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一般不與人爭,爭也要有君子之風度

2021-01-19 丁小悟典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利益衝突,有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與人爭鬥,還有的人為了多吃多佔與人拼得你死我活,爭鬥的結果不是一方受到傷害,就是兩敗俱傷。

「爭」,本作「爭」,上為「爪」,代表的是一隻手覆在上面;下為「又」,代表右手;中為「丿」,代某事物。「爭」是一個會意兼指事字,表示兩人兩手在爭奪同一件物品,相持不下。「爭」,是人佔有欲的一種表現。

孔子認為,「君子無所爭」,作為君子,心中有崇高的追求,有遠大的目標,在大事上下功夫,在日常繁瑣的小事上沒有什麼可與人計較的,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沒有什麼可與人爭的。

有時候本來兩個人有一些小矛盾,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有一個主動退一步,這個事就過去了。可是,有的人並不這樣認為,認為忍讓是怕的一種表現,是主動示弱,是長別人威風滅自己的志氣,就是斤斤計較,死不退讓。本來一點小事,演變成時時處處明爭暗鬥,就是為了「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爭到最後,忘記了初衷,就是為了爭面子,寧願犧牲利益,也要爭口氣。

爭的對立面就是謙讓,孔子認為,面對紛爭,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要以禮相讓。孔子就拿比賽射箭一事說,「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要說有爭,一定要顯出個高低來,也就是射箭了吧。

在體育競技場上,都想得第一名,拿下冠軍的獎盃。在世界級的比賽中,當中國運動員獲得了冠軍時,我們就會為他們歡呼,為他們叫好,這代表的是祖國的榮譽,為國爭光。對於每一個運動員來說,誰又不想得冠軍呢?

射箭在現代是一項有勝負較量的體育比賽,在古代是一種禮,射禮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射箭之前和之後,態度都很恭謙,禮讓有加。

比賽之前,雙方先是互相作揖致敬,一邊謙讓地登上射壇進行比賽。比賽結束後,不論誰輸誰贏,走下堂後,互相敬酒,贏得的人沒有居傲,輸得的人也不會心不甘。孔子說,如果說這也叫爭,爭也要有君子的風度。這種「爭」,應該看作是「爭」的最高境界。

比賽不只是為了輸贏,也是彼此之間切磋技藝,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彼此的技藝不斷精進,而不是為了爭一時之短長。為什麼有的運動員在場下練得很好,一上場就發揮失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輸贏看得太重,心理壓力大,反而影響了正常發揮。

比賽的時候,心態一定要放平和,盡心盡力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到出來,如果輸給了對方,說明自己技不如人,不要遷怨於對手,而是反省自己,哪些方面不如人,如何進行改進。而贏了的人,也不要得意洋洋,要更為謙和和大度。這樣的爭,不傷和氣,這才是君子之爭。

小人大事小事都要爭強好勝,他們爭的是心氣,如果贏了會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輸者;如果輸了,就會心理不平衡,對贏者心生嫉妒,懷恨在心。

人處在社會中,要工作,要生活,完全不爭是不可能的,孔子「爭也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爭,要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能含糊其辭;爭的時候要有風度,有禮有節,不能負氣而為,爭得得體;爭的結果要相互促進,相互和諧,實現共贏,不能傷和氣。可以說,從「爭」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爭的人一定就是真君子嗎?有3種人,就是不能成為君子。

第一種人是不論是非的人,看起來為人敦厚,實際上是根本沒有是非觀念,為人處世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第二種人故意含糊是非的人,明明知道是非,在是非面前亮明自己的觀點,故意含糊其辭,無原則逢迎。

第三種人高談闊論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信奉老莊哲學,不存是非之辨。

這三種人都迴避矛盾,混淆是非,雖作「不爭」之姿態,但不能稱為君子。

現代社會,競爭是無處不在,與人爭在所難免,不參與競爭也是不可能的。怎樣才能做到「爭也君子」呢?

第一,不與俗人爭浮利,不與文士爭虛名,不與無謂人爭閒氣,減少無謂的爭鬥;第二,有度地謙讓,要有寬廣的胸懷,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忍讓,不去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勞神費心,得不償失;第三,公平競爭,光明正大,不搞「小動作」,不在暗地裡「使絆子」,爭要爭得有風度。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要求、願望、目的各不相同,難免會發生矛盾與紛爭,如果都能夠做到相互禮讓,不但有利於緩解矛盾,平息爭鬥,而且有利於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睦、融洽相處,最終也有利於雙方利益的共同實現和共同滿足。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八佾篇》:

【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與人相爭,除非是比賽射箭。 但在比賽競爭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升堂還是下堂,都要依足禮數,始終保持謙謙君子的風度。」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讀論語: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 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三曰燕射,貴族於平常娛樂中行之。四曰鄉射,行於平民社會,以習射藝。此章所講應當指大射。(2)揖讓:賓主相見的禮節。互相拱手行禮,向對方表示的尊敬。射禮行於堂上,比賽升堂時,賽完下堂時,都要相互揖讓行禮。不論勝負,下堂後都要飲酒相祝。
  • 《論語》第20講 君子之爭
    內容簡要:孔子說君子很少去爭,人與人之間相處,你開始與別人爭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分得很死,一定是皆盡全力保護自己,此時仁愛之心、禮讓之心就都沒有了。所以孔子說君子是不與人相爭的,如果有爭也是有禮節性的爭。
  • 《論語》精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01、別以為泰山之神不懂禮數原文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対曰:「不能。」子曰:「嗚呼!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譯註: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去祭祀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無……,必也……」是一種句式,論語中凡數見。論語中之「必也」,大概有兩義。「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八佾6」,「何事於仁,必也聖乎——雍也28」,「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子路21」,「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子張17」,這些章裡面的「必也」,都是前置有個否定的判斷,然後表示讓步語氣,意思是「如果非得要……,那麼……」。另一種情況是,「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 論語簡說|君子之爭(3-07)
    無論是禮,還是樂,都不講爭奪。禮讓的「讓」,與爭是相反的,所以儒家不講爭。【射】六藝之一,自古戰陣所必需,平時則有射藝比賽,講求射禮。君子不與人家爭奪任何東西,如果一定有什麼要爭的,那就是射箭了。這是回答一般人的疑問,一般人的看法是,可能也會有要爭的事情吧。【揖】作揖之禮。
  • 「君子之爭」——小組競賽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3.7(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什麼事都不爭。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八章》原文:子曰
  •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第三篇第7章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爭: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都似兩手爭奪一物的樣子。「爭」的原義就是爭奪,如《墨子-公輸》:「殺所不足而爭有所餘,不可謂知。」意為「犧牲本來就很少的百姓,而去爭奪過剩的土地,不算聰明」。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馬融曰:多算飲少算,君子之所爭。(勝者飲不勝者)《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君子雖於他事無爭,其或有爭,必也於射禮乎!射禮於堂,將射升堂,及射畢而下,勝飲不勝,其耦皆以禮相揖讓也。射者爭中正鵠而已,不同小人厲色援臂,故曰「其爭也君子」。
  • 論語八佾之君子無所爭
    5.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鳳麟按:謂競爭之前行禮,既爭之後行禮,勝者對負者行禮。君子之爭,爭的是本事,不爭的是閒氣。】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邢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必」,大意是「一定要講一個的話」。「必也射乎」,夫子說,你若是一定要說君子之間有爭的話,那也就只有射禮。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
  • 論語探本:君子無所爭,風格第一,比賽第二是中國的文明所重
    #孔子#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說到比賽,其實中國人最會玩。六藝之中就有射箭騎馬之類的健身活動。既有自得其樂的活動,也有比賽的項目。看看現在西方盛行的體育項目基本都是對力量的崇尚。
  • 君子無所爭
    一說不包括鄉射,只分三種。其目的如《禮記·射義》所說:「明君臣之義」及「長幼之序」。各種射禮所用的弓、箭、箭靶皆有不同,詳者可了解「大射」、「賓射」、「燕射」、「鄉射」。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論語:儒家的陽剛與費爾潑賴:君子不爭嗎第一篇
    大家好,我們今天講論語的3.7,第三章第七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一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好,我先翻譯一下,孔子說君子嗎?沒有什麼可以爭奪的東西,如果他們有所爭奪,那就一定只是射箭比賽,吧那這個世界比賽是怎麼個比法的,首先雙方互相做一然後到堂上去射箭,射完以後下堂在一起飲酒,這樣的真哪是很有君子風度的!關於這一則,我想講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君子無所爭,關於這一點我們的理解不要太狹隘,好像覺得君子就是沒有競爭意識,君子就是一切都是拱手相讓,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 《劍來·第1章驚蟄》:小人之爭,君子之爭,以及君子不爭
    從此以後,宋集薪就有了心結。還記得,趙繇的爺爺是這樣評價宋集薪的:小小年紀,城府深重,只可惜敗祖輩家聲者,必此人也。這就是小人之爭:從來不肯承認失敗,也接受不了失敗,一旦失敗了,哪怕耍陰謀使手段也要贏回來,從來不肯承認失敗,然後堂堂正正戰勝對手。一個連失敗都不敢承認,都不敢面對的人,又如何從失敗中走向成功呢?這種人註定只會害人害己。
  • 董婧宸丨執弓挾矢,反求諸己:從《論語》的君子之射說起
    《論語·八佾》中,曾經如是記載孔子對「君子之爭」的討論: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孔子看來,最能體現競爭的君子風度的場合,在於射箭。孔子為什麼會這樣說?這就要回到周代禮樂文明的歷史背景中,深入地理解孔子對射禮的思考。
  • 韓望喜正解《論語》君子無所爭
    vodfile7.news.cn/data/cdn_transfer/FB/BC/fbb634295f5728994c3f8616a4e5b61c707596bc.mp4; 韓望喜正解《論語》君子無所爭 2017年05月05日 10:30:00 文章摘要:
  • 「論語分享2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論語分享2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翻譯:君子不會和人相爭。如果非要說爭,最好的例子就是君子之間的射箭比賽吧。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在上臺射箭比武,比賽完畢,再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間競爭的方式。以下基本是華杉對此句講解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