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羅姓的家族共同標幟「豫章」,天下皆知。豫章,本來是樹名: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樹,都是高大而堅實的巨樹。或許正由於豫、章二樹的高大堅實,我國的古人,是很早就已經拿它來作為地名的,「左傳」的「定四年」 一段上有「蔡侯、吳子、唐侯伐越,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之語,所謂的「豫章」,應該就在現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帶地方。不過,「豫章」的地名雖然早在春秋時代便已出現,但是到了漢朝初年,也就是大約兩幹一二百年以前;這個地名卻被搬移到江南去了——當時,漢朝在現在的江西省地區設置了一個「豫章郡」,郡治設在南昌,一直到隋代才被慶治,所以長時以來提起「豫章」這個古地名,絕大多數人都只知江南有,而不知江北也會有過。兩千兩百年前,漢朝大行郡縣制度,為什麼會拿「豫章」兩個字作為郡名?這就跟羅姓大有關連了!原來,當時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南昌城,是在大將羅珠的手晨興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羅珠曾經在城內親植豫、章之樹,並且舉家搬到南昌城定居落籍。後來,朝廷決定在此設郡,就由於羅珠曾為南昌城手植豫章,為了紀念羅珠的築城之功,也為了豫、章兩種樹木已經成為南昌城的特有景觀之一,使將該地命名為「豫章郡」,把這個地名,自江北搬到了江南豫章的首城,是由羅氏所建,豫章的郡名,系出羅氏而來;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羅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羅氏之以「豫章」為郡望。當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關於羅姓與「豫章」結緣的經過,前清道光年間江西的一項「羅氏大成譜序」;有十分清楚的說明,是這樣的:「吾族世系,出於黃帝,延至周,妘鄶公號匡正,分封羅國,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顯秦王,遂遷國於枝江,守隴公徙長沙,以國為氏。秦有武陵令均用公,次子諱珠,仕漢,與灌嬰侯;定九江郡,築城於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間,吳連七國反,命太尉周亞夫,逮十八邑,請定為郡,始有豫章之稱。其後羅氏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羅蒼布,晉宋齊梁之間際,散居天下,雖以會歸,惟柏林衍慶,有會歸焉。」「豫章羅氏」的源頭在江西,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國的每一個姓氏家族都是源遠流長,在血緣方面上溯炎、黃二帝,羅氏的源流,當然也不會只能追溯到兩千兩百年前的江西地區而已。以下,便從開創「豫章」郡望的羅珠的身上, 說明他們在血緣上的來龍去脈。羅氏的得姓始祖,是出生於商紂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一O九八年的匡母生。他由於輔助周文王夫於滅紂與周有功,被封於宜城,是一個子爵之國,負責為周室鎮守楚北。根據歷來羅氏族譜的記載,當時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縣等八十裡,由於當地有一條羅水,所以就定國名為羅——這個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縣一帶,應該算是羅姓中國人的最後根源所在。跟周天子的其他諸候和附庸一樣,匡正所開創的羅國,爵位也是世襲的,自他以下,第二世為奕芳,三世為祥,四世甲應;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進賢;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輦,十二世贊,十三世靜,十四世洪統;十五世彥一,曾於周平王東遷時統寧一百卅七營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續,十六世班,就是本文第一四五篇「賴羅傳三姓聯宗」曾經提到過的,那位大敗入侵的楚軍於鄢水,保全了羅國的了不起人物。班的兒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後,十八世為博古,十九世為乾,廿世為暉;廿一世縉,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萬通,羅國的國勢已漸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為報鄢水之恥,派出大軍滅了羅國,萬通出亡羅到下邑,國的宗室也自此星散。國亡之後,逃亡下邑的萬通傳子二十五世的蒼;二十六世為亂;廿七世利達;廿八世秀揚;廿九世學,卅世程正。卅一世凌甫,是羅氏家族發展史上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復興了羅國,開始「以國為氏」而姓了羅,而且為羅氏編纂族譜,使得羅氏的世系,迄今源源本本,有條不紊。
羅凌甫的名字是乘,他對維氏家族的不朽貢獻;明載於歷來的羅氏家乘如下:「凌甫公,諱乘,恨羅國被楚所滅,計能滅楚者秦也,故事於秦,至周顯王三年,秦奉獻麼爵於上卿,封隴西邑為公採邑,公不受,懇秦助兵復國,自楚滅羅至此二百三十年
,始克恢復故物。後見羅國在宜城山中偏僻;乃遷都於南郡枝江,今荊南道枝江縣有羅國之政治。公遷國後見宗人散徙,罔知所宗,追尋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穴正,微子之音,匡正公乃封於宜城,隴西之郡,以從郡叶音,以國為姓,自祝融之後歷世源流,朝為家譜垂於諸後也,羅氏之有譜自公始也。公薨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庚辰,享壽九十有七,墓在枝江城北。」
羅凌甫為羅姓編纂族譜,是周顯王十四年(么元前三五五年)的事。
---
豫章羅氏分遷各支源流考 元·羅文節
熂下孫文節嘗傳通齋府君宦南昌本湖園,與宗賢碧窗訂盟.已醜節偕文林致仕.辛卯碧窗以司馬大夫同知吉郡.示豫章舊的藏與吉郡通系,雲晉唐及宋代有派別駕,按別駕洞公隱仄和古岡,其後分居匡山洞晦其後也。宏章徙南豐高空山。左侍御御史德稱徙南南磁圭。次子居四石橋,末弟居廬陵官化王田並泰和武溪等處;再世、義可居蜀江。天錦居安福羅塘;光祉居安城固岡 。應登贅吉水縣人之女,因居文昌鄉。延昭居廬陵定宣化鄉。延康徙永新中村。一推三子:長曰從隱,由錢塘徙廬陵;次曰從寅,徙吉郡就豐石井、吉水沙井、鳳凰壠、籠灘頭、揮和等處。五季末,從寅徙吉安永豐。從隱生二子:長子居吉水桃林,大經其後也;次子後以遊宦徙分宜白芒,又徙廬陵印岡。宏正簿吉水,因居橋。宗延徙泰和仁壽鄉,九傳元達居坳頭。承若贅吉水人之女,因家歸仙裡。詢仕泰和主籍,因家闕城西江下。元信曾孫景徙吉水羅元,國祥其後也。國祥經父回宗祀祖,同弟國伯、國禎、國旺居豫章深洞羅村、周新塘、東潭 等處。天環徙吉郡石洲、灌塘等處。德顯之後徙撫州府樂安、宜黃上坪,並分支吉水。學祿徙南坊。成時徙安福綠池坊。應疑居永豐,後遷鸚鄉 。應平贅永豐人之女,因家居雙桂坊。宗彰徙廬陵下派。宗盟徙南郡薌城。應坤徙吉郡萬邑,奇富、先義二子後,徙泰手仙槎鄉。達可居吉水下遙;次子後居廬陵;三子得庵為居士,至副齋五世祖,徙廬陵新安。端賢徙安福綠池坊。萬忠後居襄陽轉開封府,及拯支判江南,因居吉水河口浪鼓鳴岡。周達之後徙泰和旌孝坊。伯壽其後也。宏吉後徙泰和,宋政和時有自泰和徙豐嶺。天祿後徙城隍禮巷口。儀制隱吉安,後居泰和城西(今名秀溪)。式老贅永新厚俗裡人之女,因家永新。端信居吉水城西,後又居仁壽鄉,皆企生之後也。景章之後徙廬陵羅團並龍泉、石泉、西龍、錢塘等處;唐侍郎淼祖又潞國公其後也。儀真徙永豐醴泉院,並分龍泉明液鄉高橋、寧都州鹿原、大布 、金壠岡、梅林渡等處。寅公,於五季末徙吉郡永豐湖西,開禮起義勤王其後也。洪德,字北谷,其後分居廣東、福建等處,皆遵生之後也。按水東以則祖為遵生之後,兄集依弟彥祥居龍泉之灘頭。但以節先宋宣和時舊藏本不合。按柏林舊藏企生之後,有崱 今鍾存名曰崱,故世以崱為企生之後。宣義郎名沂者,謂公主宗承宏仁六世孫崱 ,徙廬陵宣化鄉熂下等處。節祖鄉賢府君謂宗丕之弟宏從,天寶時登道舉科,任寶籍郎奉使 形容詞湘山暴卒,因葬湘陰屈潭,即今羅潭,子紹經以湘墓之藉,任臨清慰。肅宗時卜居廬陵之峒江陶銀塘。南唐割置吉水。臨清時與顏真卿唱和於 湖間,因獲勝地,故卒葬 湖寅考推附葬於此焉。生周吉;周吉生儀舉;儀舉生天民;天民生菘、崱 ;蓋臨清生於豫章,籍於湘東,而後居峒江,與豫章柏林舊藏譜所載相符。按企生生昌;昌生智亮;智亮生範陽太守彌;彌生陳丞相景彥;景彥生義授武萬年;萬年生元斡;元斡生三子;世寧、世憲、世 ;世寧生志大;志大生尹斌;尹斌生有主;有主生漢仁;漢仁生三子;宏簡、宏仁、宏從;宏從生崧、 崱 ;崧、崱 本宏從之後而為秀川始祖考也。崧生宗專,則生宗超、宗延、宗達。碧窗謂遵生房儀真係為大農令二十七世孫者,於世不符,於世系亦有訛,是誠然也。今考定儀真為三十二世了決然可信。參觀桃林可知矣桃林系錢塘給事詩賦文章名隱者,與從隱同時,不過同一隱字而誤。河口以時濟居襄陽,不知時濟實開封人。雖出襄陽而實豫章之派。其新安之分,自金陵仁壽之分,自太原南坊之分,自宜黃印岡之分,自宜豐嶺泰和之分,自興寧太坪之分,自吉水之分者,皆本豫章,以至豫章有分自吉之羅源熂下者,並同一本。必先謂派,自大安而安鄉之分,亦不可忽清徵學士羅穎 葬柏林,猶存翁仲。若陶銀塘世傳之墓。意末子銓徙吉,而招魂葬,與其吏部侍郎盛得侍制應薦,集先生文曰世徵。節故錄文相會,幸附其示徵也,壬辰徐賊隱吉,碧窗佐宗人明遠 之。賊遂燹柏下祖祠,舜同請勘憑合吉宗復修。節以糾義弗克,姑序以為亂世之徵雲。
大元至正十三年歲次癸巳仲春月吉日 秀川嗣孫 文節撰
大清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季冬月 贛縣裔孫 明高重刊
大清光緒十二年次丙戌孟冬月 贛南裔孫 振鑣重刊
..
毛澤東和他的羅氏親友..編 輯:羅崇福
(因工作忙,未及時回復請見諒)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曝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