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崔瑩、麥榮浩 文學報
本報自春節起開設的「此刻 ·我們」欄目,持續記錄疫情下作家們的生活和思考,今天繼續分享給大家。
這兩天,來自音樂界的聲音傳遞著全球共同抗疫的決心與信念,譚盾的《聲音寶塔——武漢十二鑼》、法國巴黎管弦樂團為中國演奏《貝多芬第七交響樂》、坂本龍一為堅守家中的小朋友彈奏《aqua》,以及由張學友、周杰倫、方文山合作的歌曲《等風雨經過》等等,在網絡廣為傳播。歌曲《等風雨經過》中,「等風雨經過,等我們微笑相見」,「人的美與善,在遭遇人類困境時最能體現」,這些歌詞也是當下的我們感受與期待最深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見媒體報導武漢最大的港資醫院負責人在疫情爆發後,逆行回武漢,帶領醫護人員堅守在抗疫一線。至今天,香港地區累計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至91例,這段時間,許多人也在關心,疫情下的香港地區,民眾生活如何?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兩篇記錄來自兩位青年戲劇人,講述了自己親歷民眾在特區政府協作下,如何積極互助,關注那些蝸居者、年長者等弱勢群體,發揚人性的美與善。
香港疫情筆記:同心抗疫熒幕上,《蝙蝠俠》和《超人》漫畫都在為人類創造一個個超級英雄形象,而到了當代,真正的超級英雄卻是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有愛心的普通市民。
25日,無線電視翡翠臺《鏗鏘集》製作了一組節目,讓市民更好地了解醫護前線人員。攝製組跟拍醫生一天的生活,節目裡,沒有結婚生孩子的年輕醫生主動要求照顧和醫治肺炎病人,保持On Call 72小時待命狀態,醫生和護士不想回家感染家人,都在外面租房子住。
無獨有偶,之前在路上,我也碰見兩位中年父母在路邊與做護士的家人相遇,為免感染,他們只打了招呼便離開,父母最後說加油啊,轉身離開的女護士年紀非常年輕,可能是「90後」的小妹妹。有位處理重症病人的年輕女醫生,在記者提問有無做好最壞的打算時,回答說:「遺書沒有打算寫,但是我已經告訴了家人我的銀行密碼,萬一我有什麼事情的話,可以給家人保障。」曾參與SARS一役的醫生,也繼續披起戰衣再次與病毒作戰。也有心臟外科手術權威,不離不棄,留守醫院負責心臟病病人。如果全部人都去處理新冠肺炎病毒,那麼一些其他重疾病人會因此得不到及時治療而陷入危機,他說,他不捨得離開這些有需要的病人。
來自於社會的力量其實並不遜色於電影,即使在未發生這次疫情的時候,在深水埗的一家餐廳,便長期派飯給年長者,一直堅持了許多年。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在1月初香港特區政府已經發起預警信號,街上的路人開始佩戴口罩,1月16日我去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看展覽,街上的路人明顯減少,就在文化中心旁邊的一個餐廳,我與朋友共聚晚餐,當時,整個餐廳有200多平方,客人只有不超過6桌。我還錯誤認為是消費水準降低,經濟不景氣。
當時,香港已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案例,更增添了港人的恐懼。1月中下旬,一些商店自發免費派送口罩,以提醒市民在緊急的情況下,務必佩戴口罩。我在石蛺尾的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看展覽時,發現有藝術家,把一盒完整的口罩放在門口,供路人免費領取,當時我還佩戴著在廣州購買的布口罩。
作者供圖
1月底大年初一,市民大部分取消了家庭聚會。1月29到30日香港地區開始口罩緊缺,市民通宵排隊購買口罩一直持續。消毒酒精等都一樣缺貨。
進入2月某日經過油麻地,看到由喜筳酒家和香港藝術護苗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愛心飯盒送關懷」。各個商戶和企業家都開始了救港行動,有企業從海外購得25萬口罩贈送給弱勢社群,許多防護衣物、N95運抵香港發放給醫護人員,電視網路公司購入口罩製造機,開始搭建本地口罩生產線以尋求自救。
企業捐贈給醫護人員的防護物資
社區基層居住環境不衛生,抗疫物資也不夠,位於深水埗區的大型商場西九龍中心裡的格子店,有小商戶發起免費派口罩給長者,年輕人需要購買東西才可獲得口罩,優先考慮長者。OK便利店連日來不間斷免費派發口罩給市民,目測排隊均是中老年人居多。2月13日有電視專題採訪一位派發口罩給老人的空姐——
採訪主持人:你很好心,近期排隊買口罩很緊缺,又比較難買,為什麼你還想著拿出來分給大家呢?
空姐: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市民非常辛苦,當他們一看到哪裡有口罩賣就會馬上走過去排隊,甚至我看到好多老人家、傷殘人士。我的職業是到處飛行,相對於其他市民有一些優勢就是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買到口罩,我希望我買了這些口罩回來,當看到有需要的人,就可以送給他。我覺得如果大家只是想把口罩囤起來,而不去給有需要的人群的話,當社區感染,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的。現在疫情嚴重的情形下,我認為不能只想著自己。
A
有區議員發起主持, 憑長者證可以免費領取5個口罩,免費派發一本小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護讀本》,裡面詳細介紹病毒知識之外,還指引市民當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做,以及提供詳細的醫院就診電話和位址。讓老百姓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幫助。
防護讀本、商家現場,作者供圖
這期間,商家開始主動降價各種商品,包括口罩、酒精清潔液等。
百年歷史建築物饒宗頤文化館翠雅山房被列為這次疫情的隔離地方,沙田、天水圍、火炭等地也建立起隔離營,因為地少人多,大部分隔離營都靠近民居。
武漢最大的港資醫院院長,危急存亡之際,毅然從香港趕赴武漢,與醫院上下醫護人員一起打這場仗。
疫情延燒,不少歌手創作抗疫歌曲為前線人員打氣,華語歌壇兩大天王——由張學友演唱、周杰倫譜曲的新歌《等風雨經過》,詮釋人在困境與艱難時刻最能體現的善與美,盼大家在疫情過後約定微笑相見。
除了張學友,劉德華也在粉絲網站「華仔天地」上傳粵語歌曲《我知道》,歌詞由他親自創作。鄧紫棋為抗擊疫情創作新歌《平凡天使》致敬所有既平凡又偉大默默付出的人。
由劉德華填詞改編演唱的《我知道》,源自福建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蔣舟創作的防疫新歌《愛,就是橋梁》
最新消息指出,香港特區政府已開始在鯉魚門公園建立香港的「火神山醫院」。
大家都相信,風雨一定會過去。
香港的生機與日和2020年一月初,我見到香港有店鋪賣口罩,二十九元五十個。當時網上已有流傳武漢有不明肺炎的消息。我想買又猶豫——事情應該沒那麼嚴重?買一整盒口罩是不是太誇張?沒想到,兩星期後從廣州回到香港,一盒五十個的口罩已經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香港特首宣布特區政府在全球各地搜購口罩並不順利,呼籲大家珍惜口罩。
還記得,2001年我從香港來到廣州暨南大學念中文系,後來創立了「八十年代劇團」,2003年「非典」,我身在廣州。當時「非典」在全國越演越烈,但還沒有到停工停課的地步,可能因為身在暨大校園,暨大學生一般很少離開學校,仿佛很平靜,生活一如往常。直到有一天早晨,我的室友發燒,我帶他到學校旁邊的醫院檢查,檢測結果出來,不是「非典」。但為確保安全,我和室友被送到學校的隔離區,一棟獨立樓房。被隔離的十天,我讀完了契訶夫的戲劇集,初次看了全國各地電視臺不同節目而漸漸聽得明白中國不同方言地區的笑話。被隔離的第一天,我和遠在北方的女友第一次通電話,如果沒有那次意外,我們的戀愛應該只停留在網絡,不會有真實的通話,更不會有後來的見面相處,十天之後,我終於可以走出隔離區,再下一刻,我初次遇到一個廣州畫家,就是我後來的太太……這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
SARS期間的慘重代價讓香港人記憶尤深,如今每兩年會舉行傳染病大型演練(新聞截圖)
「非典」期間的所見所遇,當年有澳門雜誌邀我做封面專題專訪。後來,從美國回來的電影導演陳廷安先生,正巧參與香港一個電影資助計劃,邀請我把這期間的經歷寫成劇本,雖然最終沒能拍成,但因此結緣,有了各種合作。去年,我受到伊朗導演阿巴斯《二十四格》的啟發,把「非典」期間的經歷和事後的一些想法,化成二十四個瞬間,以小說為歲月定格。
17年前,疫症來到,我在廣州。17年後,疫症來到,我在香港。當年「非典」,香港眾多醫護殉職,社區蔓延爆發,國際社會把香港列為疫區,我不在現場。今次新冠肺炎,我感受到人們的很多不安,人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未知的恐懼。新冠肺炎病毒是什麼?比「非典」傳染性更強?口罩真的能保護大家麼?如果沒有克制這種病毒的特效藥,要怎麼辦?
全民口罩,少出門,多在家。電視臺新增了一些宣傳片和節目,鼓勵大家在家不忘做運動,全民健康,疫境自強。但地小人多,方寸蝸居,叫市民在雙手雙腳都未必能夠完全伸展的家中做運動,並不實際。大家更加嚮往何時能去外面尋找空曠的土地,呼吸一口不帶罩的空氣。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8年數據,約有20萬人生活在「劏房」,圖為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荒亂之間,藝術家和評論人鑽進電影和文學中,尋找安慰或啟示,有人組織大友克洋動畫《亞基拉》觀影會,探討危機之下的求存。我的好友、詩人陳子謙博士,搜尋與疫症與生死相關的詩歌。
更多人立足於現實,想方設法,拯救自己,拯救親朋,拯救香港。老年人攜帶板凳通宵排隊,為兒孫購買合理價格的口罩。各類社會團體、公益團體,免費派發口罩給長者。一些良心企業使用各種關係網在全球搜購口罩,以合理價錢賣給市民。這期間,有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印度商人,在自己經營的超市內免費派發口罩給市民,繼而有其他印度人經營的店效仿響應。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近的酒樓,有公益團體派發晚餐和衛生用品給長者,一起共渡時艱。而要解決長遠的供需問題,已有商人從外國購置機器用以生產口罩,更有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符合防疫標準並且可循環再用的布口罩,「香港製造」又恢復了生機。
近幾天,口罩和消毒用品的價格已經回落,市民亦不再哄搶物資。可見經多方的努力,市面逐漸平靜。有前輩言,這是市場供需關係自然調節,再次見證自由經濟健康生態。什麼時候,我們再次擁有不戴口罩出門的日常?想起2005年,我和夫人創立「八十年代劇團」,創團劇是詩人王來雨的詩劇《瘟疫王》,此詩劇受愛倫·坡同名小說啟發,將歐洲鼠疫時期的神秘狂歡,轉化成沉溺於二十世紀末紙醉金迷的故事。劇中,二十出頭的年輕演員為其注入了無釐頭式嬉笑玩樂,笑問,在疫病流行之時,該不該戴上口罩?而今,疫症期間,我忽然明白,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每一個人的一個決定,一次缺失或一次善舉,都可能影響全人類的生死,全人類的未來。
記得,初回到香港的兩天,滿眼儘是戴上口罩的市民的驚恐和愁容。忽然,傍晚的斜陽之下,轉角處,我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小公園,有小朋友的歡笑聲——幾個小朋友,追逐著,捉迷藏,蕩鞦韆。他們戴著口罩,竟然一如童年時沒有戴口罩的我,一樣的天真快樂。因為戴著口罩的親人在陪伴著他們,讓孩子們相信,世界始終是美好的。疫情總會過去,我們會一起重新迎接美好的時光!
街上的香港學生(非疫情時拍攝)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作者供圖、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此刻·我們】疫情下的香港:等風雨經過,等微笑相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