鑿,和佛寺相連,是僧侶們修行和信眾禮拜的場所。其內一般有壁畫、造像、彩塑、石刻等,包含甚廣,是佛教藝術的總匯。現在留存世上較為著名的幾處石窟有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

敦煌和其他地區石窟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興修贊助來源是本地的信眾而非皇室,其性質更傾向於當地施主的「家廟」。在唐代,敦煌地區的統治者是曹議金,此人是英雄人物張議潮的親戚。由曹氏家族出面主持的洞窟開建,在內容表現方面自然也重點突出供養人的畫面。在莫高窟第156窟描繪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中描繪記錄張議潮帶領敦煌民眾抵抗吐蕃入侵前浩浩蕩蕩的出行陣容。將這些內容繪製在自己的家廟中,其用意非常明顯,不但是歌頌人的功績,也顯示了佛法的無邊,從側面反映出在晚唐社會,佛教已成為民眾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壁畫

壁畫多出現於寺觀、石窟中,是佛教繪畫最廣泛的表現手段之一。在唐代產生了一大批具有較高藝術造詣的壁畫藝術家。吳道子便是其中之一。

(一)壁畫畫家

吳道子又名吳道玄,他的繪畫才能深受唐玄宗的賞識。其作品都以佛教故事為內容,《天王送子圖》被認為是他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作。此畫在題材上取自《瑞應本起經》,描述淨飯王抱著初生的釋迦牟尼到神廟,諸神匍匐下拜的情形。他的用筆筆鋒靈動,隨時變化。它所達到的視覺效果就是元人湯垕所說的「八面如塑」,充滿立體感。

吳道子天才的另外一個重要體現是他善於創造新的樣式。在吳道子樣式中區別於前人照搬照抄的程式。他表現最多、最動人的,是唐人新創的「變相」,如淨土變、維摩變、地獄變等。據說畫中人物「奇蹤異狀,無一同者」。他畫的地獄變相最為著稱,被描寫為「圖中無一所謂劍林、獄府、牛頭、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種陰氣襲人而來,觀者不寒而慄」。圖中雖未描繪任何恐怖事情,卻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緒上受到震動。

由吳道子所總結的唐代道釋題材壁畫樣式,給唐代文化創造了空前的視覺形象,也為後來的畫家留下了受益不盡的豐厚遺產。

(二)壁畫題材

唐代壁畫的題材,大致可歸納為四類:①淨土變相;②經變故事畫;③佛、菩薩等像。在唐以前的壁畫題材上著重以本生故事為主,宣揚個人犧牲的悲壯情緒。從唐代開始起,佛教藝術不單表現西方極樂世界,他還與中國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傳說等相結合,所以其藝術效果已經大大超出了佛經內容本身。當時高僧善導法師提倡抄寫經文、畫佛教壁畫,作為通向西方極樂世界的路徑,勸說人們在此作貢獻,這種風氣成為當時唐代社會宗教信仰的主流。淨土變相就是淨土宗信仰流行的結果。淨土變相,以其樂觀的氣氛、充分肯定了現實生活的意義,取代了以往悲壯低沉、四大皆空的宗教基調,因此很容易就得到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熱烈響應,推動了唐代壁畫的進一步繁榮。

三、彩塑

彩塑塑立於石窟內,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釋迦牟尼為中心,壁畫只是彩塑的陪襯烘託而已。一個窟的四面牆所描繪的內容是為了突出中間的釋迦牟尼。

彩塑中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個重要創造,這些宗教形象在類型上比前代更豐富了,類型多有佛像、羅漢、天王、金剛力士、菩薩和伎樂飛天以及鬼怪等。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及表情也更多樣化了,出現了多種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這些彩塑造型比較講究,形象動作多樣,表情不一:佛像表情多為慈祥端莊,含蓄內斂,一般很少有表情流露在外,著重內在的精神的力量的蘊蓄,體現了時代的美的典型;羅漢有多種面型,其中最年長的是迦葉,最年幼的是阿難,這兩個羅漢常見於如來佛的兩側,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性格;天王、金剛力士等形象著重男性強健力量的外在的誇張表現,刻畫全身緊張的筋肉,有著強烈的效果;而供養菩薩像則為塑士們發揮想像力提供了對象。塑工們不再單憑想像,而是直接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進行塑造,把佛教藝術中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中美的現實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在各種供養菩薩中,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象。這些形象體態輕盈、豐腴豔麗的彩塑人物,早以脫去外來風格的影響,服飾雖仍為印度樣式,但精神氣質上已經完全是中國面貌,都按照中國本土的審美習慣,進行了大量的修正,使之真正符合中國人的欣賞趣味。

四、寺廟文化

唐代作為宗教藝術的鼎盛期,其寺廟文化在中原地區是以長安、洛陽的寺觀為代表的。此時期各地留下的石窟寺和造像分布很廣,多在今河南、甘肅等地。唐代佛像形象特徵已擺脫北魏後期秀骨清相的形式,以外在飽滿豐腴的體態特徵來發掘表現內在的超凡脫俗的氣質。在當時的寺廟中存有許多大型的佛像,此時的佛像造型除具備唐人氣象外,其雕刻技法更為圓熟洗鍊,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這是由唐高宗、武則天於鹹亨三年敕令動工,歷時三年零九個月。唐代龍門佛教造像,大多圓肥豐滿,身軀挺直,刀法系直刀與圓刀並用,開始注重人體解剖關係,實現了造型風格的重大突破。奉先寺的主佛盧舍那大佛在造型上更為成熟、世俗氣息更為強烈。大佛的雕刻技法純熟精湛、五官線條明快,以圓刀刻出富有裝飾性的螺發肉髻與衣褶,把頭部襯託得更完整、更有氣魄。據傳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佛面寬額廣頤的容貌特徵、典雅華麗的形象,就是以武則天的容貌為模特塑造的。當時,武則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錢兩萬貫」,並率百官大臣參加大佛的開光落成儀式,盛況空前,一時傳為美談。神聖的宗教場所成了世俗社會競奢逐華的樂土,自然宗教的神也就被人情世故氣氛所浸染,佛像衣褶的華麗流動,豐腴暴露的肌體,曲線婀娜的綽姿都襯映出盛世的塵囂。因此奉先寺佛像已不單純是藝術與宗教的體現,更是皇權與神權的統一,而神權已經物化為現實社會的藝術形象。

在該寺大盧舍那佛像本尊兩側有伽葉、阿難、文殊、普賢、天王、力士等像,在這一鋪九個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突出了世俗的氣氛,增強了藝術誇張的效果;另一方面考慮將造像的上身增長、下身縮短。從而使信徒在仰視時能看清楚它們的面部特徵。這種視錯覺調節法,為晉代雕塑家戴逵所創,此時被運用得更為精湛。奉先寺的宏大場景與其恢弘氣勢加之其用時之短顯示了中國古代能工巧匠巨大的集體智慧,創造了唐代雕塑史上最經典的大手筆,令人嘆為觀止。

社會的統一和繁榮,使唐代的宗教藝術出現了完全不同於六朝乃至以前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宗教逐漸向世俗化過渡,佛教文化成為寺廟石窟文化的主要內容,一起推動了世俗藝術的發展,宗教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出自: 《消費導刊·理論版 》 2008年2期,文章來源:旃檀佛像

相關焦點

  • 漫談唐代佛教石窟藝術
    一、石窟藝術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太武帝當政期間,寺院內被發現私藏兵器,太武帝便認為教徒們暗中聯合,一氣之下「土木宮塔 ,聲教所及,莫不畢毀」,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坑沙門,毀諸佛像」的滅佛事件。直至公元452年,太武帝兒子文成帝即位,下詔令重振佛教,佛教才因此得以恢復發展,這便促使了雲岡石窟的開鑿。
  • 唐代佛教雕塑的「繪」與「雕」
    到了唐代,佛教雕塑的真實感與寫實性達到新的高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比例適宜。在中國佛教雕塑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對於人物造像比例,始終沒有明確的規定。即使在佛教發源地印度,也直到公元10世紀左右才有了統一佛像標準的《造像量度經》。
  • 炳靈寺石窟雕塑藝術(高清圖附送)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十六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說是秦漢雕塑藝術的延續和發展。炳靈寺石窟內的早期作品,就是當時富有才華的工匠們,在積累了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豐富的創作經驗之後,有選擇地吸收了外來藝術的營養,並把它融合在我國雕塑藝術之中。
  •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裝飾儘管仍含有坐佛、飛天、火焰等犍陀羅藝術色彩元素,但釋迦主尊已改著褒衣博帶的雙領垂肩式佛衣,下擺密褶稠疊。龕楣正中有一尖拱二佛龕,佛像也著褒衣博帶式袈裟。此為孝文帝漢化改革後龍門造像服飾的一代新風,表明北魏造像進入了全面漢化的時代。這很可能是接受了南朝文化與佛教藝術的影響。龍門石窟位於九朝之都洛陽南郊,所處之地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流淌其間,故又稱「伊闕」。
  • 龍門石窟,400多年開鑿出10萬尊佛像,還有一尊東方「蒙娜麗莎」
    石刻藝術在中國古代大放異彩,尤其是漢唐盛世,全國各地的石窟雕刻藝術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
  • 為何洛陽龍門石窟的許多佛像是爛的,有的甚至沒有佛頭
    龍門石窟結構: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還有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兩邊的弟子是迦葉和阿難,迦葉尊者全稱摩訶迦葉。阿難是阿難陀的略稱,意為「歡喜」,「喜慶」。再旁邊的兩位菩薩是,文殊與普賢,普賢侍右,文殊侍左。再旁邊的是兩大天王,南壁為南方增長天王,北壁為北方多聞天王。
  • 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一顆燦爛明珠,山西省太原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漫山閣],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彌勒大佛,坐像高約八米,局部雖有毀損,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層,觀音立像高達十一米,形態生動,姿態優美,身披瓔珞,羅紗透體,體態豐滿,薄軟的羅紗質感清晰,是天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 敦煌石窟藝術【經典多圖】
    五個廟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現在統稱為敦煌石窟。而隨著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從中出土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5萬餘件文物,震驚了世界,敦煌石窟作為文化遺產重新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重視。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這巨大的石窟群就是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據史料記載: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為「國教」。
  • 龍門石窟遊玩攻略
    龍門石窟窟龕建於伊水東西兩側的山壁上,南北長達大約1公裡,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遺址,融匯了中外多元文化。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最高境界。與此同時,龍門石窟碑刻題記有2860餘品,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塑造了國畫的獨特魅力
    佛教繪畫在唐代以壁畫的形成風靡一時,形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個創作高潮,據統計當時繪有佛畫的寺院有一百八十三座,到了宋代,成都大聖慈寺的九十六院還留有唐壁畫八千五百二十四間。由此可見盛唐佛教壁畫創作數量之多,並且盛唐時的佛教壁畫也在融合各種藝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成就,宋代後,由於佛教日漸衰落,佛教繪畫也漸趨衰落。寺院壁畫也漸落入民間畫家之手。
  • 山西碧落寺存北齊、唐代石窟10餘處 碧落碑遭破壞
    碧落寺,位於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東山谷間,是古澤州境內創建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聲望最為顯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澤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尤其是寺內現存的三個早期佛教石窟及與之相關的建築遺蹟、題記,更是記載寺院歷史的珍貴史料。雖說現存的建築,為後人復建,但寺內現存北齊和唐代石窟十餘處,明代古橋兩座,以及歷代摩崖題記、碑刻百餘方,彌足珍貴。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此外,十四窟和十五窟還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沒有明顯的大型造像,所以,與其它洞窟主佛像或脅侍像的包泥加彩繪不同,這裡多數雕刻能夠體現一些北魏時期原有風貌。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佛教東漸——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三世紀 犍陀羅佛像 高163.2cm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學術界曾有學者認為「佛教東傳自月氏始」,這裡的月氏指的就是大月氏。呂大吉先生在《宗教學綱要》裡曾說:「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在統治階級上層得到支持和發展。在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代,則由於大乘佛教的出現和形成,佛教從上層階級更多地向庶民階級滲透。這個時候,舍利崇拜、佛像崇拜趨於普遍化,各地建造了不少埋葬聖者遺物的墓冢,雕鑿了許多著名的石窟佛像。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作為石窟藝術的代表,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相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體現了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的融會貫通,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
  • 我們的節日 | 臘八節:探佛教石窟
    能反映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的石窟藝術,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朝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負盛名的是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和重慶大足四大石窟。
  • 1922年 天龍山石窟
    這兩個窟中的造像保留了始現於5世紀晚期一直延續至6世紀中期的北魏(386年一534年)晚期佛教風格特徵,窟內許多雕塑都是主龕周圍牆壁上描繪禮佛者、佛門弟子、維摩詰菩薩和文殊菩薩的淺浮雕,窟頂則有神祇飛天的浮雕,石窟建造的資助者目前已無從知曉,但可認定石窟為六世紀建成,有人也認為其修建很可能與高氏家族有關。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進入大廳,一座十幾米高的佛像引人注目,慈詳肅穆。買了來回電瓶車票,從售票大廳的邊門轉到景區檢票口,過檢票口到了「曇曜廣場」,廣場中間樹立一座曇曜的雕像。雕像後是景區大門。 從景區大門進去,走上「佛光大道」,一條松樹簇擁的路通向湖邊,路兩邊是石雕的大象馱著雕滿佛像的石柱陣,石柱十幾米高,很是氣派。石柱陣盡頭是「佛教雕塑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