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時又稱為「古董羹」。它可是中國創造的地地道道的一道美食,男女老少都可以食用。
中國人吃火鍋的歷史久遠,得從戰國時說起,當時的人們吃火鍋是用陶罐來做火鍋的;一直到宋代時,吃火鍋已經非常常見了,成為了大眾的普通美食;而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就有介紹到同友人一起吃火鍋的情景。蒙古一帶地區流行吃火鍋是在元代時才出現的,當地居民主要是用牛肉或者羊肉為主料來煮火鍋。而清代的火鍋不僅是平常百姓家的美食了,還成為了皇宮御膳房裡的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其做火鍋的材料用的都是雞鴨等野味。
說起火鍋,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四川或者重慶的麻辣辣的火鍋,吃的人大汗淋漓,爽翻了!但是,火鍋只是四川人或重慶人的代名詞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下除了四川等地的人,有哪些歷史祖先們也獨愛火鍋吧!
第一位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而他喜歡吃的是火鍋的一種——涮羊肉,在日韓地區,現在還有人把吃火鍋稱為吃「忽必烈」。忽必烈為什麼會和涮羊肉掛鈎呢?原來是在元代時,忽必烈南下遠徵,在忽必烈人困馬乏、飢餓不堪之時,廚師情急之下趕緊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羊肉片,用筷子把羊肉片放進熱湯裡面攪拌,待其顏色轉變,便撈出來,撒上蔥花、蒜末、細鹽、薑末等佐料,忽必烈吃完後,讚不絕口,「涮羊肉」就這樣誕生了。
第二位就是獨愛菊的「菊痴」——陶淵明。陶淵明的兩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經成千古絕唱。咱們的五柳先生可不只是愛菊,還最愛吃他自己獨創的「菊花火鍋」。這「菊花火鍋」是陶淵明某天突發奇想:如果將新鮮採摘的菊花放進咕嘟嘟的火鍋裡頭,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呢?於是乎,他趕緊去庭院摘了盛開的白菊花,洗淨後把菊花瓣撒進火鍋中,頓時鍋中香氣四溢,試嘗發覺味美鮮甜,沁人心脾。
提到「菊花火鍋」,就得介紹下第三位火鍋控,那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為了美容養顏,延年益壽,把「菊花火鍋」納入她的冬令食譜之中,即到深秋初冬之時,御膳房的廚師就會用雞湯做火鍋的湯底,用菊花涮之食用,或者加入魚片等其他滋補材料。菊花具有平利血、輕身、抗衰老等效果,所以慈禧太后如此鍾愛此「萬壽菊花鍋」原來是為了養生呀!
講完慈禧太后,就不得不提一下最愛吃火鍋的一位皇帝了,他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吃火鍋的偏好可是眾所周知的呢,所以乾隆皇帝要是有外出微服出巡或者下江南遊玩,當地的招待部門都會提前備好火鍋,以供乾隆皇帝享用。「火鍋控」乾隆皇帝有次為慶祝喜得元孫還設宴邀請了全國各地三千多位老人家來吃火鍋,那場面是浩浩蕩蕩呀!
第五位火鍋迷就是「東坡肉」的發明者——蘇軾。蘇軾愛吃的火鍋可不是像忽必烈用羊肉片涮,而是用羊蠍子煮,也就是「羊蠍子火鍋」。羊蠍子是羊的脊骨,在這些骨頭上夾著些許羊肉。「羊蠍子火鍋」是蘇軾在被貶斥為罪官後,只能買一些一般沒有人要的羊的脊骨頭來吃,他把羊脊骨洗淨,放進鍋中煮透,載在羊脊骨上澆酒、撒鹽、烤之來吃。他把羊脊骨放入鍋中熬煮,就是後來的「羊蠍子火鍋」的雛形了。
第六位火鍋狂就是大文豪——胡適。深得我們老百姓喜愛的火鍋竟然還擄獲了文化名流的心,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是胡適的女婿,他在其回憶短文《胡適先生二三事》中,就描寫了胡適先生有多迷火鍋。胡適愛吃的火鍋,名叫「一品鍋」,它是一種徽菜,也叫「團圓鍋」、「胡適一品鍋」。
一隻兩耳大鐵鍋,分鋪成若干層,最底層是蘿蔔絲、幹角豆、筍衣、冬筍、冬瓜等蔬菜,這些底層配料稱為「墊鍋」;在其之上依次是肉類、豆腐包、鴨肉、肉丸、雞塊、還有其他各種野味等,這就是「一品鍋」了。「一品鍋」這種排列方式稱為,「一層樓:樓數越多、層次越高越好。」那麼胡適愛吃火鍋到什麼程度?招待女婿來一鍋、邀請校長來一鍋、款待友人來一鍋、心情不好也來一鍋!足以看出,胡適確確實實是一個「火鍋狂魔」了。
看完這些歷史名人們玩轉各種火鍋,津津有味,你是不是也開始流口水了,心痒痒也想開涮了呢?趁著周末也來擼一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歷史裡的美食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