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炒麵飄香秦州——張召生創業小記

2021-02-17 中華清真拉麵網


張家川炒麵飄香秦州————-張召生創業小記


張召生炒麵技術爐火純青

(張家川在線秦州訊) 麵館不大,有客則榮,炒麵一碗,有味兒則名。在天水秦州區自由路,有個叫伊斯瑪「炒麵」的清真餐館久負盛名。面香不怕巷子深,在網絡上有不少網友點讚伊斯瑪炒麵味兒正為「天水一絕」,甚至有網友評說為「天水第一炒」。而「伊斯瑪炒麵」的創始人是來自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鎮劉家村的回族青年張召生,筆者於7月2日在秦州區自由路他的餐館採訪了這位「炒麵王」的傳奇經歷。


張召生熱情地給客戶上面



一碗炒麵炒出了真金白銀

在澄源巷民居裡常年居住的張家川人鐵世義是一位古董生意人,每次做完古董生意,他都會來到伊斯瑪炒麵館吃一碗「張家川炒麵」,無論招待生意夥伴還是來市上的張家川籍親朋好友,他都會帶到這裡品嘗美味。筆者當日採訪時張召生時,恰碰鐵世義剛又成交了一筆生意在享受美食。鐵世義告訴筆者,別小看張召生的炒麵館,他養活著12個員工好幾家子人哩!咱們鄉裡人在天水市混真不容易,像張召生這樣的兄弟混出了名堂,我也覺得驕傲自豪。他在有名的回民聚居區「哈銳故居」附近買了一道四合院,還在市上有兩套樓房,在咱們縣城裡還有兩套樓房,車都換了三輛了,這才是當代地主呀。





張召生則謙虛地對張家川在線的採訪團員說,一碗碗炒麵,演燻火燎地炒起來真不容易呀,這是我們的血汗辛苦錢,因此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陰。


可口地伊斯瑪炒麵



味兒香的秘決是取材追溯自然注重創新

我是一個穆斯林,我必須講究誠信,我們清真餐飲的特點本身就是乾淨衛生,綠色環保。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的生意一直很穩定。我覺得就是我們的取材都是原生態的,比如清油、面、粉條、牛羊肉都來自於我們家鄉張家川,我們的面片是純手工的,不是用壓面機壓出來的。其二,你還要不斷的創新學習,社會像馬一樣的快速發展,你的原料不改變也會落伍,該放的肉不應減少,該加的蔬菜你要根據季節不斷變化,如果是張家川老炒麵的風格肯定不會受食客歡迎。天水老三片很知名,我的「伊斯瑪炒麵」也融合了老三片的元素。做生意你必須要適應市場,也要不斷的調整思路,如果固守老套路,你只有死路一條。張召生對筆者一行暴露了他的秘決。



在天水的張家川籍老鄉品嘗美味



憶苦更要思甜,走文化品牌經營的路子

從89年從家裡逃跑闖社會後,20多年來吃了不少苦,第一次給別人打工時身高不夠站在板凳上揉面切菜學手藝,後又在路邊擺麻辣粉、燒烤攤,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容易。記得2007年炒麵館第一天開業時就賣了260元,第二天就賣到了500元,再到後來生意最好時就賣到了四千元,有時食客甚至排隊排到馬路邊上只為吃一碗「伊斯瑪炒麵」。張召生對筆者說,自己就是沒文化,真是害死了人呀。如果有文化的話,就會想著把店面再擴大,把生意搞的更好一些,現在全國各地的一些生意人會打電話說要加盟我的炒麵館,可是我沒知識,我怎麼去運營和管理呀。因此我下定決心要子女們好好學習上大學,如果他們有本事就把我創造的「伊斯瑪炒麵」這個江山再擴大發展。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張召生說,今年生意不太好做,每天才賣兩千多塊錢,看來應改變思路了,我得把店面形象再收拾一下,得註冊品牌,走文化經營的路子,再慢慢發展規模經營的路子吧!總之,人不能永遠滿足現狀。


張家川在線負責人和張召生在天水合影留念

相關焦點

  • 張家川「小吃」
    面要擀得又薄又勻,切得又細又勻,切成的菱形小片長約 1釐米左右,形如雀舌,碼在盤中。也有人不稱碎面,而形象地稱為「雀(天水人讀雀為qiao)舌頭」。清真碎面的臊子非常講究,先把炒好的半生羊肉丁放進飯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來,再配入切成丁、粒與細條形的海帶、榨菜、雞蛋餅和蝦皮等,燴煮成香味濃鬱的臊子。
  • 張家川縣:澄清正名讓黨員幹部放心幹事
    日前,張家川縣紀委監委向龍山鎮黨委發出相關人員有關問題失實澄清告知書。看到自己的澄清書後,被反映人龍山鎮南梁村支部書記馬某激動地表示,「今後,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盼。」給群眾明白,還幹部清白。
  • 黑虎系列圖片展 張家川鑫阿陽足球隊特刊——全力以赴讓讓張家川足球成為張家川的一張具有正能量的名片
    黑虎系列圖片展     張家川鑫阿陽足球隊特刊——全力以赴讓讓張家川足球成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張具有正能量的名片
  •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張家川縣旅遊·張家川縣特產·張家川縣十大特產·張家川縣十景·天水旅遊·天水特產·天水十大特產·天水十景·天水名人·甘肅品牌網·甘肅省旅遊·甘肅省特產·甘肅省十大特產·甘肅省十景區劃代碼面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鄉村鎮街道簡介張家川鎮62052510090.8km2  張家川鎮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中部
  • 「張家川」一名由來久遠
    「張家川」一名由來久遠。據傳說張家川」及縣內的長悲川(長碧川)、張綿(棉)等地名,均與漢代著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 優秀教師風採——張家川縣恭門中學定建宏
    紮根農村教育 奉獻無悔青春 ——記張家川縣恭門鎮中學定建宏老師 在張家川縣恭門鎮初級中學的講臺上,定建宏老師已經在這裡工作了11個年頭,這位2009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年輕老師,是張家川縣恭門鎮的「名師」。
  • 劉復興 楊富學 | 秦州粟特米氏墓志銘新探
    兼具佛教、景教二者混合特徵的入華粟特米氏,則以2006年5月在洛陽發現的唐代景教石刻最為典型,八面體石灰巖稜柱之第五面第二行至第八面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記》一篇,尾題如下文字:大秦寺寺主法和玄應俗姓米、威儀大德玄慶俗姓米、九階大德志通俗姓康……檢校塋及莊家人昌兒。故題記之。
  • 杜甫《秦州雜詩(其一)》閱讀答案及賞析
    頷聯「遲回」「浩蕩」一語雙關,既寫出了秦州山關的地勢特徵,也流露出了詩人當時複雜的心情。C. 頸聯對仗工整,借山水寫出了秦州一帶的空曠寧靜,以此襯託詩人因遠遊而生難以言狀的悲苦情。D. 「心折」二字呼應開篇「悲」字,結構上首尾呼應,情感上引出思慮,戰事不斷,秦州還能淹留?15.
  • 40年矢志不移的櫻桃情結——記天水秦州第一位大櫻桃種植者石武奎
    40年矢志不移的櫻桃情結——記秦州第一位大櫻桃種植者石武奎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雙勝秦州大櫻桃現在是天水林果業的一張名片,也是秦州區乃至天水市的一個富民產業。日前,記者在秦州區太京鎮鄭磨村馬家窯自然村的櫻桃園裡採訪了74歲的石武奎老人,了解了他對秦州大櫻桃的一世情緣。試種兩畝大櫻桃 長了五年沒掛果1982年,原秦城區科委負責人從大連引進了100多株大櫻桃苗木,可是沒有地方栽植。
  • 秦州湧泉寺
    賈家寺,又名「湧泉寺」,坐落在天水郡赤峪河畔,距天水市區44公裡之西,自古這是秦州通蜀的一條古道。「賈家寺」的由來傳說明憲宗時,徽縣江洛的—位「腳戶」馬隊經常來秦州做生意,成化十二年間的—天,他的馬隊趕至這裡,已人困馬疲,在寺院借宿,夜做一夢,有一老僧告誡:遇兇險之時
  • 【走進天水看發展系列報導之八】多元「合作」的張家川經驗
    梁山鎮位於張家川西北邊陲,地處張家川縣、秦安縣和平涼市莊浪縣三縣交匯之地,是全縣自然條件較差的鄉鎮,由於位置偏遠、土壤貧瘠、產業單一,貧困人數多,曾經一度成為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的鄉鎮。  梁山鎮副鎮長李芳平說:「要想強村富民,就必須有帶頭人、好班子、好產業,自己『造血』。但我們這裡沒有什麼大的龍頭企業,也缺少有實力的種養大戶,依靠群眾自己發展壯大產業難度很大。
  • 沈遐熙在張家川的革命光輝歷程(三)
    為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張家川地下黨按照「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卓有成效地開展了統戰工作。  1948年3月開始,張家川地下黨按照甘工委指示,配合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過去以開展農民工作、發展農民黨員為主的工作策略,將工作重點轉向清水、秦安、隴縣、莊浪等地,面向國民黨基層政權、回族宗教上層人士、城市手工業者、小商人、城市貧民、知識分子和教職員工中的進步分子發展黨員。
  • 伍創電商攜張家川縣農特產品參加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
    根據張家川縣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要求,為提升張家川縣「關隴壹品」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推進張家川縣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助力農產品銷售,伍創電商攜張家川縣名優特產亮此次展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歷經十二年發展,已成為行業內領先盛會,是由國家商務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國家級重點展會。
  • 鍋師兄炒麵強力入市 炒麵品牌化發展成必然
    但唯獨炒麵這個品類沒有實現品牌化運作。縱觀市場,炒麵多為遍布街頭巷尾的「蒼蠅小店」,髒亂不衛生,毫無體驗感。眾多炒麵產品融合在小吃快餐、米麵粉店以及其他類餐廳中,產品結構和口味尚未成形。以炒麵為主題的餐廳門店也屈指可數,且呈現單店經營業態。
  • 魯北美食:炒麵
    爹坐在一邊,吸著紙菸,笑眯眯地看著,娘跟著磨,一邊拿小笤帚掃著隨時可能灑到外面的炒麵,一邊說著家長裡短,間或訓一下不好好推磨的孩子。傍晚的風撇去了燥熱,吹在身上很舒服。夕陽有時候也來湊熱鬧,變幻出紅彤彤的晚霞,給每個人的臉上,身上塗上一層胭脂。石磨嗚嗚嗚地唱著歌,給這個農家院增添了一份幸福和快樂。不推磨的姐妹,就在院子裡、屋子裡做著自己的事情。
  • 秦州:大貨車違法停車大曝光
    秦州:大貨車違法停車大曝光 2020-12-2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水市張家川縣「七五」普法工作紀實
    同時,結合我縣實際,組織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學專業人員編輯「七五」普法宣傳系列資料,印製成小手冊、法律宣傳手提袋、年畫、小折頁、撲克牌等書籍,免費向群眾發放,共印製各類普法宣傳資料30萬餘份。檢察院、法院、公安局(交警隊)、團委、市場監管局等單位積極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採取舉辦講座、模擬法庭、模擬小交警、展板、散發資料、諮詢等形式,廣泛宣傳與中小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共舉辦法治講座45場次,直接受教育學生達23000多人(次)。三是深入推進「法律進企業」活動,不斷增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法治教育。
  • 丁丁炒麵
    丁丁炒麵丁丁炒麵是新疆維吾爾族的飯食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