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中,我們將英特爾初期的發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同時也將微型機領域微處理器的一些英特爾的對手做了簡單介紹。
下面我們就開始正式的走進英特爾這條主線。
首先先對英特爾早期的一些微處理器做一個羅列。
1971年 4004
1972年 8008
1974年 8080
1978年 8086
1979年 8088
這是英特爾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主要微處理器產品,這個時候雖然英特爾還沒有正式崛起,但是憑藉這些產品,已經在市場中站穩了一定的腳跟。
不過這時,或許英特爾也沒有想到的,後來成為它最大競爭對手的AMD來了。
1975年,AMD通過反向克隆,生產了AM9080,這是克隆的英特爾8080處理器。
因此僅通過這方面我們就看到,其實當時AMD的技術水平要比英特爾更高,而且AMD不像英特爾,它在公司創建之時,就將目標設定在微處理器和一些PC組件上。
只不過在AMD成立之初的幾年中,一直都沒有生產自己研發的晶片,但其他相關的PC組件生產,卻一直都是AMD自己設計。
1978年的英特爾8086處理器,就是現在X86架構的老祖宗,此刻便開始了X86架構時代,但真正出現轉折的,則是8088.
8088是8086的升級版,從時間上也能看出,兩者只相差了一年,但關鍵是,這款晶片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看中了。
這不得不再次提及蘋果,在1977年,賈伯斯正式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並於同一年推出了Apple2電腦。
這款電腦是蘋果在推出MAC電腦之前最成功的一款,最終的銷售量突破了百萬臺,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不可想像的。
蘋果的舉動引起了IBM的注意,在此之前,IBM一直是提供大型機、小型機等,客戶基本都是大企業或者政府,而蘋果推出的Apple2,讓一些中小企業、教育機構甚至是家庭也有機會使用。
但與蘋果不同的是,IBM並沒有像開發大型機等計算機一樣,大部分配件都自己研發,而是將大部分的配件交給了提供商,,也就是沒有採用專用配件,而是兼容配件。其中就包括了英特爾和微軟。
最終,IBM選擇了微軟開發的DOS系統和英特爾開發的8088。
這裡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提過,正是因為IBM這樣的選擇,使得IBM後來推出的5150個人計算機,可以被市場上其他電腦公司輕鬆複製,因為幾乎所有配件都來自供應商嘛。
但其中AMD再次出現。
其實之前我們就多次提過,英特爾在初期的發展,有很多的運氣成分,然而AMD也運氣不差。
雖然IBM選擇了英特爾來供應微處理器,但是IBM還提出了另一個條件,要求英特爾必須將其晶片技術授權給一個第三方,因為IBM認為,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晶片提供商,可以滿足IBM對供應量的需求。
就這樣,英特爾答應了這個要求,AMD在1982年,也可以生產英特爾所開發的8086處理器了。
這裡就解開了很多人的一個誤解,之前網絡上有很多網友表示,當年AMD就是英特爾的小跟班,為英特爾的處理器提供優化來獲得一點生意,其實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是在IBM的要求下,AMD得到了英特爾的技術授權,可以共同為IBM生產晶片。
所以我們就看到,當時AMD推出的晶片總是比英特爾要稍晚一些。
在1982年AMD得到英特爾的技術授權後,就在同一年,英特爾就開發出了80286,而AMD則是在1983年,推出了AM286,不過性能比80286還要好,這或許就是一些人認為的,AMD只是給英特爾的晶片提供優化的原因。
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這就是英特爾80286的複製版本。
不過AMD的日子也不是就這樣安靜的過下去了,事情在80386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波折。
到了1985年,英特爾推出了其第一款32位處理器,不得不說英特爾的開發速度是真快,這個晶片就是80386。
80386也可以算是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其32位的特性,使得可以識別4GB的內存,與此同時,英特爾還在386時代提出了緩存的概念,只不過是採用外置的方式,同時支持虛擬模式,並提供對多任務的支持。
80386後來被康柏大量採用,出現了社會的各個領域。
很顯然,80386由於出色的性能,讓英特爾在PC機微處理器市場取得了巨大的優勢,而這個時候的英特爾,就不想把技術授權給AM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