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吃火鍋,小編也是。
川渝的麻辣火鍋、廣東的打邊爐、
北京的涮羊肉,
走遍大江南北,發現各地都有火鍋。
小編從小就浸泡在吃火鍋的氛圍。
在我們那裡,
吃火鍋是僅次於打麻將的重要事。
夏天流著汗也要吃火鍋,
沒有火鍋和啤酒還好意思叫夏天?
朋友來了,走走走,
搓一頓火鍋去。
底料一炒電磁爐一放,
樣樣菜品盤子裡碼好,
家裡人圍一桌就吃起火鍋來。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很多人,不單單是喜歡煮食的食物,
更喜歡這種圍坐的親密又活潑的氛圍,
這就是吃火鍋的氣氛。
試想,如果歷史的中名人也是火鍋控
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劉非
我是一位火鍋愛好者,為了「吃」也是修煉到極致了,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美其名曰「鴛鴦火鍋」。
曹丕
聽說以前的江都王劉非發明了「鴛鴦火鍋」。作為三國的太子,怎能示弱,終於閉關三日,打造了「五熟釜」。O(∩_∩)O~
宋朝時,火鍋已經很平民化了。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
宋朝的林洪寫了一本《山家清供》,
專門寫山野的果蔬、動物如何烹飪。
裡面寫道,
他去武夷山拜訪隱士時下起大雪,
抓到一隻滾落山巖的野兔,
於是想烤來吃。
隱士卻教他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
架上湯鍋,
把兔肉切成薄片涮著吃。
蘸料用酒、醬、椒、桂調製,
林洪吃了誇讚甚為鮮美。
當時,屋外大雪紛飛,
三五好友在圍聚一堂,
熱氣騰騰,談笑風生,實在快活。
取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的美麗光景,
為這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這麼文藝的名字。
——其實就是火鍋啦!
元世祖忽必烈一生戎馬,開疆拓土,
卻也是一個吃貨。
相傳徵戰途中,思鄉情切,
為鼓舞士氣命廚子準備羊肉,
但遇上部隊突然要開拔,
但此時都飢腸轆轆,所以暴脾氣上來了。
廚子為了趕緊上菜,
把羊肉切成薄片,在鍋中涮,
肉色變白就撒上細鹽盛出。
忽必烈連連說好,
吃完翻身上馬大勝一場。
慶功宴上,再讓廚子依法炮製,
還配上可口醬料與將帥們分享。
廚子趁機請他命名,
於是涮羊肉成為宮廷佳餚。
在所有朝代中,
最喜歡吃火鍋的應該是清朝。
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皆盛行。
乾隆帝是最喜歡吃火鍋的皇帝。
他下江南遊山玩水,
各地「招待部門」都知道他的嗜好,
會提前準備好火鍋。
他不僅自己吃,
還開大party來請人一起吃。
乾隆效仿康熙開
「關愛離退休老幹部聯歡會」。
清乾隆御用銀帶蓋火鍋
為慶賀自己年過七旬喜得元孫,
又表示四海承平,皇恩浩蕩,
於是邀請了全國各地三千位老人進京赴宴,
聲勢浩大,
被稱為「萬古未有之舉」。
而其中,
一等宴席頭道菜便是火鍋二個。
上千人一起吃火鍋的場面,
想想也是醉了!
重慶火鍋出現較晚,
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
重慶江邊縴夫為果脯配以花椒、辣椒等煮食,
後又發現這樣吃能夠驅寒、祛溼、補中益氣、解毒、善脾胃,
於是越發用心研究配料與燙食方法,幾經流傳竟成巴蜀一絕。
抗戰時期,
重慶火鍋特別興旺,
很多人都愛吃,
甚至軍政要人宴客都多以火鍋為席上珍餚。
當時的軍統頭目戴笠,
還曾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以示闊綽。
自古以來、全國各地都有,
也許食材味道、叫法不一樣,
但那種熱騰騰的感覺,是一致的。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也許這也是人們對生活的願望,
熱鬧、豐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