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
周朝人的祖先是后稷,后稷的兒子是不窋(zhú 或kū),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的九世孫是古公亶父。《詩經》見證了不窋、公劉和古公亶父開國的艱難歷史。
一、不窋時代
不窋是后稷的兒子,當時已經是夏朝了。由於朝政動蕩,當權者也不重視農業,不窋被罷免了農官,被迫率領族人向西北方向遷徙,定居在了戎狄地區北豳(bīn),在今天甘肅省的慶城縣。為了改善族人的生活條件,不窋根據黃土高原的特點,發明了窯洞,使周朝先人脫離了陰暗潮溼的地穴。
二、公劉時代
公劉是不窋的孫子,他自詡為黃帝正統,不屑和戎狄雜居在一起,就把部落從西北往回遷徙,定居在了豳州,在今天陝西省鹹陽市的彬縣。彬縣也稱為古豳州,但是仍然沒有脫離開戎狄,與戎狄相鄰而居。公劉時代,基本上處於半農半牧狀態,馴化出了家豬。《詩經·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族人發展農業生產的史實。公劉以後的子孫八代都居住在豳州,與戎狄之間摩擦不斷。
三、古公亶父時代
古公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古公亶父的時候,部落的生活條件仍然是十分艱苦。周朝人在他們的開國史詩《綿》中寫道:「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就是古公亶父帶著族人們挖窯洞,沒有宮室居住。
古公亶父雖然脫離了戎狄,但豳州畢竟緊挨著遊牧民族。由於戎狄的不斷侵襲,古公亶父在豳州無法立足,不得不再次遷徙。可天下之大,哪裡才是安家之處呢?古公亶父率著一眾族人,信馬由韁,順著漆水往西南方向逃難而去。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水滸」是水邊的意思,就是順著水邊往西走。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書名就是取自這首詩。明朝的施耐庵在開始寫作的時候,把書名暫定為《江湖豪客傳》。可是,這書都快寫完了,施耐庵是還沒有想出一個滿意的名字。他的學生羅貫中看見了,就給他念了「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句詩,推薦了「水滸」這個書名。施耐庵一聽,拍案叫絕。「水滸」一詞,正好與梁山的八百裡水泊相合。古公亶父不堪西戎的欺壓,「率西水滸」,終於在周原找到了出路。而水泊梁山不正是那些好漢的理想出路嗎?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
古公亶父一大早就騎上他的馬,率領著族人順水前行。歷盡了千辛萬苦,跋涉了100多公裡,終於來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古公亶父見這裡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野菜甜美,就用龜甲卜了一卦。卦象顯示:「曰止曰時,築室於茲」。於是,周人就定居在了周原。周原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在今天寶雞市的扶風和岐山一帶。從此,古公亶父的部族就被稱為了周人,定國號為「周」。周原也成周人滅商的大本營。
四、周人的文明程度遠低於殷商
周人從不窋時代開始,一直到遷到周原之前,大概四五百年的時間,一直是生活在戎狄的區域,應當已經融入了遊牧民族之中。文明產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城市的出現,顯然,周人那時住的還是窯洞和地穴,沒有宮室,處在相對原始的生存狀態。而這個時候,殷商王朝已經創造出了輝煌的青銅文明。周人的文明程度,應該遠遠低於殷商。
綜述
周朝滅掉殷商,類似於蒙古入侵大宋,是低等文明對高等文明的入侵。
附:周朝世系。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后稷)-不窋(zhú)-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周武王。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明天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