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疫情大暴發下的香港劏房,看到底層市民令人痛心的一幕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香港,九龍,深水埗。

熙攘的人群,陳舊的高樓,充滿歷史感的小鋪子,大抵維持著上世紀 60 年代香港街頭樣貌。這裡是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據說也是最窮的地方。

" 我們從這裡走上去。" 註冊社工陳慧靈指著福榮街某號破舊狹窄的門洞,"她家在九樓,冇(沒有)電梯。"

圖片攝影:若拙

那天(8 日),香港暴發第三輪新冠疫情,其中一宗案例就在深水埗附近。陳慧靈放心不下住在劏房中的黃女士,決定過來看看。"你們一定要戴好口罩。" 她鄭重提醒邊上的我們。

通識教材中是這麼定義 " 劏房 " 的:一個住宅單位分割出若干個細小的獨立單位,多見於唐樓與工業大廈,整體生活設備較差。數據顯示,目前全港劏房居民數約有 21 萬。疫情之下,這群社會底層最邊緣人的生活怎麼樣呢?

103 塊錢的排骨

這是一幢 50 多年前建的唐樓(港式舊樓),生鏽的信箱、幽暗的樓道、斑駁的瓷磚,每層轉角處都堆滿垃圾。跟著社工一層層往上走,像 " 轉磨 " 一樣總算爬到第十層(香港第二層算一樓),我倚在牆邊,不管不顧地脫下口罩透氣。

圖片攝影:若拙

黃女士所租的劏房約有百呎(約 10 平方米),外人進屋後幾無落腳之處。貼著牆壁擺著兩張床,上面堆滿生活用品,靠近窗口放著寫字檯,上方空間敲滿兩排壁櫥。房間深處藏著灶臺與馬桶,彼此僅有一簾之隔。雖然窗式空調在邊上嗡嗡作響,但置身滿滿物件當中,有種難以言說的燥熱感。

" 譁…… " 黃女士房中清晰傳來隔壁劏房衝馬桶的聲音。這套 600 多呎(60 平方米)的單元房被隔成四間,由於樓層過高且牆壁漏水,房東給了她能接受的房租——每月 3000 多港幣。

來自廣東的黃女士與 9 歲的兒子在此蝸居,所謂的港籍 " 丈夫 " 早就不知所蹤。作為處在政策灰色地帶的單親媽媽,黃女士選擇在此 " 堅守 "。沒有就業資格,母子倆靠著政府每月 4620 元救濟生活,交完房租與水電費,能留下小几百元艱難度日。

陳慧靈把帶來的口罩送給了黃女士,並囑咐她要注意安全。" 今天我買了一條排骨,竟然要 103 元,實在太貴了,分兩次給兒子燒冬瓜排骨湯。"這是黃女士去年以來第二次煲湯,平常晚飯就煮點面、燒點粥加些青菜、火腿腸。最近出現疫情,她想給兒子補充營養。

黃女士坦言,防控疫情能做的實在有限。她會關照兒子在學校勤洗手講衛生,回到家後讓他一個人去頂樓曬臺玩。此外,就是每晚上下 20 層把垃圾扔到樓下,並在劏房門口貼有告示:" 煩多行一步將垃圾放好。晚上老鼠越來越多,難道你愛與鼠為鄰?"

" 不僅是疫情影響,去年也很過得很壓抑。" 陳慧靈說,由於擔心被人攻擊,像黃女士這樣的內地人不敢發表意見," 她不止一次想回去,但為了孩子還是決定留在這。"

" 隔壁等了 12 年,終於輪到公屋搬走了。" 黃女士兩眼放光,但很快就黯淡下來,因為她可能連排隊資格都沒有。她更要擔憂的,是房東會不會漲價,母子能否繼續住在這間劏房。

疫情就是場 " 災難 "

黃女士遭遇只是全港劏房租戶的一個縮影。作為主要服務新來港人士的慈善機構,新家園協會助理執行幹事、註冊社工陳慧靈說,單就深水埗一地,協會就要服務 2900 多戶劏房人家。

毫不誇張地說,對於這些人來說,疫情就是場 " 災難 "。劏房租戶大多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比如零售、酒樓、建築業,都是受影響的重災區。數據顯示,上半年出入港人數跌 99%,三分之一靠境外旅客帶動的零售業步入寒冬。略有起色的餐飲業,因為疫情第三輪暴發再度觸發政府的 " 限聚令 "。至於建築行業,由於材料原料運不進來,不少工地處於停滯狀態。

6 月,特區政府公布失業率為 5.9%,創逾 15 年新高。"(劏房租戶)很多人收入少了一半以上,甚至零收入。" 陳慧靈說。因此,有人連深水埗劏房也租不起,要麼搬往更遠處,要麼只能流落街頭。過去,無家可歸之人能在麥當勞將就一夜,但疫情期間部分門店不再 24 小時營業,如此一來連 " 麥難民 " 都當不上。

即便能繼續住在房中,生活也居之不易。丈夫失業困在家中,學校停學孩子留在家中,百呎狹小空間之下,整天窩著一家三口四口甚至更多,壓抑、焦慮、失望、無助,負面情緒不可避免越積越多。很多時候一點雞毛蒜皮事,就能點燃家庭矛盾。

所幸,也有家庭互助的例子。25 歲的劉源超與母親、哥哥住在深水埗福華街一間百呎劏房中,月租 4500 多元。" 我自己賺生活費。" 在福建華僑大學讀研的小夥子說,他用一技之長辦了吉他培訓班,也在學校附近開過餐館。目前願望是,碩士畢業工作後攢到買房首付,幫全家搬出劏房。

劉媽媽與黃女士一樣,都是從內地過來的新移民。" 香港不像 TVB 劇中演得那麼好。" 陳慧靈說,協會在廣州、深圳、泉州、汕尾、江門都設有內地服務處,主要幫助來港的內地人了解香港實情,其實就是控制他們對未來的預期。

" 不少姐妹就在劏房中度日。她們說,『一回羅湖,就重新活過來了』。" 陳慧靈很感慨,疫情之下的香港、劏房之中的香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城市的璀璨沒有照進底層民眾的生活之中。

社工能做的很有限

顯眼處的兩門冰箱,是黃女士劏房中為數不多的新物件。" 這是我們協會幫她採購的。" 陳慧靈介紹,那天為了搬這個大傢伙上九樓,幾個人前後忙了一個小時。

在深水埗南洋大廈一樓的新家園協會九龍西服務處內,專門設有 " 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 " 填表處。這個由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制定的計劃,委託包括新家園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推廣。符合條件的劏房家庭可以申請非現金資助項目,比如滅蟲滅鼠滅蟻、家具家電維修、購買必要生活用品,數額為一名香港居民最高補貼 8500 元。藉助計劃,黃女士在社工協助下申請了一臺冰箱。

" 從 7 月 2 日開始,我們收到了 60 多份申請。" 陳慧靈介紹,完成一個 case(項目),社工至少要去租戶家兩次。第一次去是對申請合理性進行評估,看是不是租戶最急迫的生活需求;第二次是去檢查效果,看能否有效改善生活質量。有了這臺冰箱,生活拮据的黃女士可以把買來的排骨冷藏分兩次吃,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做好劏房租戶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外,新家園協會還從物質與精神層面予以關愛。疫情剛開始,口罩難買且貴,協會組織一批貨源送給劏房租戶,還在樓道口擺放搓手液,以及噴塗有效期 3 個月的抗菌塗層。此外,協會還製作短視頻,開設書法、美甲等興趣班,讓孩子在停課之時有事可做,緩解家長的壓力。

" 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受疫情打擊最大,但沒什麼人有耐心聽他們的聲音。" 陳慧靈和社工夥伴們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幫助劏房租戶改善生活,融入社會。但也要承認,在目前香港大環境整體不佳的情況下,社工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

" 除了樓層高以外,房子我還滿意。" 黃女士這樣安慰自己,有的姐妹住得比她還小,廁所與廚房還要公用。她不敢有什麼奢侈的願望,只是希望疫情過去粵港儘快開關,人員來去能方便些。

離開她家,傍晚的香港街頭充斥著煙火氣,但一股抑鬱感卻久久壓在心頭,無法消散。是的,劏房租戶不該在城市豔麗色彩之下,被遺忘於繁華世界之中。

本文作者:若拙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到社區看望慰問香港市民
    新華社香港10月1日電 今年國慶恰逢中秋。1日上午,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走進基層社區,慰問香港市民。  駱惠寧首先來到港島小西灣74歲的吳璧嫻家中,向她送上節日問候。今年初,內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吳璧嫻捐出自己省吃儉用存下的11萬港元積蓄,請香港中聯辦轉交給內地,用以支持抗疫工作。
  • 劏房漏檢難防 強檢+禁足最穩陣
    不過,多名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指出,爆疫小區劏房嚴重,政府無法根據單位數量推算小區人數,手上也沒有住戶名單,無法防止漏檢,故最徹底的方法是強檢令配合禁足令,確保小區內所有人無受感染才自由活動,才能控制全港疫情。昨日新增的55宗確診個案中,除了4宗為輸入個案,其餘51宗屬本地感染,當中16宗源頭不明。另有逾80宗初步確診個案。
  • 鐵絲網籠屋、4塊木板「棺材房」……19萬香港人居所竟是這樣
    與外人眼中高樓林立的現代香港不同,作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幹事,施麗珊看到了逼仄的劏房和掙扎其中的民眾,「我們努力幫他們有尊嚴地生活,但這更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劏房裡是怎樣一種生活?
  • 香港住宅套均價格125.44萬美元全球最貴?揭秘籠屋劏房棺材房區別
    後浪們,自豪吧」、「再高的房價中國也有人咬牙買,中國人的人生就是買房結婚生小孩,沒別的」、「寸土寸金的香港,看到那些沒錢的人住著所謂的棺材房,那種擁擠不堪的格局空間,真挺壓抑的」、「沒有富人的命,卻得了富人的病」、「前兩年消費降級,今年開始擺地攤,看著這個排名,真的好諷刺!」說實話,這些評論看得小編覺得挺壓抑的。
  • 籠屋,劏房,棺材房,這是香港最窮的地方,為何房屋租金全港最高
    如果你問哪裡是香港最本土最道地的地方,那肯定少不了深水埗。這裡真實遺留下了老香港的寸寸光景,漫步街頭巷尾的每一瞬間都讓你感覺生活在一個屬於舊時代的光影裡。深水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迄今仍大抵維持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原始面貌。乍一看,也許很難領會那歷盡滄桑的老舊街區究竟有何迷人之處。
  • 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對比:從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這其中涵蓋了方方面面,最為令人扼腕嘆息的就是教育,這幾乎意味著,從孩子的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貧富差距的烙印也將深深刻在每一個孩子心中。 貧窮困境 香港就有一部這樣的紀錄片——《子非魚》,它跟拍香港窮孩子的生活,專門將視角對準這些因貧富懸殊而享受到不同的教育差距的孩子,以孩童為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社會。 這是一部以香港底層孩子為主角的記錄片,描繪了他們小學三年級的生活和他們自身的故事,透過孩子的眼睛,展開了眾人對於未來的思考。
  • 香港情侶在5平米出租屋這一幕,撕下窮人最為心酸的遮羞布
    你可能想像不到,香港一對年輕情侶,擠住在5平米房間裡生活的場景。這是最近引起熱議的一幕。 5平米是什麼概念呢? 可能一般人家的廁所都比這寬敞,但他們,卻要在裡面吃飯、睡覺、訓練,夾縫生存。 據說,這對情侶都是跆拳道運動員,由於疫情的原因,不能去體育館訓練,去街頭又會被保安趕走。 無奈只能在家訓練。
  • 《香港愛情故事》將現實劏房搬上電視,赤裸裸對現實生活吶喊
    最近在追《香港愛情故事》,這一幕「慘狀」太扎心:「劏房」實在太小,廚房和廁所連在一起,妻子在洗菜,丈夫卻想上大號,老公一邊讓她忍一下氣味,一邊還埋怨她把洗菜的水濺到自己身上。看到這裡,我的第一反應是兩夫妻缺乏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規劃,他們應該想好他們的錢夠買什麼樣的房子,怎樣平衡好房貸和生活質量,而不是去買一個付不起貸款的房子,把什麼都賭在房子上。凱琪為了房子慫恿老公辭職換工作,為了房子,他們不能旅遊,老公晚晚加班,甚至連夫妻生活都過不上了,這值得嗎?
  • 陳肇始:香港疫情急速惡化 籲市民嚴陣以待
    (抗擊新冠肺炎)陳肇始:香港疫情急速惡化 籲市民嚴陣以待 中新社香港11月22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22日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香港疫情正急速惡化,她強烈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嚴陣以待。
  • 香港·愛情·家
    若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恐怕就只剩一個角度:公屋、居屋、劏房、私人樓。文/陳惠芳  居住是港人面對的最大問題。香港無綫電視臺熱播劇集《香港愛情故事》,正反映時下升鬥市民生活境況,劇情貼地、易生共鳴是該劇成功之處。
  • 每經22點 | 張文宏:下階段中國不會出現疫情蔓延和大暴發風險;俄...
    每經22點 | 張文宏:下階段中國不會出現疫情蔓延和大暴發風險;俄戰機起飛于波羅的海攔截美國偵察機 每日經濟新聞
  • 香港警察「舉槍對準市民」?那是你沒看到這一幕!
    衝突中,一名警察舉槍的圖片被媒體拍到(下圖),一些西方媒體及港媒開始炒作「警察舉槍對準市民」。來源:港媒 就此,《環球時報》記者31日採訪前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香港警務處四個協會之一,會員為逾兩萬名現任佐級警員)陳祖光,他告訴記者,香港警察在處理暴動時舉槍有三個原則,30日晚的情勢下,該警察舉槍完全沒有問題。30日晚,葵湧警署外一度逾千名示威者聚集,並佔據警署對面的葵湧道。
  • 知名咖啡店Costa,發生痛心一幕...
    知名咖啡店Costa,發生痛心一幕...... 炎炎夏日在裝修精美的咖啡店裡吹著空調喝著熱飲不失為一件美事但在湖北武漢Costa Coffee店卻發生了令人頭皮發麻的一幕
  • 最令人擔憂的非洲疫情為何沒有大暴發?專家解讀
    (原標題:最令人擔憂的非洲疫情為何沒有大暴發?世衛組織非洲區域疫情如何了?為何最令人擔憂的非洲疫情卻沒有大暴發?新京報記者就此電話採訪了世衛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緊急應對項目經理Dr. Ngoy Nsenga。非洲地區疫情得到緩和但不能說已結束新京報:非洲現在疫情如何了?疫情擴散速度是否開始緩和?Dr.
  • 【民間十大住屋指標】葵湧劏房人均居住面積與囚犯相同
    月訪問區內劏房、天台屋等不適切居所住戶,以研究他們的居所能夠符合多少項「住屋標準」。業主一般會為出租房間安裝冷氣設備,調查結果有92.1%受訪者居住環境有安裝冷氣,但只有33%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被濫收水電費,所以不少劏房租戶反映,即使有冷氣,但為了減少電費負擔,都甚少使用。嘗試以其他方法消暑,如用風扇、手撥扇、帶同小孩到有冷氣及免費的場度日,有樹蔭的公園、圖書館、連鎖快餐店都是他們「避暑勝地」,可是在疫情下,此等「避暑勝地」則更難如以往使用。
  • 疫情下的香港:艱難卻充滿希望
    新華社香港3月15日電 題:疫情下的香港:艱難卻充滿希望  新華社記者 丁梓懿  在疫情籠罩下,香港街頭的人們紛紛戴上口罩,與他人保持著距離,儘量維持正常生活節奏。特區政府也大力推出一系列抗疫措施,與市民共度時艱。
  • 疫情之下的香港市民生活
    (中國日報記者 吳家耀 攝)中國日報香港3月5日電 疫情之下,香港市民是如何生活的呢?一組圖片帶你了解一下。2月26日,銅鑼灣一家電器店,工作人員為顧客檢測體溫。(中國日報記者 吳家耀 攝)3月4日,赤柱一家超市內,一名女士戴著自製面罩購物。(中國日報記者 吳家耀 攝)2月27日,官塘菜市場,市民購買食材。
  • 香港第三波疫情下,又有人在攪混水
    為了分散注意力,躲在香港大學的象牙塔裡,「苦心孤詣」、閉門造車「研究」出了湖北省實際感染人數是220萬,用來解釋美國感染數這麼高並不過分,完全無視武漢全民檢測的真實數據。可能是看到香港大學這位叫獸拳拳愛(美)國之心,美國疫情終於出現拐點!咦,拐錯了,向上拐了!由日新增兩萬多,拐成四萬多、五萬多。
  • 年度最佳香港電影,落魄的郭富城,演繹底層香港市民的人間溫情
    香港電影在輝煌不在的落寞中,已經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編輯自從大導演和大明星紛紛北上後,香港本土電影人就始終在大聲疾呼著要重振香港電影的輝煌。然而口號好喊,要想真正重現輝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編輯所以想要重現香港電影的榮光,對題材的挖掘就顯得尤為重要。警匪大戰、黑社會火拼這些題材曾經代表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 【全球8連冠】港人不吃不喝19.4年買樓 公司高層也要住劏房
    ﹙林振東攝﹚ 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調查,香港的指數居於最難負擔的首位,屬於極度嚴重負擔不起,遠遠拋離第2及3位分別為澳洲雪梨及加拿大溫哥華,兩地分別為12.9倍和12.6倍。 香港2000年初住房負擔遠較現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