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所爭

2021-03-01 天一文史

射禮

周朝以射箭為內容的文體社交活動。依社會等級和活動等級的不同,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四種。一說不包括鄉射,只分三種。其目的如《禮記·射義》所說:「明君臣之義」及「長幼之序」。各種射禮所用的弓、箭、箭靶皆有不同,詳者可了解「大射」、「賓射」、「燕射」、「鄉射」。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註:

1.揖,音壹(yi陰平)。

釋義:孔子說:「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要爭的話,就像射箭比賽:賽前互相行禮,賽後互相致敬。這樣的競爭,具有君子風度。

【1】既稱「君子無所爭」,又何言「其爭也君子」耶?其癥結在於「爭」字。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曰:「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君子「臨財毋苟得」,遇到事物時則「惟義所在」,絕不會「引之使歸於己」,是故「無所爭」。

「君子之道」,倡導「禮讓」;「小人之道」,崇尚「競爭」。君子之「禮讓」,非棄財物而不取,以義取財、取合義之財而已,然而,「小人」則以為「不爭則無得」、「競爭為發展之動力」,或以「君子不爭」為無能,或以「君子不爭」為經濟發展之阻力。

倡導「競爭」,固非用心邪惡,只是「小人喻於利」而已。「小人之道」以利考量一切,早知「有利必有弊」之理,當此之時,或以「雙刃劍」辯解,或煞費心機而「制衡利益」,且試圖力求「趨利防弊」。然而,小人之風由此而盛行,君子之風由此而削弱。

人能有「禮」,然後能各盡其責,一切有序而行,利就在其中;人能有「讓」,然後能相互關心,相互救助,和諧就在其中。小人之風盛行,初則以富貴為榮,繼則利令智昏,或致利慾薰心,至此地步而後,則人人雖能奢侈享樂乃至富貴,而人間則成「叢林」矣。

「君子」亦生活於現實之中,亦有衣食住行諸多需求,且生長於「有爭」之世,是故,「君子」雖無「競爭」之心,當去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之時,在「小人」或以之為「競爭者」。然而,既無「競爭之心」,雖他人謂之「爭」,亦是「君子」。「君子」在己不在人。

【2】「君子無所爭」,然則君子如何行事?猶如參與射禮。射禮,或由天子、諸侯設之以選賢能,謂之「大射」;或諸侯、大夫設之以宴賓、娛樂,謂之「賓射」、「宴射」;或鄉民設之以習練,謂之「鄉射」。乃是禮儀之舉,不可以西方及世俗之「賽事」視之。

      西方及世俗賽事崇尚「競爭」,講求技巧與實力;中華傳統之賽事,雖講求技巧與實力,縱然為求勝而相較,亦當「切磋技藝」、「點到為止」,若恃勇鬥狠、以強凌弱、以多欺少、乘人之危、暗箭傷人,則必為眾人所不齒。


      禮儀則是誠敬莊重之事,而射禮則既重其德,又重其能,似賽事而非賽事。君子之技巧,乃是熟而生巧;君子之實力,在於平日之習練;君子於射禮之上,心平氣和,兩兩而登臺,相互揖讓再三,盡心盡力而射,勝者則曰「承讓」;射禮完畢,勝者登臺,向不勝者作揖而飲酒。


    夫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是以射禮而言「君子」之行,而非惟論其射禮之事。是故,君子之行,非與人相爭競,「揖讓而升,下而飲」者,是其德之呈顯;盡心盡力於所行之事,是其能之呈顯。天下有道之時,縱然是爭戰,亦如「宋襄公仁義之師」。

     【3】「禮崩樂壞」之後,「華夏」之道敗壞,而「夷狄」之道盛行,「宋襄公仁義之師」幾乎遭到普遍譏諷、貶斥,君子之道漸失,小人之道昌盛,進而天下由此近於叢林矣。事見於《春秋》二十二年,《公羊傳》贊之,而《穀梁傳》與《左傳》非之,不合「經」之義矣。


       《春秋公羊傳》,非記史實者,亦非評論史實者,乃借史實而斥「霸道」、宣「王道」、成「仁政」之「經」。《穀梁傳》、《左傳》,陷於「霸道」矣,故曰不合「經」之義。《春秋經》曰:「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單方興戰事為「偏戰」,「偏戰」則書其日期,而《春秋經》書曰「朔」,是贊其合於「正道」。《經》中之「宋襄公」,非等同於史實之「宋襄公」其人,藉以明道而已。「宋襄公」之「正」,但以其「及楚人戰於泓」之事,且此戰以「宋師敗績」而告終,何以贊之?


      當楚人尚在渡泓水之時,宋襄公之臣請求趁亂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楚人戰陣未成之際,其臣請求趁亂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待楚人列陣之後而交戰,「宋師敗績」。


      《公羊傳》曰:「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所謂「大」,即盛讚之辭。此謂「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如此則雖敗猶榮也。以「小人之道」而言,必以「宋襄公」之舉為迂腐。


      《春秋經》有「十二公」,以「隱桓莊閔僖」五公為「據亂世」,以「文宣成襄」四公為「昇平世」,以「昭定哀」三公為「太平世」。「宋襄公仁義之師」在「據亂世」之末,恰是由「霸道」升為「王道」之際,惟有天下能有此「正道」,然後能升為「王道」。


     須知《春秋經》之道乃是「愈後愈治」,而事實則是「愈後愈亂」。人類由「霸道」而升為「王道」,必由「仁義」之途;當「兵不厭詐」、「勝王敗寇」盛行之時,恰恰是「人類」由「王道」降為「霸道」,再由「霸道」而淪為「叢林之道」。悲哉!

ps:大家有更多想看的的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並添加官方QQ號:3198746963或者官方微信號:tingtianshijie2020,進行提議或詢問。如有投稿歡迎投至ttsjtyws@qq.com。

相關焦點

  •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第三篇第7章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爭: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都似兩手爭奪一物的樣子。「爭」的原義就是爭奪,如《墨子-公輸》:「殺所不足而爭有所餘,不可謂知。」意為「犧牲本來就很少的百姓,而去爭奪過剩的土地,不算聰明」。
  • 讀論語: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 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精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02、君子爭也要講禮數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譯註: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與別人爭的。(如果有)一定參與射箭比賽!作揖謙讓後上場,下場後同飲慶祝,這樣比賽贏了也是君子。」註:射,指古代射箭比武。揖,拱手行禮。升,上場。解析:君子謙謙,向來與人無爭。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揖讓而升下,而飲[二],其爭也君子[三]。」[一]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也。 皇侃曰:言君子恆謙卑自牧,退讓明禮,故云無所爭也。射所以有爭者,古者生男,必設桑弧蓬矢於門左,至三日夜,使人負子,出門而射,示此子方當必有事於天地四方。至年長,以射進仕。禮,王者將祭,必擇士助祭。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邢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必」,大意是「一定要講一個的話」。「必也射乎」,夫子說,你若是一定要說君子之間有爭的話,那也就只有射禮。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1)射:本義為射箭。此章所講應當指大射。(2)揖讓:賓主相見的禮節。互相拱手行禮,向對方表示的尊敬。射禮行於堂上,比賽升堂時,賽完下堂時,都要相互揖讓行禮。不論勝負,下堂後都要飲酒相祝。【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吧!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有人斷章取義,只用前面君子無所爭來自我安慰,是一種逃避,這是讀論語的大忌。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賽時,相互作揖謙讓後上場。射完後,登堂喝酒。這是一種君子之爭。」
  • 48.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所謂『正人君子』,正當的人,他不跟別人爭奪任何事情。他在世間生活所需的,只有憑自己的能力,取得了這個生活的資源。如果教他不付出自己的能力,而想不勞而獲,跟人家爭奪,這種不勞而獲,想跟人家爭奪的,這就不是『君子』,所以說「君子無所爭」。孔子在這裡講,「君子無所爭」,就是不跟人家爭奪任何東西。
  • 論語八佾之君子無所爭
    5.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鳳麟按:謂競爭之前行禮,既爭之後行禮,勝者對負者行禮。君子之爭,爭的是本事,不爭的是閒氣。】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無以,則王乎?朱熹註:「以」、「已」通用。無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論語正義:爭者,競勝之意。民有血氣,皆有爭心。君子者,將以禮治人,而恭敬、撙節、推讓以明之,故無所爭也。論語註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也。」
  • 孔子說,君子無所爭 那你到底爭不爭,別太傻了!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之爭解讀: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就算有爭論的地方,也和射箭一般,先行禮再比試,比試完了一起飲酒開心,君子之爭就是這麼和諧。深入解讀一:不爭到底是真不爭,還是爭的更高級手段《菜根譚》: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菜根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貪似廉…………依次推論,大爭不爭,仿佛有些道理。要說儒家不爭,能形成如此影響,倒是難以令人信服。難道百家爭鳴裡沒儒家不成?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曰君子無所爭章」
    【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翻譯】孔子說:「君子對什麼都不爭。要說爭的話,那也就是射箭了。射箭之禮:三揖三讓,而後升堂;射禮完畢,同射者一起下堂,勝者向不勝者作揖、敬酒。如此之爭,也是君子之爭。」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八章》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
  • 《論語·八佾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射: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譯文】孔子說:「君子沒什麼可爭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在射禮上爭一爭。雙方互相揖讓上場,結束後再互相揖讓下場,失敗者被罰飲酒。這爭也是君子之爭。」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必也射乎【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馬融曰:多算飲少算,君子之所爭。(勝者飲不勝者)《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君子雖於他事無爭,其或有爭,必也於射禮乎!射禮於堂,將射升堂,及射畢而下,勝飲不勝,其耦皆以禮相揖讓也。射者爭中正鵠而已,不同小人厲色援臂,故曰「其爭也君子」。
  • 【孝善·微國學】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論語探本:君子無所爭,風格第一,比賽第二是中國的文明所重
    #孔子#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說到比賽,其實中國人最會玩。六藝之中就有射箭騎馬之類的健身活動。既有自得其樂的活動,也有比賽的項目。看看現在西方盛行的體育項目基本都是對力量的崇尚。
  • 韓望喜正解《論語》君子無所爭
    vodfile7.news.cn/data/cdn_transfer/FB/BC/fbb634295f5728994c3f8616a4e5b61c707596bc.mp4; 韓望喜正解《論語》君子無所爭 2017年05月05日 10:30:00 文章摘要: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事情。如果有,那也一定像射箭一樣!先揖讓行禮,然後登堂較量;射箭完畢,走下堂來飲酒。這樣才是君子之爭啊!」