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說明周人起源於戎狄而非華夏?

2021-02-23 林屋讀書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8)

前文我們提到,后稷誕生本是《詩經》裡獨立的祖先傳說,與五帝的關係是戰國附會上去的。周人起源與西北地區,甘肅涇水、陝西渭水、山西汾水都可能是周人誕生地,但具體發源於何處則不得而知。這樣一來,我們重新讀《史記·周本紀》就似乎出現了問題。

根據《周本紀》的說法,后稷是帝嚳之子,在虞夏世代為農官,但到了夏代後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一直到不窋的孫子公劉時,又「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似乎周人從開始就是華夏,但到不窋時變成了戎狄,到公劉時才恢復了華夏。這就不得不讓我們產生質疑:既然周人與五帝的關係是後來才攀附的,那麼周人是否一開始就不是華夏,只不過攀附上五帝才把祖上美化為「奔戎狄之間」呢?

在《尚書》中,周人多次以夏人之後自居,比如在《康誥》中稱「肇造我區夏」,在《君奭》中稱「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在《立政》中稱「我有夏式商受命」。王玉哲先生認為這是周人為夏人一支的證據,不過沈長雲先生對此提出質疑,只能表明周人來自夏人的區域,而未必就是夏人之後,《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衛成公祭祀夏後相,大臣寧武子認為「鬼神非其族類,不歆祭祀」。可見,周人認為其與夏人並非一族。

另一方面,「華夏」的稱呼與夏人也未必有關係。我們在商朝甲骨文中,可以發現商人沒有自稱過「華夏」,他們自稱的是「大邑商」「天邑商」「中商」。甚至甲骨文根本沒有「夏」這個字,這涉及到夏朝是否存在,此處暫不展開論述,而比「夏朝」更早的炎黃則更缺乏與「華夏」的關聯。總之,「華夏」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周朝的塑造,而在先周時並無「華夏」的稱呼,那麼自然就不能說周人源於華夏了。

如果周人的族源不是華夏,那麼他們應該源於哪裡呢?

徐中舒先生提出「周人出於白狄說」,指出周人本是黃土高原地帶的粗耕農業民族,公劉時渡過渭水製作石器,與姜姓高等農業民族接觸;後來太王開始與姜族通婚,周人接受母系的經濟技術,才迅速發展成一個高度發達的農業國家。之後周人以姜嫄、后稷為始祖,實際上是繼承母系的傳說。至於周人,本身應該是出於白狄,春秋時期晉文公的母系是姬姓狐戎,狐氏出自晉祖唐叔虞,與晉國同祖;但又說白狄是晉文公母國,可見周人實際上就是白狄。

我們還知道,姬姓與姜姓世代通婚。在《詩經·大雅·緜》中,太王亶父與姜姓之女結合,那麼姬姓與姜姓並非一族;而在《生民》中,周人始祖后稷也是姜姓之女所生,那麼姬姓有可能出自姜姓。總之,在先周時期就屬於一個大集團。我們最熟悉的周代姜姓人物,當然就是齊太公呂尚,也就俗稱的姜子牙。雖然《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呂尚是「東海上人」,似乎出生就是在山東。不過,當時山東是東夷的地盤,呂尚是周公東徵時才分封的。

傅斯年先生在《姜原》中,指出「姜羌為一字」。在《後漢書·西羌傳》中還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說明一直到南北朝時,仍有人認為姜羌同源。至於姜姓的地望,傅老也指出當在河南西境,春秋時期這裡仍有「姜戎」,曾配合晉國襲擊秦將孟明視。姜戎雖然是戎人,但也自稱四嶽之後。《國語·周語》說「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可見,周人認為四嶽最早的封國就是呂國,而呂尚正是出自呂國。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羌方」的記載,這是分布在秦、晉、豫交界一帶的部族。羌方是商人在西方的勁敵,商王有一次曾派遣五族討伐過羌方,還有一次出動了一萬名軍士,被俘虜的羌人在祭祀中被作為人牲屠殺,或者成為商朝貴族的奴隸。雖然從地望看,渭水流域的姜姓部族尚在羌方以西,但相鄰不遠,大約是同族。故周人以「姜」來命名姜姓部族,而「羌」的概念卻一直隨著華夏版圖擴大而往西不斷漂移,所以羌方與今天的羌族也並無關係。

綜上,可以發現,春秋時的姬姓、姜姓均分布在華夏與戎狄,但他們彼此認為是有血肉聯繫的。但就此認為周人出自戎狄,實際上也還是不妥。我們前文說到,商朝只有中商和方國的區別,當時既沒有「華夏」,同樣也就沒有「戎狄」。周人的經濟文化本不如商人,但自從滅亡商人發達之後,就開始自稱為「華夏」,而把窮親戚貶稱為「戎狄」。所以無論說周人出自華夏還是戎狄,實際上都是以後世塑造的名詞去反套早期的形態。

這裡談一下遠古時代的族群劃分。如傅斯年先生主張西方之夏、東方之夷、南方之苗,徐旭生先生主張華夏、東夷、苗蠻,林惠祥先生主張華夏族系、東夷族系、荊吳族系、百越族系。這幾種觀點均指出西方、東方、南方為幾大族團,但均存在用周代稱呼命名遠古的情況。楊寬先生主張東系民族、西系民族,蒙文通先生主張海岱民族、河洛民族、江漢民族,以地域來稱則相對客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沒有把戎狄與華夏區分開來。

總之,說周人起源於「華夏」,或者周人起源於「戎狄」都不妥當。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周人是來自西方部族,與商代的羌方、周代的戎狄血緣更為密切,而與商人、周代的東夷則較為疏遠。其在入主中原之後自稱「華夏」,而以「戎狄」去命名西北部族,後世又被分析為「西戎」和「北狄」。實際上「華夏」和「戎狄」都不是血緣部族,「華夏」是周人政權主導的政治文化共同體,而「戎狄」則是周人政權對異族籠統的定義。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百家講壇》、《北京晚報》、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林屋讀書(linwudushu)

相關焦點

  • 周人的興起與其精神氣質
    這個字清楚說明該農作物是外來的。周人在洪水退去恢復農業生產的過程積極協助禹夏,推廣優良品種。因而,周人與夏王室之間有特殊關係,這首詩中就出現了「夏」。 夏朝走向衰落,周人的處境也比較艱難,乃向北遷徙,進入戎狄之間,大約在隴東黃土高原和涇水上遊地區。這裡屬於農業地區的北部邊緣。在這裡,周族出了一位傑出首領公劉: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
  • 簡牘中山 最後的戎狄(第一集)
    當時,周朝對居民有華夏和四夷的區分:南方少數民族為蠻;東方少數民族為夷;西方少數民族為戎;北方少數民族為狄。鮮虞怎麼還和周王室有了「母弟甥舅」關係呢?狄和戎一樣,四處劫掠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諸侯封國與戎夷族群間的分布,可以說是犬牙交錯,因此衝突時常發生。深受其苦的的中原王朝便常常採用和親方式羈縻之,於是便有了「母弟甥舅」關係。晉國的老祖宗唐叔虞受封到唐國時,唐國地處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局勢動蕩不定,民族矛盾尖銳,他帶的一項政治任務,就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 簡牘中山 最後的戎狄
    當時,周朝對居民有華夏和四夷的區分:南方少數民族為蠻;東方少數民族為夷;西方少數民族為戎;北方少數民族為狄。鮮虞怎麼還和周王室有了「母弟甥舅」關係呢?狄和戎一樣,四處劫掠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諸侯封國與戎夷族群間的分布,可以說是犬牙交錯,因此衝突時常發生。深受其苦的的中原王朝便常常採用和親方式羈縻之,於是便有了「母弟甥舅」關係。晉國的老祖宗唐叔虞受封到唐國時,唐國地處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局勢動蕩不定,民族矛盾尖銳,他帶的一項政治任務,就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 周朝皇帝姓姬,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
    周朝我們知道,姬發建立周朝,周天子姓姬,那麼在這之前更久遠的夏商兩朝的大王呢?夏桀和商紂是很多人心目當中的暴君,拋開歷史上他們到底是不是暴君不談,你知道他們都姓什麼嗎?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稱之為先秦,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如今能夠確認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則是不能稱之為王朝;而這三個王朝中,周朝相對來說更為世人所知一點;周朝皇帝的姓氏,在如今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姓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就是說,周皇室是姬姓。
  • 被驅逐的戎狄
    和周王室有著宗法血緣關係或者功勳貴族的封國自然而然是「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華夏,經濟文化先進所帶來強烈的優越感將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戎、狄、蠻、夷」。和周王室有著宗法血緣關係或者功勳貴族的封國自然而然是「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華夏,經濟文化先進所帶來強烈的優越感將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戎、狄、蠻、夷」。
  • 戎狄入關:春秋時代中華大地上的蠻族大遷徙
    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
  • 古代戰馬騎兵起源於西方?為何戎狄是中原騎兵發展的關鍵!
    只是在與戎狄長期接觸和作戰過程當中必然要對軍隊機動作戰方面要求很高。而且秦國在很早以前便是擅長養馬訓馬的大家族。並且秦國之前的血脈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在當時,秦國就已經十分擅長養馬訓馬。當我們仔細研究先秦時期的中原地區時,就會發現華夏並不單單是農耕文明,而是典型的農牧文明。
  • 周人祖先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簡史
    周朝人的祖先是后稷,后稷的兒子是不窋(zhú 或kū),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的九世孫是古公亶父。《詩經》見證了不窋、公劉和古公亶父開國的艱難歷史。一、不窋時代不窋是后稷的兒子,當時已經是夏朝了。由於朝政動蕩,當權者也不重視農業,不窋被罷免了農官,被迫率領族人向西北方向遷徙,定居在了戎狄地區北豳(bīn),在今天甘肅省的慶城縣。為了改善族人的生活條件,不窋根據黃土高原的特點,發明了窯洞,使周朝先人脫離了陰暗潮溼的地穴。
  • 八百年江山 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
    我之所以認為商末依舊是部落聯盟制社會,有兩點原因。一是周人崛起後對中國之經營,使得「天下共主」的勢力範圍較之以前有了太大的增長。我認為,周朝的勢力範圍,才真正符合「天下」二字,此點之細節我們暫且不談,放在後面與周朝之崛起一起講。第二個原因是周人之封建實在是當時社會之一大進步。 周朝分封諸侯,這是我們眾所周知的。
  • 華夏史溯源之古公亶父
    遷周部落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人。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領,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是使周部落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後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太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
  • 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這裡又說明今慶陽市慶城縣一帶是周祖不窋「奔於戎狄之間」後落腳並建城的地方。周族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公劉時期全面恢復,關中、隴右之間聯繫擴大,客觀上使華夏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廣泛傳承,周人的社會財富也持續增加,出現了《史記·周本紀》所謂「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的美好局面。公劉還創立了先進的賦役制度,社會集體財富增加。
  • 戎狄 | 古代黃土高原上的另一種居民
    我們常說黃土高原培育了華夏文化,但就在黃土高原培育華夏兒女的時候,它還培育了戎狄的兒女。戎狄,是古代與華夏不同的族群,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華夏文人稱他們為「蠻族」,因為他們不行「禮樂」,不修文字,不念詩書,卻養太多的牲口。華夏的文明人,廟堂列鼎中盛滿了牲口肉做的肉臘、肉糜,但他們從來低視養牲口的戎狄。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這裡又說明今慶陽市慶城縣一帶是周祖不窋「奔於戎狄之間」後落腳並建城的地方。周族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公劉時期全面恢復,關中、隴右之間聯繫擴大,客觀上使華夏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廣泛傳承,周人的社會財富也持續增加,出現了《史記·周本紀》所謂「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的美好局面。公劉還創立了先進的賦役制度,社會集體財富增加。
  • 五代十國那時沒有強烈漢族概念,有的是華夏與戎狄的區分!
    那時沒有強烈漢族概念,有的是華夏與戎狄的區分。人家難道自認為戎狄,根本就是種族屠殺和競爭,最終胡人換血成功,所以五胡後文化俗產生了巨變。瞎編個故事你就信啊,人家還編了烽火戲諸侯呢,那時候有烽火嗎?司馬遷站在旁邊聽國王講話嗎?春秋時期諸侯已開始修築長城,長城其中一個作用就是以烽火通訊,你說呢?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明顯是假的,現代人都考證過。現代人是哪位歷史教授?
  • 正本清源:今天好好扒一扒「蠻夷戎狄」的本來含義是啥?
    夷商朝時每年固定時間都會對周圍方國和族群發動減丁戰爭,除了戰爭中直接殺傷的,活捉來的成年人也會被砍頭,夷人這種叫發可能來自當時中原地區的人對非中原人的咒罵。這是四個字中唯一一個不是對習俗的描述。這說明什麼?後人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和蠻,戎,狄一樣,傾向於是對習俗和生活習慣的描述。戎我們再來看看戎這個字,戎這個子本身其實是一個盾(十)和一個戈,最早是對武裝、武力的描述。是因為西部民族高大好戰,所以中原人給了他們這個稱號。戎本身是器物,進而引申出尚武風俗,這才成了民族描述。
  • 姬姓的淵源——萬祖歸宗始於姬姓
    作為姬姓族之祖的黃帝,是否也住在同一地區呢?按族系淵源,應當如此。」進而說「有極大可能,姬水即渭水……」④這種推尋無異於緣木求魚。我們以為要追尋姬水所在,只有採用順藤尋根,追本求源的辦法,縱觀姬姓族史,才不至於因一時一地而障目。即從周代姬姓族向上追朔姬姓族的始祖。姬姓族的始祖所居地,最有可能是姬水所在地。 據《史記·周本紀》,周代的開國君是姬發。
  • 了解華夏這個名字的由來和象徵!
    人們說到華夏,或者換個說法,換成歷史上人們經常說的諸夏,這個就是當時周王朝給自己的稱呼,是為了更好的和當時圍繞在周周圍的其他的"夷蠻戎狄"這些部落區分開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當時周人的祖先叫棄,有可能大家對於這個名字不是很了解,不過如果說起另一個名字大家一定會感到很親切的,那就是后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