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7月16日下午3時15分,
隨著一聲巨響,
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80米高的大煙囪
從「腳踝」處應聲折斷,
高聳的筒身筆直向西偏南倒下,
5秒過後僅留下一片廢墟……
這根煙囪建於1990年,高80米。
29年前,貴州輪胎廠高約80米的煙囪在貴陽拔地而起,成為了貴陽工業發展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見證了貴陽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據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蒲曉波介紹,這是這家公司修建的第二根煙囪,2014年停止使用。第一根煙囪建於1958年,高33米,已於1994年拆除。
據介紹,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貴州輪胎廠,始建於1958年,1965年與上海大中華橡膠廠內遷部分合併擴建,1996年改制為上市公司。
煙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輪胎廠生產的廢氣排放,輪胎的生產過程中排出的熱量熱氣很多,而這些熱量都是通過廠裡2號煙囪排放的,這根煙囪不僅是廠裡的重要生產工具,而且還承載著輪胎廠所有職工在這個地方的回憶。
如今,隨著貴陽市三馬片區的開發,2號煙囪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未來,貴州輪胎有限公司即將搬遷到扎佐。
據了解,對這根煙囪實施定向爆破的是保利新聯爆破公司。項目總工程師餘紅兵介紹,此次實施爆破拆除的煙囪,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80米,底部直徑6米8左右,重量1000噸左右。作業單位採用多打孔、少裝藥的定向控制爆破拆除技術。定向爆破共在煙囪底部鑽了271個孔洞,使用了31公斤炸藥,400發雷管。
由於煙囪離居民區較近,最近的距離55米左右,爆破單位在煙囪周邊使用了4000袋沙袋進行防護,同時修建減震溝、緩衝堤等。
三馬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濤告訴都市新聞記者,為確保安全,爆破前,相關部門對周圍200米進行了管控,100米範圍內居民撤離到金關小學,100米—200米範圍內確保居民不在窗口、房頂逗留。另外,交管部門對百花大道、金坡路和五裡衝路實施了臨時交通管制。
下午3點15分爆破開始,10秒鐘左右,煙囪轟然倒下。記者遠在500米的樓棟出現晃動。
據云巖區三馬開發建設指揮部綜合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濤告訴介紹,爆破的煙囪在數博大道的主幹道上,煙囪的成功爆破拆除,標誌著雲巖區三馬片區數博大道的建設邁上新臺階。據介紹,數博大道是貴陽市的一項重點工程,連接觀山湖區,橫穿三馬片區,連接貴黃路,建成以後對三馬片區道路兩側的土地開發、產業發展有極大的帶動作用。數博大道(雲巖段)的規劃建設將有力激活三馬片區開發,推動城市品質、城市形象的發展升級。數博大道(雲巖段)預計今年年底基本建成通車。
「這顆大煙囪是我兒時的記憶,正巧我房間窗戶正對著它,小時候做作業,累了一抬頭就能看到它。」宋磊今年34歲,他告訴都市新聞記者,煙囪自他兒時就有,因為高聳,是附近很顯眼的建築,小時候總夢想著有一天能爬到頂上去看看這座城市。
「大煙囪倒塌的瞬間心裡有一些不舍,但聽說以後這裡會越來越繁華,也是件值得期待的事。」在市民張黔霞眼裡,一座城市煙囪數量逐漸減少,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明顯標誌。
2013年12月31日上午10時50分,隨著爆破指令的發出,一聲巨響,國電貴陽發電廠240米煙囪按預定方案向南側倒塌,成功爆破拆除,這座屹立了86年的煙囪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也標誌著貴陽電廠徹底退出貴陽工業產業市場。
被爆破的大煙囪為鋼筋混泥土結構,高240米,底部直徑達到24米,是國內迄今爆破拆除的最高煙囪之一。此次爆破,在大煙囪上開鑿炮孔850個,共使用炸藥432KG,雷管1800發。
12月2日,曾是西南「第一高」的原遵義火電廠煙囪,被定向爆破拆除。據了解,該煙囪因遵義火電廠易地技改,已停用多年,原址騰出來後,將用於商業開發。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煙囪,是1989年原遵義火電廠擴建時,用了70多天時間建成的,實測高度218米。據稱,它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是西南地區「第一高」的煙囪。
當日16時50分,隨著爆破總指揮下達點火命令,煙囪底部周邊騰出一片煙塵後,緩緩倒向旁邊的空地。傾倒過程中,煙囪從中間斷裂為兩截,最終幾乎同時墜地,化為廢墟。從宣布起爆到煙囪最後倒地,歷時約20秒。整個爆破使用了198公斤炸藥,分別裝在600多個小孔內。為確保整體爆破成功,兩天前,煙囪內部的部分鋼構件,已被採取局部爆破方式拆除。
2015年7月22日中午1時,中國國電貴陽發電廠86米高的二號冷卻塔閃出細小的火光。13秒後,這座在貴陽電廠矗立了20多年的建築,就像烈日下融化的奶油一樣「癱倒」在地,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被爆破的二號冷卻塔為鋼筋混泥土結構,高86米、最寬處直徑50米,塔型呈雙曲線結構。因冷卻塔三面都有建築物,僅偏東南方向有空位可以倒塌。通過準確測量、開挖定向窗、開鑿減荷槽等爆破新技術,確保了煙囪倒塌方向的準確性。據悉,此次爆破,工作人員共在冷卻塔上開鑿了2107個炮孔,使用炸藥126公斤。
2017年3月17日中午13:00,在貴陽市電建公司15樓,隨著爆破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嘭嘭嘭……」幾聲悶響,一陣煙塵冒起,高85米,底座直徑為60米的「胖煙囪」——原貴陽發電廠1號冷卻塔,像摺疊紙片般朝預定方向倒塌,僅7秒,這個龐然大物以壯觀的方式完成了最後的謝幕……
鑑於現場周邊情況特殊,確定採用定向控制爆破方案,倒塌方向為東偏北10°。共鑽孔2309個,使用炸藥240公斤,導爆管雷管4200發。當天,以國電貴陽發電廠1號冷卻塔為圓心,向外延伸300米劃設為安全警戒區。同時,距離冷卻塔25m內建構築物和冷卻塔倒塌方向及側面的建構築物在爆破拆除前已全部被拆除。
「5、4、3、2、1,起爆」,2017年11月25日下午13點30分,隨著爆破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嘭嘭嘭……」幾聲巨響,一陣煙塵冒起,貴州華電清鎮後午發電廠1號廠房及高210米、底座直徑為19.75米的煙囪成功爆破。當天,爆破拆除作業組以1號廠房為圓心,向外延伸600米劃設為安全警戒區。
爆破前4個小時,清鎮市出動450餘人,對警戒範圍內1100 多戶共2200餘名住戶進行疏散,確保了爆破工作安全完成。本次爆破廠房共計使用炸藥430公斤、雷管3800發,煙囪共計使用炸藥96公斤、雷管800發。
這些年,
貴陽開通了地鐵、建起了 BRT、……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而此同時,
一些老貴陽人記憶裡的東西,
也逐漸消失。
始建於1952年,是貴陽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國營百貨公司。在改革開放之後,老百貨大樓迎來了最輝煌的歲月,在那消費品奇缺的歲月裡,糖果、花布、搪瓷盆成為了被市民追捧的搶手貨,甚至象徵著全新都市生活的各類「洋貨」都能在這裡買到。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和傳統國營企業百貨公司的解體,20世紀最後幾年,老百大不再是貴陽繁華商業的「代名詞」,最終在2015年6月被正式拆除。
好多老一輩人都喜歡叫成「糞水池」,它應該是貴陽人心目中最印象深刻的地標了。後來為了舒緩交通,噴水池被拆除改建,現在成了一個暢通的十字路口。雖然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在貴陽人的心目中,它已經不僅是一座水池了,而更多的是一個象徵標誌,一種文化,一種風貌。
位於南明河畔、遵義路上的人民廣場原名「春雷廣場」,建於1968年,面積16000平方米。1979年,春雷廣場改名為「人民廣場」,並進行了修整,在廣場兩邊增設了方塊草坪、樹子和座位,成為人民群眾休閒、娛樂及開展文化活動的地方。
2011年,人民廣場再一次進行改造。改造後總用地面積為87433平方米,增加了吉祥神獸、24根圖騰柱和12生肖,呈半島依偎在風景秀麗的南明河畔,大花鐘變成了金蘆笙,並更名為築城廣場。
曾經的貴陽一中老校址,這座建在半島上的全國名校,承載了無數人的歡聲笑語,青蔥歲月、最美時光。但由於佔地不足60畝,空間狹小,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與全國的一流高中在基礎條件上還有一定差距。2005年搬遷到觀山湖區後,面積達444畝,各項硬體設施完善。
2011年,貴陽一中老校址拆除。至此,「南明一水繞」終成歷史,「杏壇桃李妍」已為絕唱。現在的一中老校址已成為築城廣場的一部分,流光溢彩,燈火輝煌。
2015年年底,大十字天橋拆除完畢,陪伴了貴陽人將近 20 年的「空中商城」正式謝幕,「甜甜圈」從此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雖然再也不能在天橋上吹空調逛商鋪,但隨著吃喝玩樂購等一應俱全的「十字裡」地下通道的華麗面世,繁華的大十字商圈又回來了。
2019年5月7日這天早上,位於貴陽解放路287號的大昌隆超市建築主體開始拆除,這標誌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讓位於修建人民大道南段,這段正在徹底抹去的城市記憶,將成為城市商業變遷的再一次交替。
按照效果圖來看,拆除大昌隆後將會打造成為城市的公園綠地。途徑此處的人民大道南段,在地下與解放路形成十字交匯,形成一路貫穿貴陽南北,直通花溪的城市交通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