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數字經濟正成為穩就業、促就業的新引擎。數據顯示,今年3—5月,廣東新就業的多項指標全國領先:淘寶直播新增主播數全國第一、淘小鋪新增掌柜全國第一、雲招聘求職者全國第一……
「疫情衝擊的特殊背景孕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突破了就業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空間限制,培育了新業態,創造了新機遇。」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劉金山說。
新需求 「在線」新職業數量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3—5月,淘寶直播廣東新增主播數同比增長超6倍,位列全國第一。從「十三行」到美博城,從荔枝村到旅遊業,廣東各大產業都搭上了直播的「快車」。數字經濟不僅成為拉動線上新就業的驅動力,也成為促進平臺型業務逆勢增長的新利器。疫情期間,「無接觸經濟」帶旺外賣平臺,送外賣成為新的熱門職業。與此同時,疫情衝擊下,數字經濟也推動了一大批線下小店智能化轉型,通過開通行動支付、接入外賣等方式拓展客流。支付寶數據顯示,疫情暴發以來,廣東省周均新增店鋪數量為全國第一,5月收入超過去年同期,實現V字反彈。其中,逆勢增長的小店數量全國排名第一。專家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數字經濟成為穩就業、促就業的重要手段。行業數位化智能化升級,也間接地帶動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
新渠道 近千家名企開設「數字招聘辦」
「今年像李宇廣這樣通過線上招聘平臺找到工作的員工大幅增加。」總部位於廣州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覃春松說,「60%應聘者來自網上招聘平臺,預計今年將新招員工超過2000人。」如今,越來越多的平臺通過「雲招聘」等方式充分發掘廣大中小微企業就業崗位增量,助力就業市場復甦。今年4月以來,幾大招聘平臺相繼入駐小程序,引入近千家名企開設「數字招聘辦」。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企業提供崗位數全國第一,廣州、深圳分列全國排名第三、第四。「雲招聘啟動以來,搜索找工作的人數激增10倍。其中,廣東求職者數全國第一」。「數字經濟突破了就業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空間限制。」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雲宣講、雲面試為疫情下解決就業難提供了新路子。
新趨勢 校企合力推進人才數位化培育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廣東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9個百分點。其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8.1%,這為相關領域吸納就業提供了大量機遇。「疫情對數字經濟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也體現在生產方式。」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志堅認為,疫情倒逼很多傳統行業投身數位化平臺,用數位化思維營銷和管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副教授吳迎新認為,從長期看,數字經濟是經濟新業態發展的必然要求,有望進一步催生對新興領域人才和技術性勞動力的巨大需求。記者留意到,近年來廣東不少高校在積極申請建設相關領域的新學院、新專業,如華南理工大學新增智能製造工程專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吳迎新建議,廣東要引領人才轉向數字經濟相關專業,促進校企合作,為數字經濟提供新支撐。在劉金山看來,廣東要實現產業體系智能化轉型,勞動力也要掌握智能化技術。政府和企業要對員工進行智能化技術培訓,藉助數位化發展浪潮實現高質量發展。
記者手記 數字經濟擴容就業「蓄水池」
就業是民生之本。數字經濟帶來的新動能,正不斷擴容就業「蓄水池」。從廣東就業人口的行業分布來看,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等產業的就業人口快速增長,其中服務業又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舞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廣東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422.9萬人,比第三次普查增加826.75萬人,增長超50%。數字經濟催生新崗位。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日趨融合,新模式層出不窮。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活躍,直播主播、外賣騎手等新職業成為熱門。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廣東,數位化就業已成風潮。穩就業,數字經濟大有可為。今年以來,廣東陸續出臺多項政策促進數字經濟和信息消費發展,今年預計將在「新基建」投入逾500億元,拉動5G等個人消費超百億。可以預見,在「新基建」的護航之下,數字經濟將全面助力廣東各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讓群眾就業「飯碗」端得更穩,為經濟行穩致遠注入強勁動力。(記者 彭琳 王彪 歐志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