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國的飛機上看了畢贛導演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其實這部片子是我18年最期待的國產電影,但是因為沒有在北美正式上映(電影節上映不算),在北美也沒有找到任何線上的觀看方式,所以一直沒有看。這次乘坐國航的飛機回來,在外國電影方面選擇就很有限了,但萬幸國產電影方面還是有一些不錯的片子,上海堡壘除外,我嚴重懷疑這屬於國航的惡趣味。
但是對於這個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絲毫沒有懂。所以下邊都是我自己看過一遍之後對於劇情的感受。我的理解是主人公在尋找過去自己的一段記憶,所以電影是在幾條時間線上來回跳躍的,主角頭髮花白的時候是現代,而滿頭黑髮的時候是自己年輕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是自己的父親年輕的時候。而這幾條時間線是靠著一些細節串聯在一起的。比如男主提到自己的母親會用冒著煙的火把驅趕蜜蜂去給自己偷蜂蜜吃,所以他在最後才會追著那個手裡舉著火把的瘋女人;比如提到綠色書裡的故事,那個愛情咒語,而最後燒掉的房子就是那個傳說中會旋轉的房子,也是之前出現的那個漏水的房子。而在這些細節之外,還有人名,比如白貓,在影片一開始就提到了白貓很多年前就死了,而後來又給一個同樣愛撒謊的無名小孩起名白貓,這導致整部電影給了我 百年孤獨 一樣的觀感,過去與現在混雜在一起,難以區分,而過去出現過的人又會在現在再度現身,他的命運仿佛已經寫就,一代一代的人重複著相同的故事,「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將在奧雷裡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就像影片最後那座房子被燒成了廢墟,這個經歷了重複命運的家庭不會再在凱裡的大地上再次出現。
所以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拍出了 百年孤獨 一般的命運感。雖然我沒有看懂這部電影的故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要有劇情的,就像Joker,被批故事薄弱,但是它是靠著人物的轉變推動著電影前進的,或者像王家衛的電影,我一直認為他的電影故事尚在其次,更多的是人物情緒的表現,比如重慶森林,就是講失戀的嘛。
然而因為 地球最後的夜晚 前期宣傳出了重大失誤,導致這部電影評價不好。因為這就不是一部適合大眾觀看的電影,它的受眾是很小一部分觀眾。在這裡我並不是說小眾就是高逼格,而是單純的口味問題,你不能接受的味道不代表不好吃,而是因為你的舌頭不適應而已。所以把這樣一部小眾電影強行推到普通觀眾面前,那自然不會受到歡迎了。同時,這也不是一部愛情片,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悲劇收場的電影,就算有愛情,最終也是痛苦結尾,所以不適合情侶一起觀看。
所以,其實我是在為 地球最後的夜晚 的豆瓣6.8分抱不平,這是一部絕對比這個平庸的分數好很多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