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朋友因為宣發的「一吻定情」而選擇在跨年夜走進電影院,去欣賞這部因處女作《路邊野餐》而榮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畢贛的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女神湯唯也是讓眾人心甘情願貢獻票房的存在。
然而2019新年的罵聲讓這部文藝片跌落「神壇」,給出了豆瓣上的極低分數。電影用夢境和各種藝術手法,呈現了一個唯美迷離的愛情故事,但很多人想問——這和「地球最後的夜晚」有什麼關係?
拋開電影不談,光是看到這個名字,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是否很像科幻片?或是災難片、環保片?
我們會有這樣的擔憂——人類的經濟不斷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日益加大,挖山填海,林木砍伐,海洋塑料……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生存環境並不理想。
當你看到「環保」一詞,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國家政策、社會呼籲、未來趨勢……似乎,都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抽象而寬泛的東西。
隨手關燈,節約用水,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垃圾分類……卻是我們每天能做的最平凡也最偉大的改變。
經常看到一些話,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人類的惡行會毀滅掉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然而,地球已經46億年了,經歷了彗星碰撞,火山爆發,滄海成桑田的巨變……地球本身是無所畏懼的。
而人類才在這顆星球上出現幾百萬年,對這個世界作出大的改變也不過幾千年。當我們肆意砍伐樹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垃圾混堆填埋焚燒時,該擔心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地球。
想像一幅畫面,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在垃圾堆裡玩耍,手邊抓住的東西就往嘴裡塞……你肯定於心不忍。而大自然裡,誤食塑料垃圾的動物,胃裡都是各種人類製造的廢品。
攝影師克裡斯·喬丹在太平洋中途島拍下的海鳥的照片,場面觸目驚心。而全球每年因塑料而卡住、窒息或受傷的海洋動物,多達10萬隻。
海裡的鯨魚,體內各式各樣的廢棄物、海洋垃圾,活生生的變成了移動垃圾站。它們離我們的生活太遠,我們聽不見它們的哀嚎和哭泣,我們看不到它們與伴侶、孩子被迫分離的痛苦。
即便瞥見這樣的新聞,心生憐憫,也僅僅只是轉發,表達心痛。然後呢?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般,繼續著和往常一樣的生活——經常點外賣,感嘆這是時代發展的生活便利。塑膠袋隨便用,反正不過幾毛錢,拎東西方便。
我們以為只要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內,已然是一個文明人。比起那些隨意丟棄的,我們的道德水準更高。誠然,這是不錯的做法,但是不是就這樣了呢?我們能不能做的更好?
你肯定聽說過「破窗效應」——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我們與環境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當我們做的越好,會形成更加良性的正向循環。社會這個大集體,就是由我們這些小個體而組成的。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約翰·多恩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
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
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人不是孤立的活在社會上,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與無數人產生了聯繫。早上出門乘車,有司機提供服務,路面乾淨整潔,是環衛工人凌晨的辛勞,熱乎乎的包子是店老闆深夜的成果……
相信你的家裡或是辦公桌必是井然有序的,物品和文件分類擺放,在需要的時候立馬就能找出來,不用耗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你所有的東西都是混亂不堪的集中堆放,即便看似整潔,當你想要某物時,尋找會讓你焦頭爛額。
同樣的,垃圾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放錯位置的資源。它們並非毫無價值的廢物,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去對待它們。之前小兔兔科普過的文章,可戳——
科普動漫丨如何正確處理其他垃圾?
還不知道生活垃圾怎麼分?收藏這篇文章就夠啦!
與你相伴一生的垃圾,真的得到有效處理了嗎?
地球最後的夜晚,人類是看不到的。地球經歷過我們不曾經歷過的種種,它比人類強大得多。最終使人類滅亡的,也必定是人類自己,而非地球的「加害」。
行動起來吧,這是在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