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十大住屋指標】葵湧劏房人均居住面積與囚犯相同

2021-03-01 香港薈

葵湧劏房居民大聯盟進行了一項不適切居所住戶的住屋狀況調查,內容以聯盟2017年《民間十大住屋標準調查報告》為基礎,並在本年9至10月訪問區內劏房、天台屋等不適切居所住戶,以研究他們的居所能夠符合多少項「住屋標準」。

1. 每年加租幅度少於通漲

2. 以政府水平收取水及電費(不濫收)

3. 有簽署租約

4. 業主願意提供合理的維修服務

5. 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5呎(公屋標準)

6. 有獨立廚房

7. 有獨立廁所

8. 有窗,令室內通風良好

9.天花及牆壁無剝落、漏水、滲水

10.有冷氣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部份住屋標準較三年前略有改善,惟不適切居所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0.7平方呎,較三年前的50呎大幅下降,亦遠低於政府公屋標準75呎45.7%,較懲教署監獄囚犯倉的人均標準空間49.5方呎為低。

只有17.2%受訪者達到人均居住面積標準,是次調查結果顯示不適切居所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0.7平方呎,較三年前的50呎大幅下降,亦遠低於政府公屋標準75呎45.7%。

此結果反映不適切居所最嚴峻的問題仍是空間過於狹窄,受訪者表示,因環境太狹窄,空間不流通,感覺焗促,容易患上吸引道感染,及與家人發生衝突,影響身體及精神健康。

有67.5%受訪者被濫收水電費,沉重的租金開支再加上水電費,不適切居所住戶大多以壓縮其他生活開支,加重生活壓力。

72.9%受訪者沒有獨立廚房,受訪者表示只能在劏房中櫃面放置一個電磁爐或電飯煲煮食。即使部份單位有一個微型的開放式廚房,受訪者亦明言設備「一定唔合安全規格」,擔心安全問題。

劏房環境狹窄,空氣不流通,如是僭建劏房,多使用不隔熱的材料,夏天氣溫較室外更高,甚至高達40度。

業主一般會為出租房間安裝冷氣設備,調查結果有92.1%受訪者居住環境有安裝冷氣,但只有33%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被濫收水電費,所以不少劏房租戶反映,即使有冷氣,但為了減少電費負擔,都甚少使用。

嘗試以其他方法消暑,如用風扇、手撥扇、帶同小孩到有冷氣及免費的場度日,有樹蔭的公園、圖書館、連鎖快餐店都是他們「避暑勝地」,可是在疫情下,此等「避暑勝地」則更難如以往使用。

近89.1%受訪住戶的房間都有獨立廁所,但部份與廚房相連,或廁所與其他室內空間沒有完全分隔/分間至天花,廁所的細菌和異味有可能會傳到整個房間,影響衛生。

而設有獨立廁所的劏房,較須與其他住戶共用廚廁的劏房的租金相比,明顯高出很多,有住戶表示寧願付出較高租金,都必須享有較高的隱私的居住空間,而當中最重要的是獨立的廁所。

有11.3%受訪住戶沒有與業主簽署租約,即使88.7%受訪者有簽租約,但當中73.9%沒支付印花稅(即打釐印),因此一旦發生租務糾紛,租約基本上沒有發揮保障作用(不被法庭接受為呈堂證據)。

而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坊間流通的租約樣本,當中含有一些「不平等條款」,對租戶一般都非常不利。如租戶在死約期間終止租約,租戶必須賠償餘下租期的租金,但對業主則沒有同等要求,業主只須一個月通知即可在死約期間終止租約而不用作出任何賠償。

又如維修保養的責任,即使連單位的基本設備,如廁所潔具及水喉有損毀,都指明須由租戶負責。所謂雙方協商租約都是形同虛設,租約主要由業主決定條款,即使租戶不同意,難以置喙。

因此,即使大部份受訪者都有簽署租約,但其住屋權仍未能得到保障。本年政府成立劏房租務研究小組, 研究租金管制及租住權保障。

延伸閱讀


【港熱話】香港迷惑租盤大賞 豪宅「劏房」一部冷氣兩房共用?


【蝸居時代】劏房租金升幅跑贏私樓 人均面積細過公屋

租金貴衛生差還被濫收費 劏房戶19元食材做一日三餐

【新蝸居時代】歷史建築變劏房 上床下廁你見過未?

資料來源:葵湧劏房居民大聯盟

相關焦點

  • 【全球8連冠】港人不吃不喝19.4年買樓 公司高層也要住劏房
    該報告指出,在2000年初香港的住房負擔能力遠較現時為佳,報告引用香港中文大學的資料顯示,以一個約430平方呎面積的住宅單位計算,2002年的樓價對入息比率為4.6倍,到2015年已升至15.7倍。統計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透露,全港約3100名屬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居住於劏房內,佔整體2.8%。
  • 香港人都住什麼房子
    自此,土地不再屬於香港原居民,而歸港英政府,住屋成為了香港的一個重大問題。戰亂頻仍,一批批的難民湧入香港,但英政府並沒有為他們解決住屋問題,反而採取了「隔離華人政策」。1841年,港督砵甸乍將中環維多利亞城中心劃為洋人專屬居住區, 禁止華人居住。華人居住的地方集中在太平山,而洋人居住在東面的中環和半山。
  • 看看香港的「棺材屋」,才知道你有多幸福!
    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給多家住戶類似內地的群租房近20萬人居住在劏房裡人均居住面積5.7平方米僅比懲教署監獄囚倉人均標準多27%這就是高度繁榮的香港我們電視上看到燈紅酒綠的香港via:Benny Lam居住在劏房內的一家四口姐姐和弟弟趴在床上寫作業下面是他們的家人
  •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住得多幸福
    類似內地的群租房 近20萬人居住在劏房裡 人均居住面積5.7平方米 僅比懲教署監獄囚倉 人均標準多27%
  • 【香港要聞】新技術「貨櫃屋」 科學園港大先試
    ■「單元預製」技術建造的「貨櫃屋」在外國已日漸通行,亦適合用於高層建築。黃偉綸昨日出席「建造業安全周2017」開幕典禮暨研討會致辭時透露,除社聯外,科學園及香港大學亦正考慮興建「貨櫃屋」。科學園或會以新技術建造樓高18層的「創新鬥室」,為科學園租戶和培育公司提供500個面積約18平方米 、配以共用工作空間等設施的可租用住屋單位供員工或研究人員居住,月租介乎8,000元至10,000元。 至於港大的項目則為學生宿舍,屋宇署會擔當有關項目的促進者 。
  • 【有片】「民間特首」劉德華發聲:支持填海建屋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倡「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建造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的2,200公頃人工島,興建25至40萬個新住宅單位,較政府提出的中部水域填海計劃,規模大一倍。而短片以「讓下一代看見」為主題,片長約三分半鐘,全由劉德華聲音導航,以不同年代的香港作比較。
  •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自己住得多幸福!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自己住得多幸福!租金約合人民幣2500~4000/月 劏,意為割 劏房如同內地的群租房 人均居住面積5.7平方米
  • 【香港要聞】元朗南起屋 可納8.8萬人 最快2027年成新社區
    署方建議發展區總面積為224公頃,與去年建議相若,當中住宅及混合用途由去年建議65公頃稍減為60公頃,但新增住宅單位卻稍微增加800夥至2.85萬夥,公私營房屋比例微增至61比39,預料可容納人口增加3,000人至約8.8萬人。
  • 香港推出新房型「水管屋」,每套僅11平米賣10萬,換成你會買嗎?
    香港的住房價格在全世界排名第二高,據統計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大約是7~8平米。香港的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但是卻居住著750多萬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劏房類似於群租房,是將一套房子分割為數間小隔間分開出租的方式。居住在這種出租屋內的人,人均居住面積大約為5.7平米。通常這樣的房子會在不到8平米的空間內,將廚房臥室和客廳集合在一起,每月租金大約為2500~4000人民幣。香港電影《一念無明》中就有大量場景,是在這樣的房屋內拍攝。
  • 香港葵湧四屍案
    1987年4月7日,香港葵湧警署旁的警察宿舍發生了一起駭人聞聽的慘案,住在B座五樓的警員鄭炳和與妻子李鳳鳴及一對兒女,一家四口慘遭滅門,四人均身中多刀,死狀恐怖,命案現場更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竟然有人鬥膽跑到警察宿舍行兇殺人?!案件披露後,震驚全港,轟動一時!
  • 面積這麼小的澳門,人均GDP為何能超過這麼多發達國家?
    人均GDP世界第二,博彩、金融服務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繁榮的時候,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但管理者真要未雨綢繆,為未來持續繁榮,居民的幸福生活做好儲備工作!澳門雖然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但澳門地方很小,陸地面積約32.8平方公裡,人口也只有65.6萬,總規模連內地的一個普通鎮的面積都不到。
  • 田蕊妮陪阿澤留家打機抗疫 視後從祖堯邨搬到康樂園與歌神做鄰居
    田蕊妮日前正式結束與TVB長達12年的賓主關係,回復自由身的田蕊妮享受自由身的生活。於抗疫期間,她日前上載一張杜汶澤在家中大廳打機的照片,並寫道:我識咗佢咁耐從來無見佢打過機!我d朋友成日投訴另一半掛住打機唔理佢,但係我見到佢去完人地個島度玩完又買咗一大堆衫褲鞋襪返到自己屋企,之後好比心機掛起佢,我又覺得好搞笑喎!
  • 新書:《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從鄉村與都市情境中探討民間宗教的意涵。第一部分以臺灣鄉村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從神像與乩童分析漢人民間宗教中靈力的概念與展現的形式,並以此說明漢人靈力的文化概念。第二部分,作者隨著村民從鄉村移往都市,探討移民在面對都市生活種種困難時,如何透過改造原鄉宗教,發展出新的都市宗教形式以面對快速變遷的都市情境。提供我們一個理解臺灣民間宗教從鄉村到都市的動態樣貌,呈現了臺灣民間宗教發展更整體的圖像。
  • 「民間特首」劉德華攜手團結香港基金「讓下一代看見」
    有「民間特首」之稱的影星劉德華,為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拍攝短片,支持東大嶼的大規模填海方案。
  • 【新界我家】三棟屋──客家圍村中的典範
    三棟屋,位處荃灣西樓角,面積達二千平方米是一條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三棟屋的建成與陳氏有莫大的關係,陳氏先祖本來居住在福建省汀州府,後來搬遷到廣州,到第十三代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後來發現三棟屋的位置風水極佳,惟多次向地主購入不果,直到陳任盛逝世後,其子陳健常昆仲四人才以重金購得土地,建立三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