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西方教育脈絡,大美用「玩」重新定義親子教育

2020-12-26 DM大美兒童世界

01 中國教育的脈絡

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兒童之神,項橐。小時候背誦的《三字經》裡說,昔仲尼,師項橐。為什麼是孔子的老師呢?!他曾經三次問住了孔子。

第一次,孔子去紀障城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日照一帶, 孔子的車經過,在馬路上玩耍的孩子紛紛躲避,只有項橐沒有搭理他。

孔子很好奇,問他為什麼?他和孔子說,你沒有看見有一座城池擋住了你的去處嗎?孔子很好奇,說沒有看見城池。項橐指了指他腳底下的石頭子,說這就是我的城池。

孔子和他哈哈大笑,車碾壓過去就是了。

結果這個小孩子反問了孔子一句,你覺得應該是城躲馬車,還是車馬避讓城池?他硬把孔子問住了。

第二次,子路想給孔子找找樂子,看見農田裡面有人幹活,就問孔子,老師,您知道,農民伯伯一天得拿鋤頭鋤地多少次嗎?

孔子一時語塞,這個項橐又冒了出來,問了孔子,您整天坐馬車,您知道你的馬一天抬了多少次腳嗎?

他又一次把孔子難住了。

第三次,是孔子考項橐,問他,每天都是看太陽升起落下,吃五穀雜糧,你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糧食嗎?

項橐回答說,天高地大不可用丈尺去度量,一天一夜星辰,一年長一茬五穀。

項橐問孔子,人的身體比天地小無數倍,眼睛比眉毛低,眉毛長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見,您知道眉毛有多少根嗎?

孔子居然答不上來了。

我說這三個故事,只是想藉此表達,中國孔孟之道幾千年,思辨思想嚴重,務實精神缺乏。

從孔子孟子到程朱理學到王陽明和黃宗羲,說了千百年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就像《大學》裡說的知、止、定、靜、安、慮、得,如南懷瑾老先生說的那樣,七證功夫大部分不是自己實踐,都是虛無縹緲。

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整體思考力的低下不能不說是一個根本原因。這種思考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與儒家思維中的權威來源有關。

儒家思想中的權威,也就是評判是否正誤的依據,既不來源於希臘哲學和猶太教所依賴的邏輯體系,也不來源於《託拉》式的超級經典或者希臘人所探求的客觀世界,而是來自於人的內心世界的感受。

在中國,你會經常聽到人內心裡的標準,好與壞,美與愁,善與惡,都是極其抽象的感性詞彙,而中國的道德和教育,靠這些詞彙延續了幾千年。

這種感性,求心的思考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們因為認知上的缺失帶來的思想上的獨立性缺失。

而我們看看希臘的傳統或者猶太人的傳統啟蒙教育,希臘哲學思想,猶太教的「口傳託拉」,都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最佳的磨刀石。再看我們的傳統教育,說教是核心,從你不可以這樣開始,到你不可以那樣結束。

當你這也不可以,那也不行的時候,中國人就發明了一個聰明的名詞,君子,要君子如水,隨方就圓,隨遇而安。

而自然主義的樂園,從一開始,就培養了孩子主動玩的個性,在個體培養的基礎上,用玩的方法去培養獨立的世界觀和認知體系,並通過玩伴之間的交流,磨合, 來實踐一個獨立思考個體的樣本。

02 西方教育的脈絡

在 18 世紀,有個哲學家叫盧梭,這個傢伙一直堅持兒童自身的重要性,他覺得啟蒙教育不只是教育者達到目的那麼簡單。

他應該是個西方啟蒙教育的先驅,極大程度的發起了很多社會大咖對孩子天性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保持到了現在。

時至今日,你仍然可以在西方的教育體系裡發現,最頂級的教育資源,都在研究孩子。他的這種傳承,從幼兒園的開山鼻祖福祿貝爾到蒙臺梭利、皮亞傑,都是他的繼承者。

這個流派最大的假設是,孩子只是個孩子,他們在童年時代最接近於自然的狀態。我很痴迷於他的這個論述,至少,我也是這麼主張的。

在同時期,還有一個哲學家叫洛克,他主張把孩子作為珍貴的資源,但仍然嚴格要求注意兒童的智力發展和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洛克有句至理名言:

人類的頭腦生來是一張空白的刻寫板,

a blank tablet,

一張空白的書寫板,

a tabularasa

言下之意,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家長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03 東西方教育觀比對

在近幾十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裡,充斥了大量的這樣的家長和老師,把每個空白紙一樣的孩子,像 U 盤一樣強制性的安裝非常多的課程:鋼琴、美術、聲樂、英語……好像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沒有存儲上限的機器,不停的輸入。

聰明的德國人繼承了盧梭的想法,實踐在了國內的啟蒙教育裡。美國人在一戰時期,每年往德國派送 4.5 萬名留學生,奠定了美國現代啟蒙教育的基礎。這 200 年來美國啟蒙教育的先進性在於:

1. 教育是多元化的;

2. 實證代替了思辨;

3. 摒棄了宗教守舊的枷鎖。

我說這兩個脈絡,只是想提醒我們的從業者:不要碰了一鼻子灰,覺得西方的都是好的;不要循規蹈矩,覺得填鴨的都是飽的。

而自然主義的親子樂園,既是繼承傳統教育裡精華的有效方式,又是吸納西方教育裡前沿思想最好的途徑。比如,玩出的謙卑觀。

眼下,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自私,認為是獨生子女造成的,其實造成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空間結構、社交環境的變化,都是原因。

謙卑觀對應的負向,就是所謂的自私觀。在謙卑觀裡面,孩子們會像保護火種一樣,去保護對方觀點、行為,物品中的精華,這種謙卑不是謙虛,是一種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種分享和收穫。

在中國的傳統理念或思考體系中,強調的是和而不同。首先,你要有一口大鍋是「和」的, 我們再在裡面講不同。也就是,先有大我,再來說小我。

這與西方有本質的區別,西方人講究個性,講究的是不同味道之間的衝突,而不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裡的一隻老鼠壞一鍋湯。

而玩,既能用最短的時間去了解彼此之間觀點,行為,物品的精華,又能在個性中找到謙卑感,這種謙卑感,保持住了孩子的個性。

所以,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動作,更深層次的,是在教育裡,對孩子性格的重塑,獨立性的構建,思考能力的培養。

04 用「玩」重新定義親子教育

綜上,我認為,用玩的方式來定義親子教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一,啟蒙教育要遵從個性,玩是共性裡找個性最佳的途徑。

中國歷來的文化傳統裡,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境界中,有3種境界,人在自然境界中人不知道有所謂的自我;功利境界中人是有自我訴求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無我。

在禪宗理論中,人也有3種境界:

小我,是認知自我的自私境界;

大我是把小我擴大到時間和空間等環境中,個人和宇宙的關係,是個體和總量的區別,矛盾在大我之中,人心中的不滿、怨恨、喜愛、渴望等心理狀態會消失,人會感覺到充實和存在,這是大我之境;

禪宗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無我。

在這種境界中, 一切差別對立全部消失,人才能從煩惱中解脫。中國的宗教幾千年來想努力去嘗試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個性在境界中的矛盾。佛家說,梵我都合一了,你的那些性格,個性,就丟垃圾桶吧!

道教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只要你是個歷史名人,最後就會到廟裡去當神仙,你的個性,也都只是你位列仙班後,才有的技能包而已,比如關公的大刀,哪吒的風火輪等,在我看來,這都是個性的最難融合的地方。

在西方教育裡,這個相對來說容易一些,因為孩子一出生,基督教的信徒就會說,你是上帝創造的,這個關係你怎麼努力, 都改變不了的。

試圖用玩來解答一下,你一個人玩,在自然中和環境玩,都是小我的自娛自樂。

如果你一群人玩,在自然中相互尋找個性的共鳴,消除對立,找到社交屬性,你就是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玩主。

如果你一輩子玩,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解決個體與社會,時空,自我之間的纏鬥,玩就會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仰。

其二,啟蒙教育要的多維度視角,通過玩全部解決了。

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我理解,王老師的這番論述,不比霍華德·加德納的理念差。

從每個孩子在啟蒙階段應該具備的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 人際關係智力和內省智力,玩不可或缺。

比如你和小夥伴玩,不說話總歸不行;比如你玩的構建性遊戲,沒有一點邏輯數學能力總歸不好,哪怕是你屏住呼吸,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節拍時,這種律動感必須得玩出來。

如有時間,請帶小孩來大美兒童世界玩上一玩。

相關焦點

  • 謝弗勒關於教育的定義
    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謝弗勒在其《教育的語言》一書中提出三種教育定義方式,即規定性定義、描述性定義和綱領性定義。規定性定義就是定義者自己創製的定義,不管其他人所用的「教育」一詞是什麼意思,我所用的「教育」一詞就是這個意思。它要求被定義的概念或術語在同一著作或文章中始終保持這種規定的意義,這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在使用概念或術語時遵守邏輯學中的「同一律」。
  • (韓)李樹泓: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1914年,金鎮燮到東京美術學校留學;1920年,金福珍到東京美術學校接受雕塑教育。這些留學日本的雕塑家、教育家回國後,將在日本學習到的西方寫實主義雕塑引入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教授具象寫實人體雕塑。同時,因「雕塑」一詞由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日本著名美術史論家大村西崖於1894年在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於是「雕塑」的概念出現在這一時期的韓國雕塑教育中,逐漸不再有「雕刻」的說法。
  • 家長吐槽老師的時候,都應該重新定義:對於孩子的教育初心是什麼
    我們縱觀如今的教育,便不難發現,老師對於區分「好」與「壞」學生的參考線,都是看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乖巧,是不是聽話。當孩子上課老是質疑老師的時候,老師會跟家長說,「你這個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對老師所說的話。
  • 鼓勵孩子告別「機械刷題」,上海長寧重新定義「活力教育」
    9月28日晚,上海教育博覽會進行「區域教育大直播」。在長寧教育訪談中,長寧區教育局局長熊秋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上海教育電視臺主持人徐麗遐齊聚直播間,圍繞「讓孩子更『鮮活』地成長——『活力教育』的長寧實踐」的主題,深度探討了長寧區在活力教育方面的探索與成果。在西延安中學,有一家「解憂雜貨店」。
  • 教育的定義方式及評析
    [1]在眾多的教育定義中,分析教育定義方式將比定義內容本身更為原本,[2]定義方式決定定義內容。經典的教育定義方式一般採用邏輯學的思路,即「屬+種差」的定義形式。例如,將教育定義為「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活動」是教育所歸類的「屬」,「有目的地培養人」是這個屬中教育與其他活動的區別,也稱為「種差」。
  • 東方愛嬰/騰雁教育創始人賈軍:短視頻+直播重新定義了教育生態
    年齡上的差異導致帶孩子教育理念上的差異。0至3歲板塊有一個共同的屬性,誰是老師?今天0到3歲的孩子家庭裡,誰為師者?師者就是他的養育人,可能是他的父母,也可能是祖父母,也可能是阿姨。在今天的時代中,在線教育要應用在什麼場景裡面?很多人說早教也能夠做在線嗎,在過去半年的實踐中,我認為在0到3歲,教育場景是錯位的。
  • 教育的本質(四):教育研究的結論
    九、教育研究的結論縱觀種種,在我動筆寫這篇《教育本質》隨筆的時候,有幸閱讀到了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張巽根的論文《教育本質探討中諸方法和結論的商榷》,在文中對「教育的本質」進行了深刻地探討,最後對教育研究的結論是: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從原有發展水平向發展目標轉化的活動
  • 大美兒童樂園,50畝,2000萬投資,當年回本,年客流達41萬人
    大美兒童世界聚焦為城市新中產階層2-9歲兒童及家庭提供短途親子度假服務,園區內有遊樂設備、親子酒店、親子餐廳等配套設施。位於北京的大美兒童世界稻香湖景園區,佔地50畝,投入2000萬,開園6個月客流20萬,當年回收成本年,年客流量達到41萬人。它是兒童遊樂場的升級版,重新定義了親子樂園。
  • 薦書|這位教育大咖對未來教育提出這幾條定律
    有關教育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更不能一招制勝。什麼樣的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成長土壤?在日前出版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教育家、TED演講人肯·羅賓遜教授對此提供了明確的原則和實際的建議。這也是肯·羅賓遜教育創新「五部曲」的第五部。循著「五部曲」的脈絡,本書的策劃者張偉晶和譯者錢志龍呈現出對教育的另一種思考,或許能給家長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央動態丨《跳舞吧少年》聯合哈爾濱大劇院:重新定義舞蹈教育
    2020,金鷹卡通橫向打通「金鷹卡通+麥咭TV+宣傳矩陣」,2021,金鷹卡通將縱深挖掘「地推海搜+麥咭TV專區展示、區域賽錄製播出+金鷹卡通全國賽季播節目」,多層穿透打通,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可以「大屏+小屏」、「線上+線下」融媒縱橫,親子頂流的媒體。
  • 黃奇帆:公共衛生教育需要重新定義內涵和外延
    每經記者:鄭潔 每經編輯:梁梟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對公共衛生教育體系的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華東師範大學附屬蕪湖醫院」揭牌儀式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加強公共衛生教育體系投入正被超大型城市提上建設日程。
  • 教育名言知多少之西方篇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名人名言是考題的一大出題考點,尤其在單項選擇題中,會將人物和名言相匹配,所以整理相關教育家的名言以幫助廣大考生進行備考。一.西方各代表人物及其名言(一)馬卡連珂1.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並不是僅僅在於培養能夠最有效地來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我們所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2.應該有這樣的教師集體:有共同的見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間相互幫助,彼此間沒有猜忌,不追求學生對個人的愛戴。只有這樣的集體,才能夠教育兒童。
  • 【GET2020】西班牙教育顧問郝邵文:教與學的過程需要重新定義
    三年前,西班牙教育顧問郝邵文(Javier Fernandez Diaz)來到中國,接觸了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11月23日,在芥末堆舉辦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西班牙教育顧問郝邵文講述了自己對中國教育科技市場的觀察,並分享了他對中國和歐洲教育科技潛在合作機會的思考。 教育過程類似於「醫患關係」 「在教育科技這個領域,我們往往關注很多不同屬性,比如教育技術本身、創新創業精神等。」
  • Earlybird愛彼寶 0~3歲嬰幼兒親子教育的原則與技巧
    因為語言背後,有著它自身的意義邏輯和極其豐富的潛在信息,所以它是有能量的,是親子教育以及更廣泛的社會互動中非常核心的組成部分。如媽媽說了「打噴嚏時用手捂住嘴巴,不然細菌會傳給人」,孩子如果反抗媽媽的指令,打噴嚏時不捂住嘴巴,他會發現別人會對這個行為嫌棄,會下意識地避開,感受到好像真有細菌傳出去,媽媽說得沒錯啊。
  • 這位教育大咖對未來教育提出這幾...
    循著「五部曲」的脈絡,本書的策劃者張偉晶和譯者錢志龍呈現出對教育的另一種思考,或許能給家長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否介紹一下它們之間的脈絡? 張偉晶:如果想要讓孩子具備面對21世紀生活和工作挑戰的能力,我們就需要徹底改變教育的方式。《讓學校重生》提到了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這些變化,並給出了許多成功的學校案例。《讓學校重生》中有一章是專門寫給家長的,而《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可以說是它的補充,是專門針對家長寫的。
  • 親子教育的好物 惠普2775試用評測
    然而捫心自問,上一次與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又是幾年之前?其實,孩子們更加希望父母的陪伴,一起探索成長的多種可能。惠普2775家用噴墨一體機然而,家庭親子教育並不取決於時長,而是「質量」。如何全心全意投入到與孩子的共處當中,與孩子們進行有效的親子互動?
  • 北辰教育全力打造「活力教師」,重新定義「好老師」
    據北辰教育教學總監、「活力教師」項目負責人曹陽介紹,北辰教育用以「專業」「責任心」「有神採」為標準的「活力教師」來定義「好老師」的內涵,是希望以「活力教師」的標準來定義北辰老師,在北辰原有的嚴苛教師培育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教師通過內修外煉,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提升教學質量。北辰教育也將通過「選」「培」「考」等措施,來打造北辰「活力教師」,強化北辰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 泛亞美·棒棒唐教育旅行臺中周末賞花觀螢親子教育行
    同樣的行程,從孩子角度出發,全程重新打造。白天沉浸於似雪油桐花海,夜晚陶醉於如夢「螢光海」。課程三:正面管教表揚&自我表揚爸爸媽媽學會不驕縱、不懲罰,用溫柔而堅定的方法和孩子相處課程四:親子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享受寧謐的親子時光
  • 農耕親子運動會讓勞動教育幸福之花開在田間美在心間
    在孩子們稚嫩的言語中,家長體會到的不僅是農耕給他們帶來的喜悅,還有濃濃的親情。這是距離密雲城區50公裡遠的東莊禾小學農耕親子趣味運動會上動人的一幕。  東莊禾小學是太師屯鎮中心小學下轄的一所村級完小,坐落在大山深處,四面環山,學校利用操場周圍的兩塊空地開發成孩子們喜歡的「開心農場」。
  • 親子溝通中,怎樣用「長頸鹿語言」來表達感受和需求?|家庭教育每周...
    很多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懶」、「你真笨」,其實這樣的溝通很容易激起孩子內心的反抗,造成隔閡,影響親子關係。上周林鐵老師和李夏老師向大家介紹了親子溝通中更好的把握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今天兩位老師將教大家怎樣用「長頸鹿語言」來表達感受和需求。那麼,具體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運用「長頸鹿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