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我家】三棟屋──客家圍村中的典範

2021-02-19 嶼天下

近來都帶大家走訪了不少元朗的傳統村落,認識當地的祠堂、書室,提到最能代表香港的建築,圍村絕對會是其中一項入選的建築物。圍村不僅有吉慶圍、曾大屋,位於荃灣的三棟屋亦同樣著名,更是客家圍中的俵俵者。

三棟屋,位處荃灣西樓角,面積達二千平方米是一條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



三棟屋的建成與陳氏有莫大的關係,陳氏先祖本來居住在福建省汀州府,後來搬遷到廣州,到第十三代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後來發現三棟屋的位置風水極佳,惟多次向地主購入不果,直到陳任盛逝世後,其子陳健常昆仲四人才以重金購得土地,建立三棟屋。



三棟屋在一七八六年建立,原本就只有一座三進口的房舍,所謂的「棟」是解作主樑,「三棟屋」亦即是有三條棟梁的房子。建築佈局左右對稱,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前廳、中廳及祠堂,四房獨立的居室都集中在圍村中央位置。隨住陳氏的枝葉茂盛,後人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遂漸成為圍村的模樣。



一九七九年,由於香港地鐵荃灣綫的工程,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二〇一六年六月,改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管轄,並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

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 

三棟屋的前廳、中廳、祠堂都由一條中軸線貫通。


正門


前廳


中廳


祠堂

四房住所

三棟屋的中央位置,是四房人的住所。


長房故居


二房故居


三房故居


四房故居

「話當年」教育展覽

讓參觀者觸摸展品, 感受農村生活, 讓遊客如同親身回到多年前的圍村中。




【溫馨提示】
三棟屋向公眾開放,參觀前必須進行體溫檢測,參觀時請保持安靜並遵守規則。

【古蹟資訊】
三棟屋
級別:法定古蹟地址:新界荃灣古屋裡二號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二休館)



【古蹟的故事】


三棟屋原本只得三列房舍,村兩旁及後面的房舍則由他的後人所建。要知道陳氏家族為客家人,有著獨特的文化、語言以及風俗,與本地文化不同難以融入;與此同時鄰近海邊亦有抵禦海盜和外族的侵擾的需要,建立圍牆有利於團結和自衛,又能令同一宗族能夠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三棟屋內不少細節都是反映著以上的特點,不少房間用來存放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亦以堅固的石材為主要建築材料等。

(文章轉自:《我家》)



相關焦點

  • 香港印記|三棟屋博物館與客家文化
    三棟屋博物館其實係座由圍牆固防起嚟嘅村落,佢係由個相連嘅大廳所組成,而呢三個大廳則係呢個村落嘅生活核心。三棟屋建築風格獨特,乃新界圍村嘅典範。三棟屋村建築倖免於難,係因為當時嘅曆史學者、人類學者、考古學者發現,喺荃灣竟然有個保存完好嘅客家圍村,令人喜出望外,於是說服政府加以保存,遷而不拆。或著正係因為政府保留原村嘅決定,令三棟屋村喺整個荃灣村落搬遷過程中,可以講喺那年月是相當迅速的,600多名村民只用咗短短26個月嘅時間。可惜如今嘅三棟屋村,位於原三棟屋村步行約半個鐘嘅象山邨,已經唔係圍村嘅格局。
  • 圍村一日 | 少小離家老大回 路人相見不相識
    香港新界的古村落起源於南宋,村落圍繞著集市,集市在廣東話中被稱作「墟」,有墟的地方,必是村落密集之處。為防海盜,村落一般用房屋圍成堡壘形式,所以村在廣東話中也被稱為「圍」。圍一般被一條筆直而狹窄的主幹道貫穿,主幹道起點是圍門,終點是家族宗祠,主幹道兩側是支路,支路比幹道更窄,圍村中的建築一般極為擁擠。
  • 【新界我家】(屯門元朗)年近歲晚 八鄉揭石頭變賊仔視角
    八鄉下輋村有住戶日前翻查閉路電視時,發現兩名女子在村內私人屋苑徘徊,四處張望。該住戶覺得女子行為可疑,於是外出了解,竟發現一個偽裝成石頭的針孔攝錄機,並已經連上天線及電池,住戶擔心針孔攝錄機用於非法行為而且不止一個,於是報警求助。
  • 【新界我家】(屯門元朗)輕鐵換車廂 無助解決交通硬傷
    交通欠長遠規劃,輕鐵迫爆新界西!現時新界西的公共運輸工具,例如西鐵、輕鐵及巴士,在繁忙時間乘搭「迫到好似沙甸魚」。
  • 天水圍又有日本腦炎!
    天水圍較多大型屋邨,多人居住及戶外有不少休憩地方,多居民聚集,而可能有衞生問題如積水,滋生蚊患,導致再出現日本腦炎個案。蚊一般飛行距離不遠,若未能徹底滅蚊,便易有蚊患傳播日本腦炎.他又指,現時食環署主要是清積水、噴蚊油或殺蚊煙霧來滅蚊,他提議區議員在有條件下,可以向區內居民派蚊怕水,及在戶外地方安裝永久性滅蚊燈及捉蚊器,減少出現日腦個案風險。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興寧市城區圍龍屋群(何志林 攝) 在梅州,青山綠水掩映之間,隨處可見一組組呈半圓形的,具一定規模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這大概是最能承載「客家」特殊身份和獨特人文的載體
  • 政府設社區園圃 天水圍元朗居民爭崩頭 寧於屋邨樓下種草藥香草
    居民可以在自己社區付錢耕作,不用動輒跑到新界。原是好事,惟計劃反應熱烈,名額卻很少;康文署指每一輪報名接獲的申請表平均約13,000份,有組織更表示天水圍出現「爭崩頭」情況。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組織幹事梁麗欣批評計劃競爭激烈,欠連續性,出發點是好,但不「貼地」。她指責,天水圍與元朗居民共用1個社區園圃,兩區60萬人爭1,000平方米園圃,即平均1萬人爭1個位,而名額僅60個,由於反應熱烈,成功機會低。
  • 客家文化 | 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建築?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 天水圍四大遊樂好去處
    戶外實地觀察,首先看到的,曾是全城新聞焦點的小灣鱷「貝貝」,牠2003年11月2日在新界元朗山貝河被人發現後,被捕捉時曾數次逃脫,如今貝貝棲息在約2米深、面積925方呎的玻璃大水池露天館,已變得懶洋洋。問候「貝貝午安」後,踏上戶外觀賞漫遊徑,其主要包括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3處觀鳥屋(河畔、魚塘及泥灘)、蝴蝶園等景點。
  • 【新界我家】(大埔北區)人有三急 坐廁有Bug
    住在碧玉樓低層的羅女士向《我家》表示,入住該邨首半年,從未發生類似事件。孩童:唔敢去廁所直至去年八月,羅女士開始發現長約一至三釐米的活蟲,不時出現在座廁水中,在水中遊動甚至生長。羅女士於是聯絡房署跟進。房署派員相繼在大廈清洗水缸、落漂丸、漂白水及蚊油,惟至上月底仍有活蟲,而且至今亦未能找出活蟲來源,加上近來疫情嚴重,令她一家倍感擔心。
  •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圍屋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
  • 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
    《圍龍》以樟樹坪村仁濟圍龍屋為依託,塑造了在圍龍屋裡乃至在樟樹坪村都具有代表性的三個人物:韓淑端、顏佩琴、盧國正。 韓淑端的丈夫盧德彰是個賭敗家產的賭徒,在家裡當了閒人,成為陪襯人物。韓淑端是盧家的賢妻、良母、好家娘。丈夫的無能,這種特定條件,把韓淑端推上了一家之主的地位。韓淑端的三個心舅,相繼成了寡婦。處理好婆媳關係成了盧家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12月10日至11日,大芬美術館組織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代表一行30人前往深圳龍崗茂盛世居和大田世居開展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活動之「油畫現場創作」活動,為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搭建了藝術交流的橋梁,從而促進兩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創作交流。
  • 深圳這座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將被改造成博覽園
    作為全國首個以匠作文化為主題的客家圍屋活化利用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被納入深圳市2020年度重大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地處龍崗區寶龍街道龍東社區源盛路6號,其核心部分為一座充滿嶺南古韻、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大田世居。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一天住一間房,一年都住不完!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五華水寨鎮壩美村一座大型的圍龍屋揭開了神秘面紗: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圍龍屋。
  • 1899年的新界六日
    新界原本的居民,一夕之間,從大清帝國子民劃為了英國殖民地的屬民。第二年(1899)年,英方派出」中國通」輔政司駱克調查新界土地。這是屬地交換之後的必然動作,也是緣於英國人嚴謹的產權管理方式。中國的傳統製圖方式與西方不同,之前的新安縣想必也不會交付官府的土地登記材料給英方。駱克在調查的前幾天,還算順利,除了在錦田被人擲石,拒絕入村之外,沒什麼大事。
  • 草埔三村擬整體改造 昔日城中村將華麗變身
    近日,由草埔嚇屋、嚇圍、新屋嚇三個村聯合提交的草埔城中村城市更新單元專項規劃已報羅湖區城市更新局審批。由中南集團主導的草埔三個城中村舊改項目,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前期工作,村民業主苦等十餘年的草埔舊改即將進入實質性階段。記者從中南集團了解到,嚇屋、嚇圍、新屋嚇三個村將以全部推倒重建的方式分期進行整體改造,建設多幢高層住宅、寫字樓、大型商業綜合體。
  • 林鄭訪天水圍補鑊
    林鄭今早履行承諾入天水圍見街坊補鑊,相討監察領匯街市和發展墟市的問題。林鄭到場後團體代表向她送上一張「飛機票」,機票上的登機閘口是「2.0」,座位是「5354」,航班編號是「579」街坊不停高呼「承諾定期落區,對抗領展霸權」等口號。有團隊代表直言上次有街坊為與林鄭對話而請假,對於她爽約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