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炒麵飄香秦州————-張召生創業小記
張召生炒麵技術爐火純青
(張家川在線秦州訊) 麵館不大,有客則榮,炒麵一碗,有味兒則名。在天水秦州區自由路,有個叫伊斯瑪「炒麵」的清真餐館久負盛名。面香不怕巷子深,在網絡上有不少網友點讚伊斯瑪炒麵味兒正為「天水一絕」,甚至有網友評說為「天水第一炒」。而「伊斯瑪炒麵」的創始人是來自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鎮劉家村的回族青年張召生,筆者於7月2日在秦州區自由路他的餐館採訪了這位「炒麵王」的傳奇經歷。
張召生熱情地給客戶上面
一碗炒麵炒出了真金白銀
在澄源巷民居裡常年居住的張家川人鐵世義是一位古董生意人,每次做完古董生意,他都會來到伊斯瑪炒麵館吃一碗「張家川炒麵」,無論招待生意夥伴還是來市上的張家川籍親朋好友,他都會帶到這裡品嘗美味。筆者當日採訪時張召生時,恰碰鐵世義剛又成交了一筆生意在享受美食。鐵世義告訴筆者,別小看張召生的炒麵館,他養活著12個員工好幾家子人哩!咱們鄉裡人在天水市混真不容易,像張召生這樣的兄弟混出了名堂,我也覺得驕傲自豪。他在有名的回民聚居區「哈銳故居」附近買了一道四合院,還在市上有兩套樓房,在咱們縣城裡還有兩套樓房,車都換了三輛了,這才是當代地主呀。
張召生則謙虛地對張家川在線的採訪團員說,一碗碗炒麵,演燻火燎地炒起來真不容易呀,這是我們的血汗辛苦錢,因此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陰。
可口地伊斯瑪炒麵
味兒香的秘決是取材追溯自然注重創新
我是一個穆斯林,我必須講究誠信,我們清真餐飲的特點本身就是乾淨衛生,綠色環保。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的生意一直很穩定。我覺得就是我們的取材都是原生態的,比如清油、面、粉條、牛羊肉都來自於我們家鄉張家川,我們的面片是純手工的,不是用壓面機壓出來的。其二,你還要不斷的創新學習,社會像馬一樣的快速發展,你的原料不改變也會落伍,該放的肉不應減少,該加的蔬菜你要根據季節不斷變化,如果是張家川老炒麵的風格肯定不會受食客歡迎。天水老三片很知名,我的「伊斯瑪炒麵」也融合了老三片的元素。做生意你必須要適應市場,也要不斷的調整思路,如果固守老套路,你只有死路一條。張召生對筆者一行暴露了他的秘決。
在天水的張家川籍老鄉品嘗美味
憶苦更要思甜,走文化品牌經營的路子
從89年從家裡逃跑闖社會後,20多年來吃了不少苦,第一次給別人打工時身高不夠站在板凳上揉面切菜學手藝,後又在路邊擺麻辣粉、燒烤攤,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容易。記得2007年炒麵館第一天開業時就賣了260元,第二天就賣到了500元,再到後來生意最好時就賣到了四千元,有時食客甚至排隊排到馬路邊上只為吃一碗「伊斯瑪炒麵」。張召生對筆者說,自己就是沒文化,真是害死了人呀。如果有文化的話,就會想著把店面再擴大,把生意搞的更好一些,現在全國各地的一些生意人會打電話說要加盟我的炒麵館,可是我沒知識,我怎麼去運營和管理呀。因此我下定決心要子女們好好學習上大學,如果他們有本事就把我創造的「伊斯瑪炒麵」這個江山再擴大發展。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張召生說,今年生意不太好做,每天才賣兩千多塊錢,看來應改變思路了,我得把店面形象再收拾一下,得註冊品牌,走文化經營的路子,再慢慢發展規模經營的路子吧!總之,人不能永遠滿足現狀。
張家川在線負責人和張召生在天水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