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祖先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簡史

2020-12-14 白水老哥說歷史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

周朝人的祖先是后稷,后稷的兒子是不窋(zhú 或kū),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的九世孫是古公亶父。《詩經》見證了不窋、公劉和古公亶父開國的艱難歷史。

一、不窋時代

不窋是后稷的兒子,當時已經是夏朝了。由於朝政動蕩,當權者也不重視農業,不窋被罷免了農官,被迫率領族人向西北方向遷徙,定居在了戎狄地區北豳(bīn),在今天甘肅省的慶城縣。為了改善族人的生活條件,不窋根據黃土高原的特點,發明了窯洞,使周朝先人脫離了陰暗潮溼的地穴。

二、公劉時代

公劉是不窋的孫子,他自詡為黃帝正統,不屑和戎狄雜居在一起,就把部落從西北往回遷徙,定居在了豳州,在今天陝西省鹹陽市的彬縣。彬縣也稱為古豳州,但是仍然沒有脫離開戎狄,與戎狄相鄰而居。公劉時代,基本上處於半農半牧狀態,馴化出了家豬。《詩經·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族人發展農業生產的史實。公劉以後的子孫八代都居住在豳州,與戎狄之間摩擦不斷。

三、古公亶父時代

古公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古公亶父的時候,部落的生活條件仍然是十分艱苦。周朝人在他們的開國史詩《綿》中寫道:「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就是古公亶父帶著族人們挖窯洞,沒有宮室居住。

古公亶父雖然脫離了戎狄,但豳州畢竟緊挨著遊牧民族。由於戎狄的不斷侵襲,古公亶父在豳州無法立足,不得不再次遷徙。可天下之大,哪裡才是安家之處呢?古公亶父率著一眾族人,信馬由韁,順著漆水往西南方向逃難而去。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水滸」是水邊的意思,就是順著水邊往西走。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書名就是取自這首詩。明朝的施耐庵在開始寫作的時候,把書名暫定為《江湖豪客傳》。可是,這書都快寫完了,施耐庵是還沒有想出一個滿意的名字。他的學生羅貫中看見了,就給他念了「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句詩,推薦了「水滸」這個書名。施耐庵一聽,拍案叫絕。「水滸」一詞,正好與梁山的八百裡水泊相合。古公亶父不堪西戎的欺壓,「率西水滸」,終於在周原找到了出路。而水泊梁山不正是那些好漢的理想出路嗎?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

古公亶父一大早就騎上他的馬,率領著族人順水前行。歷盡了千辛萬苦,跋涉了100多公裡,終於來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古公亶父見這裡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野菜甜美,就用龜甲卜了一卦。卦象顯示:「曰止曰時,築室於茲」。於是,周人就定居在了周原。周原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在今天寶雞市的扶風和岐山一帶。從此,古公亶父的部族就被稱為了周人,定國號為「周」。周原也成周人滅商的大本營。

四、周人的文明程度遠低於殷商

周人從不窋時代開始,一直到遷到周原之前,大概四五百年的時間,一直是生活在戎狄的區域,應當已經融入了遊牧民族之中。文明產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城市的出現,顯然,周人那時住的還是窯洞和地穴,沒有宮室,處在相對原始的生存狀態。而這個時候,殷商王朝已經創造出了輝煌的青銅文明。周人的文明程度,應該遠遠低於殷商。

綜述

周朝滅掉殷商,類似於蒙古入侵大宋,是低等文明對高等文明的入侵。

附:周朝世系。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后稷)-不窋(zhú)-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周武王。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明天繼續更新*****

相關焦點

  • 古代周族的開國英雄 ——公劉和古公亶父
    后稷死後,兒子不窋(zhú)繼立。當時正值夏王朝內亂,不窋失掉農師的官職,被迫放棄農耕,率領周族北遷,流落到西北遊牧民族戎狄之間(位於甘肅慶陽一帶)。甘肅慶陽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雖寄身於戎狄,但是有恢復祖先之業的雄心抱負。
  • 扶風遠古始祖——古公亶父
    加我微信:g15389323000◎圖為周太王陵,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寢。  延伸閱讀:扶風千年風雲簡史:從后稷教稼到中華民國我們曾經緬懷、歌頌過扶風遠古始祖——姜嫄聖母和后稷,也懷念、歌頌過周臣召公,漢將馬援……其實,還有一位重要的始祖,他就是古公亶父。
  • 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在先周史大約1100年的三大歷史階段中,其中從不窋率眾「奔於戎狄」之間到古公亶父率眾自豳遷岐之前的第二階段大約500年左右時期是在隴東慶陽一帶度過的。在這500年期間,前後至少經歷了10代周人的生息繁衍,其中產生了12位周族首領,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等幾位大有作為的人物。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在先周史大約1100年的三大歷史階段中,其中從不窋率眾「奔於戎狄」之間到古公亶父率眾自豳遷岐之前的第二階段大約500年左右時期是在隴東慶陽一帶度過的。在這500年期間,前後至少經歷了10代周人的生息繁衍,其中產生了12位周族首領,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等幾位大有作為的人物。
  • 周人的興起與其精神氣質
    在這裡,周族出了一位傑出首領公劉: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
  • 仁義傳千古 孝道興家邦 ---古公亶父傳奇
    在周祖大殿門前廣場,管理局領導在「周代世系圖碑」前向他們介紹了大周王朝的奠基人和締造先驅,一位使周邦興盛的關鍵人物,歷史上著名的賢王—古公亶父。我有幸能夠身臨其境,臨聽和傳頌其偉大德業功績,一位遠古人文領袖緩緩向我們走來。古公亶父,姬姓,陝西旬邑人,他是軒轅黃帝35代孫,周祖后稷32代孫。
  • 周人為什麼由邠遷岐?古公亶父在什麼情況下建立了周?
    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從司馬遷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邡地的周人到古公會父時,又一次率領部族從邡地南下,逾越梁山(在今乾縣、永壽一帶),度過漆水和沮水河,定居在岐山之南、渭河以北的周原地區了。周人為什麼要從頒遷居到周原呢?
  • 華夏史溯源之古公亶父
    遷周部落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人。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領,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是使周部落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後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太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
  • 天天非遺丨影響深遠的公劉祭典
    公劉,出生於甘肅慶陽,是周族遠古領袖,中國農耕文化的開拓者。其功跡在《詩經·公劉》作了專篇敘述。《史記·周本紀》也有「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懶其慶,多徒而保歸焉。周道之興之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的記載。《括地誌》《元和志》《一統志》《慶陽府志》均印證了這一史實。
  • 古公亶父是古岐周之地上的英明領袖
    發小讓娃給我說,禮儀出自於周室的傑出領袖十三世祖古公亶父,是他奠定了周人禮數文化和滅商的基礎,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追諡他為「太王」。太王是古岐周之地上的第一位周人領袖,他不僅是周部族翦商興周的第一人,江南吳文化的發起者。更是商朝歷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位古岐周之地上誕生的將人類由荒蠻帶向文明之路的部族英明領袖。發小姓付,從我小時就記得,村子裡的人都叫他讓娃。
  • 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說明周人起源於戎狄而非華夏?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8)前文我們提到,后稷誕生本是《詩經》裡獨立的祖先傳說周人起源與西北地區,甘肅涇水、陝西渭水、山西汾水都可能是周人誕生地,但具體發源於何處則不得而知。這樣一來,我們重新讀《史記·周本紀》就似乎出現了問題。根據《周本紀》的說法,后稷是帝嚳之子,在虞夏世代為農官,但到了夏代後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一直到不窋的孫子公劉時,又「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似乎周人從開始就是華夏,但到不窋時變成了戎狄,到公劉時才恢復了華夏。
  • 公劉:古代豳國的創建者,農耕文化傳承者,周朝的奠基者
    豳國的壯大豳國在公劉子孫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加上公劉十代人的努力下,農耕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具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這一時期,形成一個相對團結又獨立的豳國部落。但是豳國處於西戎和北狄之間,沒有成為西北地區最強大的部落,經常受到來自強大的戎狄部隊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